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2 11:12:3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南阳月考)瑞士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莱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下图“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景观图”和“瑞士主要河流与山脉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位于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图中葡萄园的耕种方式有利于(  )
A.增大田间温差 B.保持田园水肥
C.接受阳光直射 D.抑制杂草生长
3.有诗人写道:“德萨雷是幸福的,因为有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  )
①光照充足
②土壤在夜晚提供热量
③莱蒙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
④石墙在夜晚释放出白天储存的热量
⑤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威宁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湖泊常水水面31km2,平均水深稳定在约2米。草海的形成,断层构造活动起着主导作用。草海浅湖盆中发育有厚泥炭层,泥炭由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下图为草海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草海浅湖盆形成前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断层 B.向斜 C.断裂 D.背斜
5.据图中泥炭层分布,推测草海浅湖盆形成后期地壳运动经历了(  )
A.先抬升后下降 B.先下降后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6.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湿热 B.植被稀疏 C.冻土广布 D.湖面变小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不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是我国某地自然灾害频次示意图,甲、乙代表某两种自然灾害。完成下面小题。
7.从地质灾害关联性角度,甲、乙自然灾害类型最可能的组合是(  )
A.地震、崩塌 B.寒潮、沙尘暴
C.台风、风暴潮 D.滑坡、泥石流
8.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落叶森林,夏绿冬枯②气候干旱,荒漠广布③气候寒冷,黑土广布④地形起伏,沟壑纵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页岩颗粒小于砾岩。下图是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一定经历了(  )
A.一次断层活动 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 D.明显变质作用
10.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温暖,植被更茂密 B.气候变湿润,地形更陡峻
C.地形变平缓,植被更稀疏 D.地形变陡峻,土壤更肥沃
(2022高三上·太原开学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河谷(  )
A.气温的日较差大 B.植被以常绿林为主
C.沉积物杂乱无章 D.河流无结冰期
12.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①侧,光照较强 B.②侧,光照较强
C.①侧,蒸发较弱 D.②侧,蒸发较弱
(2022高二下·赤峰期末)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薄荷岛(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旱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
A.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B.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D.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14.判断“巧克力山”转为绿色的时间是(  )
A.12月至次年2月 B.3至5月
C.6至8月 D.9至11月
(2022高二下·枣庄期末)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某块样地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长白山森林土壤相比,海南岛山地雨林土壤的有机碳显著偏低。其原因是(  )
①枯枝落叶数量少②土壤有机质分解快③淋溶作用更强④光合作用更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推断该样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及原因(  )
A.山脊高于山谷 受台风侵袭影响大
B.山脊高于山谷 植物光合作用较弱
C.山脊低于山谷 流水侵蚀作用强
D.山脊低于山谷 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二、综合题
17.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   
。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   和    ,其原因分别是:   。
(3)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发达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18.(2021高一上·梧州期末)读“欧亚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
(3)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地区森林正在逐渐减少,分析其对②处地貌的影响。
19.(2020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分别示意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④自然带的名称是   ,该自然带所对应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冬季   。
(2)⑤⑥⑦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   条件变化。
(3)图中③和⑦的景观均以   为主,其中③地主要受   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而⑦地主要是因为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4)①地全年高温多雨,请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气候对河流径流量大小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   。
20.(2021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表示某科学考察队在非洲从甲地至丁地进行考察时沿途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甲地至丁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性,其主导因素是   。
(2)图中甲地的自然带是   ,A与甲地纬度相同、但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甲地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
21.(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读拉丁美洲附近海域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洋流M、D都是自北向南流,指出其各自洋流性质。
(2)比较M海区和A海区的盐度高低,并说明理由。
(3)C处海区与N处海区纬度大致相同,但C处海区盐度较   ,分析原因。   
