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3:5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联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 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定的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同时又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一系列义 务,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此举旨在(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明确君臣间的尊卑等级关系
D.促进区域思想文化的交流
2.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3.时人评价秦始皇:“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
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办事......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决
定。”材料反映了()
A.帝王个人才能决定历史发展走向
B.秦朝缺乏系统而完备的官僚体系
C.皇帝权力至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D.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导致秦朝灭亡
4.汉武帝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到汉宣帝时,贤才通过明经和对策方式被擢用者所占比重最多,这表明汉中期以来()
A.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指导思想
B.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
C.延续了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
D.开创了以德治国的治理模式
5.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社会舆论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6.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
B.水路运输成为唯--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
7.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
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材料表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T.
B.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渐趋南移
8.“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A.体现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H益恶化
9.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
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变化反映了宋代()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B.理学影响力口益扩大
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
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
10.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土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据此可知()
A.地方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备
B.镇因经济发展地位得到提升
C.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D.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
1l.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总结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得益于()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12.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仁宗盛誉儒
教,并恢复了中断八十余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说明元代
中期以来()
A.欲借助儒学以巩固统治
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
C.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
13.明朝中后期,“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到杭州收买丝绸,同时,还把江南地区的食盐、粮食、竹木、茶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这些贸易活动()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苏
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C.促进白银成为主体货币
D.冲击传统社会分工
14.清朝君主对于中原内地而言是皇帝,对蒙古而言是大汗,对满洲而言是族长,对西藏而言是
文殊菩萨转世,等等。说到底,皇帝并不只是某--区域的内部统治者。这反映出清朝()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C.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5.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份报告中写道:“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
任何捐税进人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
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A.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
B.民族工业的有力竞争
C.传统经济的顽强存在
D.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
16.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
退兵。这--现象反映出()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D.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 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8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靠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历史
研究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
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
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根据材料,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8分)
18.(20分)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人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承隋制 ,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
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材料二。两税法是在计丁征税无法进行的情况下的合理的财政税收法。自北朝以来,历代
朝廷都实行均田制,因而社会.上有大批自耕农存在。这批有田产的自耕农是国家租庸调的
主要承担者。但自安史之乱后,地主庄园无限制的发展,使大批自耕农成为依附农民,计丁
征税的租庸调制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生产和所有制的这种显著变化自然会制约分配机制相
应的变化,所以按田亩、资产收税的方法便愈来愈流行。两税法的施行实际上是封建政权在
土地日益集中的形势下,对社会产品再分配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是社会经济急剧发展变
化在财政制度上的必然反映。它将过去的按丁征税,基本上改变为按资产、田地征税,是适
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某些变革而产生的新税法。
——摘编自齐勇锋等《盛衰交替之际的冲突与奋起》
(1)根据材料,概括唐政府为保障租庸调制实施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唯物史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分析唐代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
主要趋势。(12 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 中国历史的运动过程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所谓大循环是由于人口(数
量、地理空间分布、族群分布等)和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传播技术)的变化,引发新经济
要素的出现,使得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担纲者阶层发
生根本的变化)。
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完善于周,终结于秦政。
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从汉武帝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
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循环进程中的第四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革
命史只是故事的一半,精神的重构与自我超越很可能是这一轮大循环的引领性力量。任务
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超越。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 ,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2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 朝前期,统治阶层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尤其在实践方面继承和完
善了前代的羁縻和朝贡制度。清王朝从文化标准出发来看待“华夷之辨”,延续“夷夏互变”
“华夷一体”之说,遵循“天下之治”的三项原则:有德者治天下,圣人并非出自一地;华夷一
体,无华夷中外之分;以文明论种族。清世宗亲自编撰《大艾觉迷录》一书,将以上三项原则
昭告天下。
材料二第一次鸦片 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首先“开眼向洋”,向国人介绍海外
及各国现状,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期望通过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而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思想精英则开始跳出华夷两分的“天下观”,指出中国之外还有万国的事实。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时,“天朝大国”威望扫地,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思想精英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国,而且是其中羸弱的一国。康有为和梁启超率先提出学习西法,“以夷变夏”,使中国从世界的一国,变成世界的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接受和推行儒家“大--统天下主义”的
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鸦片战争后“天下主义”的变化及其意义。(8分)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联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0 BCCBB DACCB 11-16 DACD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重要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高。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但因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和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要加以甄别。(8分)
18.(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4分,任答两点给4分)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了封建政权。(4分,任答两点给4分)
(2)从唐初租庸调制到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名目由繁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等。(6分)这些变化说明统治者为了化解财政危机,增加财政收入,不断调整赋税政策,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每次变革都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6分)
19.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示例】观点:我赞同商周是封建社会的大循环这一观点。(1分)
分析:周取代商后,通过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建起一套稳定的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岀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人口不断增加。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下移,士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士阶层的力量逐渐壮大,新兴的地主阶级积极推动各国变法,加速社会转型。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封建社会结束。(9分)
由此可见,第一轮大循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实现了周秦之变。(2分)
【解析】
观点一:评析“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结合所学知识,此处的封建为“封邦建国”,即分封制。据材料“完善于周,终结于秦政”并依据时间顺序进行论述,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建起一套稳定的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岀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文化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势力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最终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全国范围废分封行郡县,结束封建社会。总结,生产技术的变化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观点二:评析“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据材料“从汉武帝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并结合所学知识,豪族指地方上有势力的氏族;首先,汉初休养生息,地方豪族势力发展,汉武帝穷兵黩武,中央朝廷越来越弱,豪族越来越强,豪族社会产生;东汉豪族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魏晋时期门阀政治使豪强社会进一步强化;安史之乱后,豪族泰半凋零,北方经济中心地位丧失,走向平民社会。
20.(1)原因: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深远影响;民族交融的持续深入发展;政权合法性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给4分)
(2)变化:由文化上的华夷两分法转变为民族国家视野;由突出自身优势转变为学习他国长处。(4分)
意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增强了民族国家意识;提高了救亡图存的自觉性;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