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3: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十五课 落日余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明清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思想文化之变
一、社会经济之变
三、西方世界之变
目录
社会经济 农业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3-p84,梳理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①新农作物输入中国(玉米、甘薯),粮食产量提高;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图》
《姑苏繁华图》
材料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社会经济之变
社会经济 手工业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3-p84,梳理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明后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生产规模扩大;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材料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自由雇佣劳动
材料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炒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将以化《西台漫纪》
①机户开设手工工场;
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雇佣关系,双方相互依存;
③有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
④机工计日受值,有人身自由;
一、社会经济之变
材料:经过康雍乾一百多年的发展,清代的矿冶、纺织、制瓷、制盐等在规模和产量方面都超过了明代。而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又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内市场空前扩大,边疆贸易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由以前传统的以朝贡贸易为主变为商业贸易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覆盖全国的商品流通网的建立,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各种区域性商业中心逐渐形成。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贸易
货币
市镇
商人
长途、大额、
丝银贸易繁荣
商业资本积聚
白银大量流入
迅速货币化
为主要流通货币
工商市镇繁荣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商帮兴盛
晋商徽商
实力雄厚
商业领域的新变化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一、社会经济之变
社会经济 农业 ①新农作物输入中国(玉米、甘薯)②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后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商业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长途贸易的发展;③商人群体形成(徽商、晋商);④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一、社会经济之变
材料:“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
材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转引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1.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一、社会经济之变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有哪些新变化?
三、思想文化之变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年谱》
(1)主张:
①世界观:良知就是天理
②方法论: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良知”。
王守仁
“致良知”
“知行合一”
1.陆王心学
(一)思想领域
三、思想文化之变
(2)评价: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认识理
实现理
相 同 点 世界本原
实质
理在心外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向外求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向内求理)
理在心中
理是世界的本原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对比: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时间 人物 主要思想
明朝中期
明朝后期
明末清初
王守仁
(1472—1529)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
李 贽(1527—1602)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黄宗羲
(1610—1695)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王夫之(1619—1692)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顾炎武(1613—1682)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明朝中期以来思想新变化的特点:
提倡个性,向往自由,反对专制
三、思想文化之变
2.明末清初活跃思想
3.文艺科技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
京剧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长期流行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特点:平民化、通俗化
反传统、反封建
三、思想文化之变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点:善总结、鉴西方
轻理论、少创新
3.文艺科技
三、思想文化之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教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对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史料研读
材料:“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航海,中国人用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它来当饭吃。”
思考1: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的命运为什么出现如此差距?你对此有何认识?
《姑苏繁华图·看戏》
京 剧
书坊
4.小说和戏曲
三、思想文化之变
向着
近代社会转型
欧洲社会之变
14-15世纪元末明前期
16世纪
明朝中叶
17世纪
明末清初
18C-19C前期
清朝中叶
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理性、科学化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明清时期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为何没有实现社会转型?
宗教改革
三、西方世界之变
14.15世纪,元末明前期
16世纪,
明朝中叶
17世纪,明末清初
18世纪,清朝前期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技术
政治:英国、法国、美国等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明清时期的中国也能完成社会转型吗?
西方国家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然而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然而未撼动儒学的统治地位;
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然而缺少创新成就,逐渐落后于西方;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日益僵化,统治者盲目自大,对外闭关锁国。
19世纪中期,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世界。
政治僵化、经济封闭、思想保守、科技落后
三、西方世界之变
探究:明清时期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为何没有实现社会转型?
古人云“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可忘记危险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临阵不乱、处变不惊。
 ——摘自习近平《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篇》
借古鉴今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经济之变
文化之变
世界之变
发展:农业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鼎盛
局限:小农经济占主体、政治专制僵化
思想领域:陆王心学、李贽“离经叛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君主专制)
文艺科技:小说戏曲(平民化、通俗化)
科学技术(西学东渐、缺乏创新)
世界潮流: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危机:政治僵化、经济封闭、思想保守、科技落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