(4)近年来,亚马孙河河口附近海域渔业捕捞量加大,推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1.结合材料和景观图可知,该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菜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且葡萄园是位于山坡上。右图中的a处位于山坡上,山麓有湖泊,对岸有山脉,符合该葡萄园位置特征,A符合题意。b处位于湖泊边上,但附近没有山脉,不符合该葡萄园位置特征,B不符合题意。c处旁边有山脉,但无湖泊,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C不符合题意。d处旁边没有山脉,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图中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是指梯田耕作方式,通过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避免土壤营养物质的过快流失,从而保持田园的水肥,B答案符合题意。该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无法增大田间温差,A答案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该地位于46°N-47°N之间,该水平梯田不可能有太阳直射现象,C答案不符合题意。因为该梯田是在陡坡上修建,可以保持田园的水肥,因此该耕种方式无法抑制杂草生长,D答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诗中的“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第一个“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葡萄生长的优越条件是太阳光照充足,①符合题意。该梯田靠近湖面,湖面会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这是水中的太阳,③符合题意。梯田土壤在夜晚向外辐射热量,是园中热量的散失,不能比作太阳,②不符合题意。梯田的石墙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在夜晚提供热量,是墙中的太阳,④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当地纬度接近50°N,纬度不低,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答案】4.D
5.C
6.A
【知识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褶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3)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4)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5)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4.根据图示灰岩岩层走向可知,草海浅湖盆受到地壳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洼地),后期地壳不断下沉,谷地(洼地)内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浅湖盆,D正确,排除ABC。故答案为:D。
5.从材料中得知,草海浅湖盆形成后,水深稳定在约2米(沼泽水浅),泥炭层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泥炭层的形成过程中,海拔高度相对稳定,这样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泥炭层,泥炭层与土相间分布,因此可推断该草海所在区域的地壳间歇式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湿热,多沼泽,植物(沼泽植物)繁盛,A正确,植被稀疏不易于泥炭形成,B错误;冻土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泥炭形成,C错误;湖面是否变小无法判断,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D
8.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7.图中两种自然灾害具有时间的显著关联,都是多发于6-9月,最有可能是夏季多雨季节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D正确。地震和崩塌一般没有季节性规律,A错。寒潮和沙尘暴多发生于春季,B错。我国台风和风暴潮多集中于7-9月,且不会11-次年3月完全没有,C错。故答案为:D。
8.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主要是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题目选项信息中没有符合西南山区的内容,但①④叙述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情况;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我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泥石流概率较低,气候寒冷,黑土广布是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概率较低,②③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C
10.B
【知识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9.图示中没有出现断层构造,也未出现变质岩,A、D错误。图中有较厚的石灰岩,石灰岩一般是温暖浅海环境沉积的岩石,推测当地出现过海水淹没;石灰岩表面层出现不连续面,推测海水后来退去,海底石灰岩出露后被外力风化、侵蚀,C正确。海水的进退是地壳升降或气候暖湿变化的影响,不一定只有发生了地壳升降运动,也无法断定发生“几次”地壳升降,B错误。故答案为:C。
10.一般来说,页岩颗粒小,砾岩颗粒大。地形落差大,地表径流速度更快,地表径流量更大,其搬运和沉积物颗粒也更大,B正确,C错误。植被覆盖率高,对地表物质保护更强,被侵蚀的物质颗粒较小,A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测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1.A
1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根据岩层形态特征,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要了解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在干旱区,降水少,植被在阴坡的生长环境更好一些,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充足,植被较茂盛;阳坡的光照条件好。
11.该河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河流有结冰期,植被应为落叶林和针叶林;沉积物杂乱无章是冰碛物的显著特征,而图示沉积物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2.由于该地为西北干旱某河谷地区,气候干旱,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①侧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3.D
1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13.此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总体水分并不缺,且这些小山海拔低,坡度较小,A错误;高度在40-120米,小山海拔低,此区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并不差,B错误;该岛屿是热带季风气候,岛上其他地方森林茂密,只在小山上不长树,应该不是森林破坏,C错误;菲律宾中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该地岩层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中含有的粘土和砂粒成分较少,遭受风化后产生的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薄且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遭到强烈侵蚀出现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当地因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只能长草,D正确。故答案为:D。
14.读材料可知,每年旱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10-次年5月是旱季,“巧克力山”转为绿色的时间是进入到雨季的时间,C正确;12月至次年2月、3至5月是旱季,“巧克力山”应为褐色,AB错误;9至11月为雨季向旱季的过渡时期,“巧克力山”转为褐色,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5.B
16.A
