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2 11:11:01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2·来宾模拟)为研究山区人地关系,一专家组以我国西南某山为样本开展研究。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山地面积约1km2,只有一个峰顶,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下图示意该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各要素数值均以北坡为1,柱状图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其中土层厚度不包括稻田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2.该山南坡与北坡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  )
A.土层体积 B.人口密度 C.稻田面积 D.茶园面积
3.影响该山南、北坡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植被 B.面积 C.海拔 D.坡度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根据箭头指向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⑤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1.由材料可知,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因此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喷出型岩浆岩,即玄武岩,B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CD错误。故答案为:B。
2.据材料和图可知,M山南坡的地理要素(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土层厚度、茶园比重)与北坡比值分别是1.4、1.6、1.5、0.8。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计算可得南坡人口密度=1.6/1.4=1.14。综上所述,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土层厚度,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由图可知,山地总面积一定,南坡面积大于北坡,可推知南坡的坡度较小,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慢、较易沉积,从而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正确;该山地面积较小,南北坡植被类型、分布差异不大,对土层厚度差异影响小,A错误;南北坡面积差异与土层厚度关系不大,B错误。山地面积小,南北两坡海拔高低差异不大,与土层厚度差异关系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齐齐哈尔月考)疏勒南山是祁连山系冰川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其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受下垫面影响,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若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下图示意疏勒南山冰川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人工增雨(雪)成功几率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的生态效益有(  )
①降低森林火险②缓解全球变暖③增加冰川储量④预防山洪暴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4.A
5.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生态效益包括:丰富区域植被种群;涵养当地土壤水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环境气候条件;增大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有利于植被分布均衡等。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云含水量受下垫面影响。图中甲地位于湖泊与冰川之间,下垫面蒸发量大,空中水汽相对丰富,故人
工增雨(雪)成功几率最大,A正确。乙、丙J地相对于甲地空中水汽相对较少,排除B、C、D选项;故选A。
5.该地区位于我国祁连山系,区域降水量较少。通过人工增雨(雪)能增加该区域的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增大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冰川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火险,①③正确。不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预防山洪暴发,②④错误。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2021高一上·乐山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7.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体现了该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6.B
7.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
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6.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因此区域最可能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正确;青藏高寒区的环境特征是,海拔高,高寒为典型特征,A错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半湿润,CD错误。故答案为:B。
7.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体现了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9.该植被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8.B
9.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8.从图中图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稀树草原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由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属于热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D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高山草甸景观,B错误。亚马孙雨林为热雨林景观,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读下面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10.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1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答案】10.B
11.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0.AB、图示自然要素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方性差异规律。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C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ACD、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加上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ACD不符合题意;
B、西北地区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0高一下·应城期中)“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
“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A.耐盐碱 B.散热 C.储水 D.防沙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解: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粗大的树干有储水功能,可保证其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沙漠玫瑰”的枝叶较小,耐酷暑,减少水分的散失,不耐寒,散热、防沙作用不强。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3.(2020高一上·宁夏期末)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2)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1)D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材料中,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泥沙沉积、水体富营养化、滑坡等环境问题出现,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特征,D对。生产性主要指光合作用过程,A错。平衡性破坏会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等,C错。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间的不同,D错。(2)材料中所说的水库蓄水后引起的其它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的因素是水文,C对。水文条件变化,可能导致气候、土壤、生物因素的改变,A、B、D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4.(2019高一下·长春月考)“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且协调的和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加拿大森林资源丰富,读“加拿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森林植被的类型为   。加拿大草原植被的类型为   。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加拿大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   (枯枝落叶或根系)形式进入土壤。
(3)加拿大北部北冰洋沿岸与南部五大湖沿岸的土壤比较,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沿岸,形成原因是   。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
(2)枯枝落叶
(3)五大湖;北冰洋沿岸植被稀少,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差:五大湖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气温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好。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知识点。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出加拿大的气候特征,然后再 根据图片判断出答案即可。加拿大由于纬度高,气候以亚寒带金针叶林为主,故森林植被的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加拿大草原植被的类型为温带草原。
