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美丽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于生活情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能力目标: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但对于周长的认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只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测量周长。
难点:测量时,不规则图形要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用“我”的视觉观察世界】
提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相框加上漂亮的花边?
思考:怎样才能知道相框需要多长花边?
【学情预设】学生的交流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问题2的回答,学生可能会说,量一量就知道了。(此时师引导学生“量什么”?让学生把问题回答的有条理且清晰。学生可能回答道“量相框一周的长度”。)
谁能上来指一指相框一周的长度从哪到哪呢?(圆形)学生指出相框一周的长度是从哪到哪。教师规范学生的指法,并规范学生的语言,从一个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个点。
(二)【提问探究,领悟生活:用“我”的思考诠释生活】
1.按照学生所指,动手围花边。并引导出“不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
2.思考: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3.找身边的周长。周围、教室里的周长,并指出周长是从哪到哪的长度。
4.找身体上的周长。
【学情预设】学生的交流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对于问题3找身边的周长。师引导学生正确指出并说出周长的定义。
对于问题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指出腰围、头围等。(三)【联系生活,知识构建:用“我”的理解建构知识】
提问:刚才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了,现在来解决需要多长的彩带。要想知道需要多长的彩带,其实只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周长)周长有多长呢,我们得经过(测量)。
活动一:“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借助于手中的直尺、线绳等工具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测量出相框的周长。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完成《学习汇报单》
小组交流。
:三角形提问:猜猜,他准备怎么量?小组交流汇报单。也就是说三角形需要测量三条边的长度。
:长方形提问:这位同学在测量什么图形?大家猜猜测量几条边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的交流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4条边、2条边(各自说出测量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简单。)小组汇报结果,长宽各是多少,算出的周长?提示:列出算式时要注意,长和宽的和要加上括号,表示一条长和宽的和。
(3):正方形提问:除了黑板上这些,能用直尺测量的还有什么图形?学习汇报单测量图形:___________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我的结论:(周长)________________
思考:正方形需要测几条边的长度?他的周长是?
【学情预设】学生的交流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测量一条边然后再乘4。测量四条边加起来。
:除了黑板上的,你们手里还有哪些不同形状的相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提问:大家猜猜他们会用什么工具测量?小组汇报:将线绳绕圆形一周,得到的线绳的长度,用直尺测量可得出,圆形的周长。提问:拿到枫叶,心形相框的小组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说一说你们测量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小结:看来,只经过研究,动手实践后得出的结论最有说服力!
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相框需要多长的花边,老师现在开始发花边,你们小组需要多少厘米?(84厘米)
练习:判断图形长短。
(四)【参与生活,学以致用:用“我”的方式走向社会】生活当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回到家中,回到社区,看看还有哪些与周长有关的数学问题。完成活动实践表。实践作业我发现的问题:解决方案: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