【知识点】成土因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15.海南岛位于热带,植被繁茂,因此枯枝落叶多,①错误;该地温度高其有机质分解快,②正确;海南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淋溶作用强,③正确;多阴雨天气,光合作用较弱,④错误;A、C、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是山谷,结合有机碳密度的等值线分布情况可知,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小。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常受台风影响。相较于山谷,山脊更易受台风影响,多林窗,生物残体多,利于森林群落更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脊无遮挡,光照条件较好,光合作用更强,植被固碳更旺盛。山谷水热条件好,有机碳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不易存留,B、C、D错误。故答案为:A。
17.【答案】(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
(2)春季;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冻土层的存在,使表层积水不容易下渗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热量带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2)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汛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
(3)沼泽是指地表十分湿润或者有浅层水源覆盖、且长期受积水浸泡的地区,所在地区“来水多、去水少”,其成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分析。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水分难以下渗;东北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故答案为:(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2)春季;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冻土层的存在,使表层积水不容易下渗。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18.【答案】(1)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2)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形成)。
(3)随着森林的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大,在出山口附近泥沙沉积量增大,冲积扇面积扩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板块构造学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花岗岩为典型的岩浆岩,证明该地区曾有岩浆活动频繁,在岩浆与岩石交界处由于高温高压使得岩石发生变质作用;根据岩层的走向该地为褶皱和断层构造,这种地质构造为地壳运动所造成。
(2)该图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东部为太平洋,此处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所以该岛弧是由于两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植被破坏对地形的影响,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增多,在出山口附近较平坦区域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数量逐渐增多,冲积扇面积扩大。
【点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19.【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炎热少雨;温和湿润
(2)由沿海向内陆;水分
(3)荒漠;副热带高;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4)该地全年多雨,使河流径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相应纬度位置即可判断。④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2)本题从经度地带性入手即可。⑤⑥⑦自然带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3)本题从气压带的性质和海陆性质差异方面回答。图中③和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两地荒漠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③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形成荒漠景观;⑦深居内陆,水汽无法到达,降水少,而产生荒漠景观。
(4)本题从热带雨林气候对水文的影响。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小。
【点评】地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受其影响,自然带呈现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导致的,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20.【答案】(1)纬度地带;热量
(2)热带雨林;地形
(3)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覆盖率高,生物量大;河流较多,且流量大;多流水作用,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非洲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中甲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丁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所以从甲至丁,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2)图中甲地位于刚果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大气的对流运动强烈,降水丰富,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地为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因此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3)自然地理要素主要从气候、植被、河流、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甲地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覆盖率高,生物量大;河流较多,且流量大;多流水作用,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21.【答案】(1)M 为寒流:D为暖流
(2)M 海区盐度高: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
(3)低;陆地淡水注人起到稀释作用:沿岸寒流起到降温作用
(4)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D为巴西暖流,M为加利福尼亚寒流,M洋流为寒流,D洋流为暖流性质。
(2)大洋和外海的盐度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读图可知,M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位于副热带地区,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A处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盐度相对较低。
(3)在近岸地区,海水盐度受径流影响显著,图中C处有河流注入,起到稀释作用,且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蒸发量小,盐度低。
(4)河口地区渔业捕捞量增大,过度捕捞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群数量降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点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模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南阳月考)瑞士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莱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下图“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景观图”和“瑞士主要河流与山脉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位于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图中葡萄园的耕种方式有利于(  )