(2)本道题考查了土壤有机质的知识点。由题目中的“在加拿大的森林植被下”知,是森林 植被.所以应该为枯枝落叶,草原为根系。
(3)本道题考查了土壤发育的知识点。由前面的判断可以知道北部值被稀少,气温低,所 以土壤发育程度差:南部植被覆盖率高.气温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好。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6.(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读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湖面海拔480米,完成下列小题。
(1)若不考虑植被状况,图中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河段   ,甲、乙、丙、丁四地中能欣赏到湖光水色的是   。
(2)游客想随时知道所处的确切地理位置,宜采用   技术。
(3)①点海拔   ,描述该地区地形特点   。
【答案】(1)①;乙地
(2)GPS
(3)450-48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大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解析】【分析】(1)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四地中只有①地位于湖泊下游,泥沙在湖泊中沉积,因此①地河流含沙量最小。由图可知,甲地和丙地到湖泊等高线均是先稀疏后密集,说明海拔高处地势缓、海拔低处地势陡,为凸形坡,透视性差,不能看到湖泊;乙地到湖泊等高线先密集后稀疏,说明海拔高处地势陡、海拔低处地势缓,为凹形坡,透视性强,可以看到湖泊;依据“凸低为高(脊)”可判定丁地与湖泊间有山脊阻挡,看不到湖泊。
(2)GPS具有定位功能。
(3)由图中数据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50;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①点位于湖泊的下游,海拔高度低于湖泊。由材料可知,图中湖面海拔480米,故①点海拔大于450米但小于480米。地形特点应从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个方面考虑。图中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因此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依据河流的位置可知图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点评】在同一地图中相邻的等高线之间是等高距或者是0;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形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坡度缓;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高的是山顶,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低的是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之间地势平缓的地方是鞍部;闭合等高线中心附近等高线凸高处为山谷,凸低为山脊;多条等高线交于某地,该地为陡崖。
依据全球定位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应用领域 功能表现 具体用途
军事 定位导航 主要给航行中的军舰、飞机及导弹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同时也广泛应用于野外军事行动中单兵和移动装备定位及跟踪
测量 定位 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探、地壳运动观测、地籍测量
交通 定位导航 对车辆进行跟踪、调度管理、合理分配,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响应用户的乘车或配送请求,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运行成本。同时GPS对车辆还具有导航功能
救援 定位导航 可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交通警察进行应急调遣,从而提高紧急事件处理部门对火灾、犯罪现场、交通事故等紧急事件的响应效率
农业 定位 实施“精准农业耕作”及捕鱼
17.(2021高二下·兰州期中)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规划中的铁路在甲、乙、丙、丁四处的布局是否合理?任选两处,并说明合理与否的理由。
(3)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4)该地理学习小组计划晚上在③地露营。请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铁路在甲处布局合理,在乙、丙、丁处布局不合理。
甲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
(3)①地位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①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①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
(4)不合理。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根据指向标可确定图示区域的方位;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可判断图中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或者根据河流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也可以判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2)铁路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地下溶洞地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本题图中甲处地形平坦,出现弯曲是为了方便附近聚落出行,甲处合理;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和城市规划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应沿等高线布局线路。因此甲处合理,乙、丙、丁三处不合理。
(3)一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植被状况,除此之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一般来说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降水多,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的地区植被要茂密高大。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为深厚,土壤比较肥沃;位于阳坡,且是夏季风迎风坡,因此太阳光照充足,降水多,故植被长势好,茂密高大,②地则相反。
(4)在山区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 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临近陡坡,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临近河流,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因此在③地露营不合理。
【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径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1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   资源和   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D|B|C|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可能阻塞河道;植被覆盖率降低,区域径流量变化增大,增加旱涝灾害频次;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促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等。第(2)题,图示植被破坏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表明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第(3)题,长江流域1998年洪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含沙量增加;中游的围湖造田,泥沙堆积严重,阻塞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不足,泄洪不畅,洪灾严重。第(4)题,根据图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预先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19.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
(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3)据图2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
(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
(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即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由于A海域附近为寒流,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鱼类不适应造成死亡。海水升温,上升补偿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缺乏,食物紧缺鱼类死亡。
(2)根据图示C分布的位置判断,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南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荒漠带,受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向内陆延伸;加上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最后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
(3)读图,从M到N地形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阶段1到阶段3,中部海拔不断升高,山脉对西风的阻挡增强。N地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升高,焚风效应更明显,降水减少,气候更干旱,形成荒漠景观。
(4)C、B两处山地,位于山脉东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相同海拔高度山体,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首先,山麓自然带(基带)不同,基带与当地自然带相同,即C为热带荒漠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次,纬度越低,自然带种类与数量越多;第三,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故答案为:(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点评】(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1 / 1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2·来宾模拟)为研究山区人地关系,一专家组以我国西南某山为样本开展研究。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山地面积约1km2,只有一个峰顶,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下图示意该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各要素数值均以北坡为1,柱状图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其中土层厚度不包括稻田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2.该山南坡与北坡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  )
