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同步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同步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2 15:27:0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方面。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活动内容,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是(  )
A.校园平面图的测绘 B.从地方志中查阅地名变迁
C.在教室观看模拟实验视频 D.到郊区采集土壤标本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
①综合思维 ②人地协调观 ③区域认知 ④地理实践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C
2.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认识、分析区域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规划线路、合理选点、充分准备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野外场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1.在教室观看模拟实验视频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其余选项都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认识、分析区域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规划线路、合理选点、充分准备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野外场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来说,野外实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春季 B.盛夏 C.深秋或初冬 D.隆冬
【答案】C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根据野外考察的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春季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不利于野外考察;盛夏多暴雨,南部沿海地区多台风,不利于野外考察;隆冬北方低温,降雪多,不利于野外考察;深秋或初冬晴天多、气温适宜最适合野外考察,C正确。故该题选C。
【点评】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东缘,太平洋西岸,并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东部、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总称。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大陆的大都会都位于中国东部。
4.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辨别方向的一组是(  )
①罗盘 ②太阳 ③树木的年轮 ④北极星 ⑤手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野外方向的识别
【解析】【分析】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利用北极星确定北方,树木年轮确定南方,罗盘受地磁场影响指示南北,不受太阳光影响。因晚上没有太阳,无法用太阳作为参照物,手表定向也需要太阳方位,也不能用。故②⑤错误,①③④正确,选D项符合题意。
【点评】野外辨别方向指如果在野外迷路了,人一定要冷静,保证思维和行动不混乱,并且确保自身安全后,通过自身的知识或经验来辨别方向,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找准方向。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N地出发沿N→P→M→N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N→P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B.P→M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C.N→P一直上坡,P→M段一直下坡
D.M→N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6.下列地点中,在营地P处不易观察到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5.B
6.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判断是否通视的方法:
(1)先看两点之间有无山地、山脊等障碍物,有则一般不可通视。如图中,AC、AB、BD之间均可通视,AD之间不可通视。
(2)无障碍物再看坡形:即两点之间是“凹形坡”还是“凸形坡”,如图所示。
5.N→P段,南段附近等高线凸向较高处,应为山谷,北段沿山脊向正北和西北前行,A错误;P→M段,靠近M的一段沿坡度较陡的山谷行走,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B正确;读图可知,N→P段的出发端为下坡,大部分为上坡,不是一直上坡,C错误;读图可知,M→N段没有经过明显的山谷地区,主要在山坡上行走,不是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D错误。故答案为:B。
6.解答此题时,可选把P处与图中a、b、c、d四地用线段连接起来,然后观察线段上经过地区是否有阻挡视线的山脊、山岭、凸坡。P、a之间为凹坡,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A不符合题意;P、b之间为鞍部,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B不符合题意;P、c之间为山谷,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C不符合题意;P、d之间为凸坡,会阻挡视线,不能观察到,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广阔之地
B.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
C.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
D.观察线路应选择能观察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
【答案】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故答案为:B。
【点评】地质观察点简称地质点或观察点,是野外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地点。其位置应着重选择在地质界线或矿体、蚀变岩石露头等显示矿化的地方,以及断层、褶皱、水文地质、地貌等重要地质现象的地点。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和密度,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满足地质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为原则,一般决定于地质调查的比例尺、地质复杂程度和覆盖程度等。按地质观察点的主要观察和研究内容,还有水文地质观察点、地貌观察点等之分。
8.对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合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B.杭州西湖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
C.济南南部山区的河流分布状况
D.东北长白山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
【答案】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有降雪,故答案为:D。内蒙古草原的草类、杭州的植被、济南山区的河流都要在夏季观察更好,ABC不对。
【点评】野外观察,首先要会辨认方向。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晴天可以根据太阳在早、午、傍晚的方位来确定方向;阴天则可以根据孤树的树冠朝向、树干断面外凸方向朝阳的特点,大致确定方向。冬季北方雪后,朝阳的山坡或坑边的雪先融化,观察积雪融化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
下图为某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考察小组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海陆位置变化导致图中植被类型的差异
B.在②处断层沿线发育多处泉群的可能性小