A.增大田间温差 B.保持田园水肥
C.接受阳光直射 D.抑制杂草生长
3.有诗人写道:“德萨雷是幸福的,因为有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  )
①光照充足
②土壤在夜晚提供热量
③莱蒙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
④石墙在夜晚释放出白天储存的热量
⑤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能量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1.结合材料和景观图可知,该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菜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且葡萄园是位于山坡上。右图中的a处位于山坡上,山麓有湖泊,对岸有山脉,符合该葡萄园位置特征,A符合题意。b处位于湖泊边上,但附近没有山脉,不符合该葡萄园位置特征,B不符合题意。c处旁边有山脉,但无湖泊,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C不符合题意。d处旁边没有山脉,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图中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是指梯田耕作方式,通过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避免土壤营养物质的过快流失,从而保持田园的水肥,B答案符合题意。该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无法增大田间温差,A答案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该地位于46°N-47°N之间,该水平梯田不可能有太阳直射现象,C答案不符合题意。因为该梯田是在陡坡上修建,可以保持田园的水肥,因此该耕种方式无法抑制杂草生长,D答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诗中的“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第一个“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葡萄生长的优越条件是太阳光照充足,①符合题意。该梯田靠近湖面,湖面会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这是水中的太阳,③符合题意。梯田土壤在夜晚向外辐射热量,是园中热量的散失,不能比作太阳,②不符合题意。梯田的石墙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在夜晚提供热量,是墙中的太阳,④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当地纬度接近50°N,纬度不低,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威宁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湖泊常水水面31km2,平均水深稳定在约2米。草海的形成,断层构造活动起着主导作用。草海浅湖盆中发育有厚泥炭层,泥炭由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下图为草海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草海浅湖盆形成前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A.断层 B.向斜 C.断裂 D.背斜
5.据图中泥炭层分布,推测草海浅湖盆形成后期地壳运动经历了(  )
A.先抬升后下降 B.先下降后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6.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湿热 B.植被稀疏 C.冻土广布 D.湖面变小
【答案】4.D
5.C
6.A
【知识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褶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3)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4)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5)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4.根据图示灰岩岩层走向可知,草海浅湖盆受到地壳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洼地),后期地壳不断下沉,谷地(洼地)内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浅湖盆,D正确,排除ABC。故答案为:D。
5.从材料中得知,草海浅湖盆形成后,水深稳定在约2米(沼泽水浅),泥炭层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泥炭层的形成过程中,海拔高度相对稳定,这样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泥炭层,泥炭层与土相间分布,因此可推断该草海所在区域的地壳间歇式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湿热,多沼泽,植物(沼泽植物)繁盛,A正确,植被稀疏不易于泥炭形成,B错误;冻土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泥炭形成,C错误;湖面是否变小无法判断,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不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是我国某地自然灾害频次示意图,甲、乙代表某两种自然灾害。完成下面小题。
7.从地质灾害关联性角度,甲、乙自然灾害类型最可能的组合是(  )
A.地震、崩塌 B.寒潮、沙尘暴
C.台风、风暴潮 D.滑坡、泥石流
8.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落叶森林,夏绿冬枯②气候干旱,荒漠广布③气候寒冷,黑土广布④地形起伏,沟壑纵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7.D
8.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7.图中两种自然灾害具有时间的显著关联,都是多发于6-9月,最有可能是夏季多雨季节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D正确。地震和崩塌一般没有季节性规律,A错。寒潮和沙尘暴多发生于春季,B错。我国台风和风暴潮多集中于7-9月,且不会11-次年3月完全没有,C错。故答案为:D。
8.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主要是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题目选项信息中没有符合西南山区的内容,但①④叙述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情况;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我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泥石流概率较低,气候寒冷,黑土广布是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概率较低,②③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页岩颗粒小于砾岩。下图是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一定经历了(  )
A.一次断层活动 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 D.明显变质作用
10.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
A.气候变温暖,植被更茂密 B.气候变湿润,地形更陡峻
C.地形变平缓,植被更稀疏 D.地形变陡峻,土壤更肥沃
【答案】9.C
10.B
【知识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9.图示中没有出现断层构造,也未出现变质岩,A、D错误。图中有较厚的石灰岩,石灰岩一般是温暖浅海环境沉积的岩石,推测当地出现过海水淹没;石灰岩表面层出现不连续面,推测海水后来退去,海底石灰岩出露后被外力风化、侵蚀,C正确。海水的进退是地壳升降或气候暖湿变化的影响,不一定只有发生了地壳升降运动,也无法断定发生“几次”地壳升降,B错误。故答案为:C。
10.一般来说,页岩颗粒小,砾岩颗粒大。地形落差大,地表径流速度更快,地表径流量更大,其搬运和沉积物颗粒也更大,B正确,C错误。植被覆盖率高,对地表物质保护更强,被侵蚀的物质颗粒较小,A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测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太原开学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河谷(  )