A.土层体积 B.人口密度 C.稻田面积 D.茶园面积
3.影响该山南、北坡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植被 B.面积 C.海拔 D.坡度
(2022高二下·齐齐哈尔月考)疏勒南山是祁连山系冰川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其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受下垫面影响,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若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下图示意疏勒南山冰川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人工增雨(雪)成功几率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的生态效益有(  )
①降低森林火险②缓解全球变暖③增加冰川储量④预防山洪暴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1高一上·乐山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7.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体现了该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下图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9.该植被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读下面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10.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1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12.(2020高一下·应城期中)“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
“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A.耐盐碱 B.散热 C.储水 D.防沙
13.(2020高一上·宁夏期末)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2)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14.(2019高一下·长春月考)“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加拿大森林资源丰富,读“加拿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森林植被的类型为   。加拿大草原植被的类型为   。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加拿大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   (枯枝落叶或根系)形式进入土壤。
(3)加拿大北部北冰洋沿岸与南部五大湖沿岸的土壤比较,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沿岸,形成原因是   。
16.(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读我国东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湖面海拔480米,完成下列小题。
(1)若不考虑植被状况,图中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河段   ,甲、乙、丙、丁四地中能欣赏到湖光水色的是   。
(2)游客想随时知道所处的确切地理位置,宜采用   技术。
(3)①点海拔   ,描述该地区地形特点   。
17.(2021高二下·兰州期中)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规划中的铁路在甲、乙、丙、丁四处的布局是否合理?任选两处,并说明合理与否的理由。
(3)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4)该地理学习小组计划晚上在③地露营。请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   资源和   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19.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
(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3)据图2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根据箭头指向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⑤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1.由材料可知,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因此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喷出型岩浆岩,即玄武岩,B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CD错误。故答案为:B。
2.据材料和图可知,M山南坡的地理要素(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土层厚度、茶园比重)与北坡比值分别是1.4、1.6、1.5、0.8。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计算可得南坡人口密度=1.6/1.4=1.14。综上所述,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土层厚度,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由图可知,山地总面积一定,南坡面积大于北坡,可推知南坡的坡度较小,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慢、较易沉积,从而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正确;该山地面积较小,南北坡植被类型、分布差异不大,对土层厚度差异影响小,A错误;南北坡面积差异与土层厚度关系不大,B错误。山地面积小,南北两坡海拔高低差异不大,与土层厚度差异关系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4.A
5.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生态效益包括:丰富区域植被种群;涵养当地土壤水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环境气候条件;增大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有利于植被分布均衡等。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云含水量受下垫面影响。图中甲地位于湖泊与冰川之间,下垫面蒸发量大,空中水汽相对丰富,故人
工增雨(雪)成功几率最大,A正确。乙、丙J地相对于甲地空中水汽相对较少,排除B、C、D选项;故选A。
5.该地区位于我国祁连山系,区域降水量较少。通过人工增雨(雪)能增加该区域的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增大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冰川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火险,①③正确。不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预防山洪暴发,②④错误。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答案】6.B
7.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
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6.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因此区域最可能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正确;青藏高寒区的环境特征是,海拔高,高寒为典型特征,A错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半湿润,CD错误。故答案为:B。
7.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体现了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8.B
9.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8.从图中图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稀树草原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由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属于热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D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A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高山草甸景观,B错误。亚马孙雨林为热雨林景观,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0.B
11.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10.AB、图示自然要素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水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方性差异规律。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C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ACD、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加上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ACD不符合题意;
B、西北地区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解: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粗大的树干有储水功能,可保证其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沙漠玫瑰”的枝叶较小,耐酷暑,减少水分的散失,不耐寒,散热、防沙作用不强。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3.【答案】(1)D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材料中,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泥沙沉积、水体富营养化、滑坡等环境问题出现,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特征,D对。生产性主要指光合作用过程,A错。平衡性破坏会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等,C错。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间的不同,D错。(2)材料中所说的水库蓄水后引起的其它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的因素是水文,C对。水文条件变化,可能导致气候、土壤、生物因素的改变,A、B、D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4.【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且协调的和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15.【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
