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20: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任务一:词义的辨析
近义实词辨析“四看”
1.看词义、语气
角 度 例词 分 析 示 例
词义侧重 匠心 侧重构思巧妙 这件艺术作品真是匠心独具
用心 侧重注意力集中 用心做事,将会有好的回报
语气轻重 干涉 不该管硬管,过问程度重 干涉别国内政
干预 多指应该管的,程度相对轻 政府应干预出租牌照价格过高的行为
2.看词性
如,品味→动词→品味语言;品位→名词→高雅的品位
3.看色彩
角度 例词 分 析 示 例
感彩 熏陶 中性词,多指好的 在父母的熏陶下,他喜欢上了读书
熏染 贬义词,多指坏的 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他熏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语体色彩 窥伺 书面语 黑暗中,敌军探子躲在墙后窥伺着我方指挥所的动静
偷看 口语 语文老师大声说:“不要偷看课本!”
4.看搭配
角度 例词 分 析 示 例
适用范围 词汇 较大 英语词汇
词语 较小 “高考”是个词语
使用对象 赡养 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赡养老人
抚养 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抚养孩子
扶养 指养护,多用于平辈之间 扶养兄弟
搭配特点 充足 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比较具体的东西搭配 阳光充足、粮食充足
充分 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 条件充分、准备工作充分
充沛 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搭配,也可用在与“水”有关的词语中 雨水充沛、感情充沛
任务活动一 选词填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________、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________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________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杂 D.优美 领悟 繁复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优美:美好;美妙。幽美:幽静美丽;幽雅,幽深。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领会,理解。繁杂:事情多而杂乱。繁复:指繁多复杂。根据语境,本题选B。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从营养成分、________、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虚词的辨析。鉴别:指分析事物真假。多用于古物鉴定。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文段中指对马铃薯的研究分析,用“甄别”较好。色泽:指颜色和光泽。色彩:指颜色。与文段中“营养成分”和“硬度”相并列,用“色泽”较好。终于:指到底,终究。最终:指最后,末了。与“最初”相对。两词比较,“终于”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更符合人的期望,常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最终”立场比较客观。文段中陈述的是科学研究,用“最终”较好。适量:强调在数量上合适。适当:强调恰当。“适当”比“适量”范围广。文段中,强调从“种类”中选取,显然不能用“适量”而要用“适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远不被黑暗________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操纵罢了。
②入夜,月色溶溶,水面________,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扣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③有一种人,他们________敦厚老实,按书本办事,工作审慎认真。乍看没什么可挑剔之处,还挺值得我们嘉许学习呢!
A.掩蔽 寥廓 品行    B.掩蔽 辽阔 品性
C.掩饰 寥廓 品性 D.掩饰 辽阔 品行
解析:选B。掩蔽:遮蔽;隐藏。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掩蔽”。寥廓:高远空旷。辽阔:广阔;宽广。此处形容“水面”,应用“辽阔”。品性:品质性格。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品性”。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________,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
②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________,在茶中加入橘皮、桂圆、红枣等来喝。
③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欧盟传达出两个讯息,价值讯息主要是赞扬欧盟国家放弃昔日成见,化仇敌为密友,相互________。
A.报怨 爱好 接纳 B.抱怨 爱好 接受
C.报怨 嗜好 接受 D.抱怨 嗜好 接纳
解析:选D。“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此处应该用“抱怨”。“嗜好”比“爱好”程度深,而且能和“口味”搭配。所以此处应该用“嗜好”。“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接纳”指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此处用“接纳”合适。
任务活动二 体会鉴赏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处。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                                 
                                   
                                   
                                   
[明确] ①原稿中的“背脊”是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范围大。“脊梁”则指脊柱,部位清晰。“按住脊梁”比“按住背脊”更准确,更易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形。
②原稿中的“后身”是身体的后半部分。“后窍”指肛门。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更形象、准确。
③原稿中的“一股”用于水流、气流、道路等。如《西游记》第一回:“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此处是写斑蝥的动作,所以要用“一阵”。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答:                                 
                                   
                                   
[明确] “排”是摆成行列的意思,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一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
任务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词语的感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殚精竭虑”为褒义词。我们在辨别词语时,应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词语的感彩正确选用。
注意两种特殊情况:
1.褒义词贬用。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分析:“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却是讽刺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表达贬斥感情的,这称作“褒词贬用”。
2.贬义词褒用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分析:“狡猾”一词本是贬义的,在这里却表达了儿童的顽皮可爱,是褒义的。
任务活动 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含义一样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组
①青海师大原创话剧《永怀之歌》首演,再现“两弹一星”功勋伟绩。
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二组
①春节假期,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游泳、打球,放松身心,享受假日悠闲时光。
②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R享受毒刑和杀戮。
答:                                 
                                   
                                   
[明确] 第一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伟大的功绩。②句是反语,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讽刺以及对暴行的愤怒。
第二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享用,受用。②句是反语,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对进步作家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特务暴行的强烈谴责。
任务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务活动 下列句子语体色彩运用是否恰当?如不恰当,请作出修改。
①(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就任你挑上一本了。
答:                                 
                                   
[明确] 不恰当,口语和书面语混杂。可改为: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可任选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一本。
②“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答:                                 
                                   
[明确] 不恰当,“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
③小赵指着李大爷菜摊上的黄瓜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答:                                 
                                   
[明确] 不恰当,对菜农应用口语。“多少人民币1千克”改为“多少钱1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