A.气温的日较差大 B.植被以常绿林为主
C.沉积物杂乱无章 D.河流无结冰期
12.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①侧,光照较强 B.②侧,光照较强
C.①侧,蒸发较弱 D.②侧,蒸发较弱
【答案】11.A
12.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根据岩层形态特征,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要了解地质构造基本类型及特征。在干旱区,降水少,植被在阴坡的生长环境更好一些,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充足,植被较茂盛;阳坡的光照条件好。
11.该河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河流有结冰期,植被应为落叶林和针叶林;沉积物杂乱无章是冰碛物的显著特征,而图示沉积物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2.由于该地为西北干旱某河谷地区,气候干旱,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①侧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赤峰期末)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薄荷岛(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旱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
A.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B.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D.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14.判断“巧克力山”转为绿色的时间是(  )
A.12月至次年2月 B.3至5月
C.6至8月 D.9至11月
【答案】13.D
1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13.此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总体水分并不缺,且这些小山海拔低,坡度较小,A错误;高度在40-120米,小山海拔低,此区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并不差,B错误;该岛屿是热带季风气候,岛上其他地方森林茂密,只在小山上不长树,应该不是森林破坏,C错误;菲律宾中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该地岩层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中含有的粘土和砂粒成分较少,遭受风化后产生的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薄且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遭到强烈侵蚀出现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当地因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只能长草,D正确。故答案为:D。
14.读材料可知,每年旱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10-次年5月是旱季,“巧克力山”转为绿色的时间是进入到雨季的时间,C正确;12月至次年2月、3至5月是旱季,“巧克力山”应为褐色,AB错误;9至11月为雨季向旱季的过渡时期,“巧克力山”转为褐色,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枣庄期末)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某块样地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长白山森林土壤相比,海南岛山地雨林土壤的有机碳显著偏低。其原因是(  )
①枯枝落叶数量少②土壤有机质分解快③淋溶作用更强④光合作用更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推断该样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及原因(  )
A.山脊高于山谷 受台风侵袭影响大
B.山脊高于山谷 植物光合作用较弱
C.山脊低于山谷 流水侵蚀作用强
D.山脊低于山谷 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答案】15.B
16.A
【知识点】成土因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成土母质主要从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物主要从土壤有机质的制造、分解方面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气候影响着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厚度,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地形通过淋溶、侵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时间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方向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15.海南岛位于热带,植被繁茂,因此枯枝落叶多,①错误;该地温度高其有机质分解快,②正确;海南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淋溶作用强,③正确;多阴雨天气,光合作用较弱,④错误;A、C、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是山谷,结合有机碳密度的等值线分布情况可知,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小。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常受台风影响。相较于山谷,山脊更易受台风影响,多林窗,生物残体多,利于森林群落更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大;山脊无遮挡,光照条件较好,光合作用更强,植被固碳更旺盛。山谷水热条件好,有机碳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不易存留,B、C、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7.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   
。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   和    ,其原因分别是:   。
(3)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发达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
(2)春季;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冻土层的存在,使表层积水不容易下渗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热量带为中温带和寒温带,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2)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汛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
(3)沼泽是指地表十分湿润或者有浅层水源覆盖、且长期受积水浸泡的地区,所在地区“来水多、去水少”,其成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分析。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水分难以下渗;东北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故答案为:(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2)春季;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冻土层的存在,使表层积水不容易下渗。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18.(2021高一上·梧州期末)读“欧亚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
(3)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地区森林正在逐渐减少,分析其对②处地貌的影响。