(2)枯枝落叶
(3)五大湖;北冰洋沿岸植被稀少,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差:五大湖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气温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好。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知识点。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出加拿大的气候特征,然后再 根据图片判断出答案即可。加拿大由于纬度高,气候以亚寒带金针叶林为主,故森林植被的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加拿大草原植被的类型为温带草原。
(2)本道题考查了土壤有机质的知识点。由题目中的“在加拿大的森林植被下”知,是森林 植被.所以应该为枯枝落叶,草原为根系。
(3)本道题考查了土壤发育的知识点。由前面的判断可以知道北部值被稀少,气温低,所 以土壤发育程度差:南部植被覆盖率高.气温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好。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6.【答案】(1)①;乙地
(2)GPS
(3)450-48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大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解析】【分析】(1)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四地中只有①地位于湖泊下游,泥沙在湖泊中沉积,因此①地河流含沙量最小。由图可知,甲地和丙地到湖泊等高线均是先稀疏后密集,说明海拔高处地势缓、海拔低处地势陡,为凸形坡,透视性差,不能看到湖泊;乙地到湖泊等高线先密集后稀疏,说明海拔高处地势陡、海拔低处地势缓,为凹形坡,透视性强,可以看到湖泊;依据“凸低为高(脊)”可判定丁地与湖泊间有山脊阻挡,看不到湖泊。
(2)GPS具有定位功能。
(3)由图中数据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50;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因此①点位于湖泊的下游,海拔高度低于湖泊。由材料可知,图中湖面海拔480米,故①点海拔大于450米但小于480米。地形特点应从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个方面考虑。图中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因此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依据河流的位置可知图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点评】在同一地图中相邻的等高线之间是等高距或者是0;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形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坡度缓;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高的是山顶,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低的是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之间地势平缓的地方是鞍部;闭合等高线中心附近等高线凸高处为山谷,凸低为山脊;多条等高线交于某地,该地为陡崖。
依据全球定位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应用领域 功能表现 具体用途
军事 定位导航 主要给航行中的军舰、飞机及导弹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同时也广泛应用于野外军事行动中单兵和移动装备定位及跟踪
测量 定位 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探、地壳运动观测、地籍测量
交通 定位导航 对车辆进行跟踪、调度管理、合理分配,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响应用户的乘车或配送请求,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运行成本。同时GPS对车辆还具有导航功能
救援 定位导航 可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交通警察进行应急调遣,从而提高紧急事件处理部门对火灾、犯罪现场、交通事故等紧急事件的响应效率
农业 定位 实施“精准农业耕作”及捕鱼
17.【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铁路在甲处布局合理,在乙、丙、丁处布局不合理。
甲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
(3)①地位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①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①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
(4)不合理。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根据指向标可确定图示区域的方位;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可判断图中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或者根据河流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也可以判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2)铁路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地下溶洞地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本题图中甲处地形平坦,出现弯曲是为了方便附近聚落出行,甲处合理;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和城市规划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应沿等高线布局线路。因此甲处合理,乙、丙、丁三处不合理。
(3)一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植被状况,除此之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一般来说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降水多,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的地区植被要茂密高大。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为深厚,土壤比较肥沃;位于阳坡,且是夏季风迎风坡,因此太阳光照充足,降水多,故植被长势好,茂密高大,②地则相反。
(4)在山区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 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临近陡坡,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临近河流,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因此在③地露营不合理。
【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径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18.【答案】(1)D|B|C|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可能阻塞河道;植被覆盖率降低,区域径流量变化增大,增加旱涝灾害频次;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促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等。第(2)题,图示植被破坏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表明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第(3)题,长江流域1998年洪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含沙量增加;中游的围湖造田,泥沙堆积严重,阻塞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不足,泄洪不畅,洪灾严重。第(4)题,根据图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预先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19.【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
(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
(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即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由于A海域附近为寒流,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鱼类不适应造成死亡。海水升温,上升补偿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缺乏,食物紧缺鱼类死亡。
(2)根据图示C分布的位置判断,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南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荒漠带,受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向内陆延伸;加上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最后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
(3)读图,从M到N地形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阶段1到阶段3,中部海拔不断升高,山脉对西风的阻挡增强。N地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升高,焚风效应更明显,降水减少,气候更干旱,形成荒漠景观。
(4)C、B两处山地,位于山脉东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相同海拔高度山体,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首先,山麓自然带(基带)不同,基带与当地自然带相同,即C为热带荒漠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次,纬度越低,自然带种类与数量越多;第三,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故答案为:(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点评】(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