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七 学科 语 文 课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主备教师 俞 玉 茂 审核人 七 年 级 语 文 组 时间 2012-9 执教人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重点)
2、感悟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难点)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1— 自然段)写“我”的冒险经历;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 (城市名);故事发生的时间 ;
爬悬崖共有 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是 , 。
第二部分( 到结尾):详写父亲帮“我”走下悬崖。按照父亲说的“
”去做,终于脱险。
2、文章概说
作者从一次人生经历得到一个宝贵的经验: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从父亲的角度来想: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而是教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爬下来。细细体会,我们不难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用心。
从“我”的角度来想:如果这次是父亲将“我”救下来的,那么,“我”就会仍然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这对“我”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勇敢的飞行员了。所以,做孩子的应该自立,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
再从几个朋友的角度来想:杰利虽然自己不能将“我”救下来,但他却喊来“我”的父亲,他是讲友情的,他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其他四个孩子却把“我”丢在危险的境地里置之不理,还无情地嘲笑“我”,这样是极不正确的。所以,真正的朋友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二、课中——探究交流
1、在悬崖上“我”是什么心理?爬下悬崖时“我”是什么心理?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与“我”的心理相对应的活动有哪些?
2、在整个脱险的过程中,父亲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怎样理解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这句话?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穿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哪个方面的描写?
4、文章标题有哪两层含义?
三、课后——巩固提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立( ) 嶙峋( )( ) 迂回( ) 啜泣( )
2、解释词语
训诫 嶙峋
啜泣 纳罕
3、拓展阅读
迷途笛音
那年我6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废弃的采石场,双亲从来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了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然后奔向“更危险的地带”了。
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像只无头的苍蝇,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经落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开始吃晚餐了,双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
“你好,小家伙,”卡廷说,“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
卡廷边削边不时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音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那天当他听到我的哭声时,便判定我一定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本文中的“我”的这场人生经历与课文中的“我”很相似,但课文中的父亲和本文中的卡廷却在相似中有着一些不同。请你就课文中的父亲和本文中的卡廷两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小评论,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理解。
1
1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检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