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方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09 10: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1~63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你知道吗”,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认识和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发现和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PPT课件。
▍流程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下面三张表:
(1)工地运一批货物,运的天数和总数量如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
运的总数量∕吨 40 80 120 160 200 240 ……
(2)购买一种钢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支 1 2 3 4 5 6 ……
总价∕元 8 16 24 32 40 48 ……
(3)用60元购买笔记本,购买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本) 1 2 3 4 5 6 ……
数量∕本 60 30 20 15 12 10 ……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张表格,说说:哪几张表格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哪几张表格中的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引入:表格3中的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探索两种相关联量之间的另一种关系。
▍流程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3表格中的数据,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出示: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②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2)集体交流,学生汇报上面两个问题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
①表格中有两种量,购买笔记本的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笔记本的单价越低,购买的本数越多,单价越高,购买的本数越少。
②单价发生变化,购买的笔记本的数量也发生变化,用单价×数量可以发现变化的规律是总价不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0=60 2×30=60 3×20=60 ……
提问:式子中的乘积60表示什么?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3)引导: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自学教科书第61页的“试一试”上面一段的内容。
提问: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板书: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小结:单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但单价和数量的积是一定的。这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种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试一试”。
按下面步骤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完成表格,说说工作时间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2)让学生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3)引导:这个乘积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写出后,交流并板书)
(4)想一想,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板书: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比较:上面例3与“试一试”这两题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和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明确:两题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启发:仿照正比例,想想反比例怎样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追问:这个字母表达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依据什么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呢?
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一是看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二是看两种量中对应数值的积是否一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举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判断。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后求出几组相对应数值的积。
学生汇报求出的对应数值的积,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根据交流板书关系式)
小结: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袋装的粒数×袋数=水果糖的总粒数(一定),所以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相互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不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表示积的算式和结论)
指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天运的吨数×需要的天数=水泥的总吨数(一定),所以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提问:从刚才的学习和练习中,你发现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指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可以看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先写出变化过程中的对应数值相乘的式子并计算出积,再看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分别收集图中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提问:根据两张表中的数据,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有的成反比例,有的不成比例?
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时,它们才成反比例。
▍流程四:全课小结
1.总结交流。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阅读“你知道吗”。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图像中点A和点B表示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你还能说出其他各点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3.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
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
3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前,可以借助之前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进而产生对新问题的思考:虽然这两个量不能成正比例,但是它们相关联,并且通过表格也能够发现它们之间是存在变化规律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猜测和求证的渴望,进入反比例意义的学习。
设计思想 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这些量进行合理猜测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际计算作为验证,得出单价和数量也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并且单价和数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结合上节课“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借鉴这样的学习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出成反比例的量的规律特征,对成反比例的量形成初步的感知。
设计思想 在试一试和后续练习的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量之间关系的判断,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积累对反比例意义的感性认识,提高判断两种是否成反比例的能力。这些练习都是以列表方式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以此让学生进行判断,这种形式的判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直观,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能够让学生完整经历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