C.③④处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④处径流量季节变化比③处大
10.该考察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B.黄土高原 C.闽南丘陵 D.地中海沿岸
11.考查组要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①实地考察②访问调查③问卷调查④路线考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9.C
10.A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9.图中植被类型不同的原因是地势高低不同,水、热条件不同,A错;②处有断层,沿断层带常形成一些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洼地、湖泊、泉水等,故B错;③④处分别为冲积扇、冲积平原,都是流水冲积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④处受湖泊削峰补枯作用的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比上游河段小,D错。故本题选C项。
10.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且东侧临海,由此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山东半岛,A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处内陆,B错;闽南丘陵植被为常绿阔叶林,C错;地中海沿岸为常绿硬叶林,D错。所以本题选A项。
11.考查组可采用实地考察中的路线考察法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①④正确。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属于社会考查调查研究方法,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项。
12.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综上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路线观察和调查访问 B.路线观察和典型地段观察
C.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观察和问卷调查
14.典型地段观察有利于(  )
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C.便于了解小区域的详细资料和图件
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答案】13.B
14.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在专业训练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在综合素质训练中,能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炼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学校应该全面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实施。
13.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同是调查方法。故答案为:B。
14.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观察可以对该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故答案为:B。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一地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16.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答案】15.A
16.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所谓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份为进行调查而编制的问题表格,又称调查表。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15.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如人口状况、交通状况、旅游动机等,A正确。调查访问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不适宜人口旅游动机的调查,B错。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属于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CD错。故答案为:A。
16.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B正确。典型地段考察只能对一些重要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得到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D错。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应主要借助实地考察,而不是调查访问或者问卷调查,AC错。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暑假,某高二学生团队到四川峨眉山进行研学实践。团队分若干小组,下表为某6人小组申领的任务清单。
任务类型 自然地理类项目
任务区域 峨眉山金顶景区冷杉林区域,海拔范围约3000~3077米
调查内容 冷杉林林下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数量及优势物种)、垂直结构(垂直分层)、水平结构〔植株大小、覆盖度)等,为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调查方法 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进行植物群落特征调查时,通常从研究区域内实地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其平均值来表征该研究区域内整个群落
调查时间调查分工 时间:半天
分工:每2人负责一个样方内全部植棘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群落特征数据采集表
植株编号物种名称……      1          2          ……          
(1)如果你是小组长,请从天气角度,为成员个人携带装备提出建议。
(2)为保证样方取样的科学性,并按时完成调查工作,你认为样方选址、面积大小、数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你认为还要采集哪些信息,请简要列出。
【答案】(1)调查季节为夏季且山地气候多变,降雨可能性较大,应携带防雨物品(雨衣/雨披);研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应携带防风、保暖衣物;山区户外紫外线强(非降雨时段),应携带防晒物品。
(2)选址:应位于景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少的自然林区;位置应随机抽样选取;面积:样方内应包含该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单个样方面积尽量最小,以减小工作量;数量:应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
(3)数据表还应采集:植株的数量、高度、直径(或粗细)、覆盖度(覆盖面积)等。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1)天气角度应从气温、降水、光照等角度进行分析。峨眉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山区天气多变,要准备防雨雨具;所研究的区域海拔较高,气温低,风速大,要准备防寒和防风衣物;山顶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要准备防晒用品。
(2)为保证抽取样方的代表性、准确性,在选址、面积、数量方面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选址:应选择人为干扰少的区域,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植物群落的原始状态,增加数据的准确性,位置可随机抽取;面积:样方内应包括大多数的植物群落,提高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尽量小,减少工作量,以保证完成取样;数量:样方数量不能太多,太多会增加工作量,但也不能太少,太少会降低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保证样方的代表性,应选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为保证样方的数据全面性,准确性,还应采集植株的高度、数量、粗细、覆盖度、生长状况等。这样对于植物群落特征更科学全面。