【答案】(1)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2)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形成)。
(3)随着森林的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大,在出山口附近泥沙沉积量增大,冲积扇面积扩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板块构造学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花岗岩为典型的岩浆岩,证明该地区曾有岩浆活动频繁,在岩浆与岩石交界处由于高温高压使得岩石发生变质作用;根据岩层的走向该地为褶皱和断层构造,这种地质构造为地壳运动所造成。
(2)该图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东部为太平洋,此处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所以该岛弧是由于两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植被破坏对地形的影响,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增多,在出山口附近较平坦区域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数量逐渐增多,冲积扇面积扩大。
【点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19.(2020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分别示意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④自然带的名称是   ,该自然带所对应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冬季   。
(2)⑤⑥⑦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   条件变化。
(3)图中③和⑦的景观均以   为主,其中③地主要受   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而⑦地主要是因为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4)①地全年高温多雨,请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气候对河流径流量大小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   。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炎热少雨;温和湿润
(2)由沿海向内陆;水分
(3)荒漠;副热带高;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4)该地全年多雨,使河流径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相应纬度位置即可判断。④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2)本题从经度地带性入手即可。⑤⑥⑦自然带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3)本题从气压带的性质和海陆性质差异方面回答。图中③和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两地荒漠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③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形成荒漠景观;⑦深居内陆,水汽无法到达,降水少,而产生荒漠景观。
(4)本题从热带雨林气候对水文的影响。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小。
【点评】地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受其影响,自然带呈现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导致的,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20.(2021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表示某科学考察队在非洲从甲地至丁地进行考察时沿途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甲地至丁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性,其主导因素是   。
(2)图中甲地的自然带是   ,A与甲地纬度相同、但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甲地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
【答案】(1)纬度地带;热量
(2)热带雨林;地形
(3)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覆盖率高,生物量大;河流较多,且流量大;多流水作用,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非洲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中甲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丁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所以从甲至丁,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2)图中甲地位于刚果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大气的对流运动强烈,降水丰富,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地为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因此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3)自然地理要素主要从气候、植被、河流、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甲地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覆盖率高,生物量大;河流较多,且流量大;多流水作用,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点评】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21.(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读拉丁美洲附近海域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洋流M、D都是自北向南流,指出其各自洋流性质。
(2)比较M海区和A海区的盐度高低,并说明理由。
(3)C处海区与N处海区纬度大致相同,但C处海区盐度较   ,分析原因。   
(4)近年来,亚马孙河河口附近海域渔业捕捞量加大,推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M 为寒流:D为暖流
(2)M 海区盐度高: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
(3)低;陆地淡水注人起到稀释作用:沿岸寒流起到降温作用
(4)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D为巴西暖流,M为加利福尼亚寒流,M洋流为寒流,D洋流为暖流性质。
(2)大洋和外海的盐度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读图可知,M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位于副热带地区,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A处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盐度相对较低。
(3)在近岸地区,海水盐度受径流影响显著,图中C处有河流注入,起到稀释作用,且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蒸发量小,盐度低。
(4)河口地区渔业捕捞量增大,过度捕捞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群数量降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点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环流方向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逆时针
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暖流
洋流模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