【点评】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为保证样方的数据全面性,准确性,还应采集植株的高度、数量、粗细、覆盖度、生长状况等。这样对于植物群落特征更科学全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方面。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活动内容,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是(  )
A.校园平面图的测绘 B.从地方志中查阅地名变迁
C.在教室观看模拟实验视频 D.到郊区采集土壤标本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
①综合思维 ②人地协调观 ③区域认知 ④地理实践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来说,野外实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春季 B.盛夏 C.深秋或初冬 D.隆冬
4.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辨别方向的一组是(  )
①罗盘 ②太阳 ③树木的年轮 ④北极星 ⑤手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④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N地出发沿N→P→M→N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N→P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B.P→M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C.N→P一直上坡,P→M段一直下坡
D.M→N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6.下列地点中,在营地P处不易观察到的是(  )
A.a B.b C.c D.d
7.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广阔之地
B.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
C.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
D.观察线路应选择能观察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
8.对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合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B.杭州西湖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
C.济南南部山区的河流分布状况
D.东北长白山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
下图为某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考察小组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海陆位置变化导致图中植被类型的差异
B.在②处断层沿线发育多处泉群的可能性小
C.③④处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④处径流量季节变化比③处大
10.该考察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B.黄土高原 C.闽南丘陵 D.地中海沿岸
11.考查组要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①实地考察②访问调查③问卷调查④路线考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2.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路线观察和调查访问 B.路线观察和典型地段观察
C.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观察和问卷调查
14.典型地段观察有利于(  )
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C.便于了解小区域的详细资料和图件
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一地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16.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暑假,某高二学生团队到四川峨眉山进行研学实践。团队分若干小组,下表为某6人小组申领的任务清单。
任务类型 自然地理类项目
任务区域 峨眉山金顶景区冷杉林区域,海拔范围约3000~3077米
调查内容 冷杉林林下自然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数量及优势物种)、垂直结构(垂直分层)、水平结构〔植株大小、覆盖度)等,为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调查方法 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进行植物群落特征调查时,通常从研究区域内实地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其平均值来表征该研究区域内整个群落
调查时间调查分工 时间:半天
分工:每2人负责一个样方内全部植棘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群落特征数据采集表
植株编号物种名称……      1          2          ……          
(1)如果你是小组长,请从天气角度,为成员个人携带装备提出建议。
(2)为保证样方取样的科学性,并按时完成调查工作,你认为样方选址、面积大小、数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你认为还要采集哪些信息,请简要列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认识、分析区域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规划线路、合理选点、充分准备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野外场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1.在教室观看模拟实验视频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其余选项都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认识、分析区域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规划线路、合理选点、充分准备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野外场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根据野外考察的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春季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不利于野外考察;盛夏多暴雨,南部沿海地区多台风,不利于野外考察;隆冬北方低温,降雪多,不利于野外考察;深秋或初冬晴天多、气温适宜最适合野外考察,C正确。故该题选C。
【点评】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东缘,太平洋西岸,并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东部、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总称。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大陆的大都会都位于中国东部。
4.【答案】D
【知识点】野外方向的识别
【解析】【分析】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利用北极星确定北方,树木年轮确定南方,罗盘受地磁场影响指示南北,不受太阳光影响。因晚上没有太阳,无法用太阳作为参照物,手表定向也需要太阳方位,也不能用。故②⑤错误,①③④正确,选D项符合题意。
【点评】野外辨别方向指如果在野外迷路了,人一定要冷静,保证思维和行动不混乱,并且确保自身安全后,通过自身的知识或经验来辨别方向,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找准方向。
【答案】5.B
6.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判断是否通视的方法:
(1)先看两点之间有无山地、山脊等障碍物,有则一般不可通视。如图中,AC、AB、BD之间均可通视,AD之间不可通视。
(2)无障碍物再看坡形:即两点之间是“凹形坡”还是“凸形坡”,如图所示。
5.N→P段,南段附近等高线凸向较高处,应为山谷,北段沿山脊向正北和西北前行,A错误;P→M段,靠近M的一段沿坡度较陡的山谷行走,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B正确;读图可知,N→P段的出发端为下坡,大部分为上坡,不是一直上坡,C错误;读图可知,M→N段没有经过明显的山谷地区,主要在山坡上行走,不是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D错误。故答案为:B。
6.解答此题时,可选把P处与图中a、b、c、d四地用线段连接起来,然后观察线段上经过地区是否有阻挡视线的山脊、山岭、凸坡。P、a之间为凹坡,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A不符合题意;P、b之间为鞍部,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B不符合题意;P、c之间为山谷,不会阻挡视线,能够观察到,C不符合题意;P、d之间为凸坡,会阻挡视线,不能观察到,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故答案为:B。
【点评】地质观察点简称地质点或观察点,是野外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地点。其位置应着重选择在地质界线或矿体、蚀变岩石露头等显示矿化的地方,以及断层、褶皱、水文地质、地貌等重要地质现象的地点。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和密度,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满足地质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为原则,一般决定于地质调查的比例尺、地质复杂程度和覆盖程度等。按地质观察点的主要观察和研究内容,还有水文地质观察点、地貌观察点等之分。
8.【答案】D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有降雪,故答案为:D。内蒙古草原的草类、杭州的植被、济南山区的河流都要在夏季观察更好,ABC不对。
【点评】野外观察,首先要会辨认方向。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晴天可以根据太阳在早、午、傍晚的方位来确定方向;阴天则可以根据孤树的树冠朝向、树干断面外凸方向朝阳的特点,大致确定方向。冬季北方雪后,朝阳的山坡或坑边的雪先融化,观察积雪融化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
【答案】9.C
10.A
11.A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9.图中植被类型不同的原因是地势高低不同,水、热条件不同,A错;②处有断层,沿断层带常形成一些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洼地、湖泊、泉水等,故B错;③④处分别为冲积扇、冲积平原,都是流水冲积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④处受湖泊削峰补枯作用的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比上游河段小,D错。故本题选C项。
10.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且东侧临海,由此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山东半岛,A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处内陆,B错;闽南丘陵植被为常绿阔叶林,C错;地中海沿岸为常绿硬叶林,D错。所以本题选A项。
11.考查组可采用实地考察中的路线考察法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①④正确。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属于社会考查调查研究方法,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项。
12.【答案】A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综上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答案】13.B
14.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在专业训练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在综合素质训练中,能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炼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学校应该全面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实施。
13.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同是调查方法。故答案为:B。
14.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观察可以对该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15.A
16.B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点评】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所谓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份为进行调查而编制的问题表格,又称调查表。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15.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如人口状况、交通状况、旅游动机等,A正确。调查访问法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不适宜人口旅游动机的调查,B错。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属于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CD错。故答案为:A。
16.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B正确。典型地段考察只能对一些重要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得到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D错。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应主要借助实地考察,而不是调查访问或者问卷调查,AC错。故答案为:B。
17.【答案】(1)调查季节为夏季且山地气候多变,降雨可能性较大,应携带防雨物品(雨衣/雨披);研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应携带防风、保暖衣物;山区户外紫外线强(非降雨时段),应携带防晒物品。
(2)选址:应位于景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少的自然林区;位置应随机抽样选取;面积:样方内应包含该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单个样方面积尽量最小,以减小工作量;数量:应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
(3)数据表还应采集:植株的数量、高度、直径(或粗细)、覆盖度(覆盖面积)等。
【知识点】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解析】【分析】(1)天气角度应从气温、降水、光照等角度进行分析。峨眉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山区天气多变,要准备防雨雨具;所研究的区域海拔较高,气温低,风速大,要准备防寒和防风衣物;山顶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要准备防晒用品。
(2)为保证抽取样方的代表性、准确性,在选址、面积、数量方面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选址:应选择人为干扰少的区域,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植物群落的原始状态,增加数据的准确性,位置可随机抽取;面积:样方内应包括大多数的植物群落,提高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尽量小,减少工作量,以保证完成取样;数量:样方数量不能太多,太多会增加工作量,但也不能太少,太少会降低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保证样方的代表性,应选多个样方(可选取3个样方),统计其平均值。
(3)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为保证样方的数据全面性,准确性,还应采集植株的高度、数量、粗细、覆盖度、生长状况等。这样对于植物群落特征更科学全面。
【点评】数据采集时,除植株编号、物种名称外,为保证样方的数据全面性,准确性,还应采集植株的高度、数量、粗细、覆盖度、生长状况等。这样对于植物群落特征更科学全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