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任务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义项。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根据多义词各义项的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最基本的意义,是这个词刚出现时的意义。如“亡”的本义是“逃跑”。如: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推衍联想而产生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亡”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丢失不见和人的死亡。如: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丢失)③花落人亡两不知。(亡:死亡)
3.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词的引申义里面的一种特殊情况,是经常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如“草芥”本来指小草,后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草芥:不值钱的东西)
例如:爱
安
学习一词多义要注意三点:
一要抓住本义,贯通其他意义,举一反三。
二要抓住常用义,多加积累和整理。
三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确定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任务活动一 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借助网络,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素”
答:
[明确] ①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②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就是“白色的丝织品缝合考究”。
③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空”的意义,《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饭”。
④“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淮南子·本经》:“其事素而不饰。”
任务活动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本义及其比喻义,并尝试造句。
①风浪: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艰险的遭遇。
造句: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②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造句: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③风起云涌:本义为大风起来,乌云涌现;比喻义为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造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任务活动三 理解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
[明确] ①横渡 ②与世隔绝 ③独一无二 ④阻断,绝断 ⑤最高的 ⑥消失
2.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世说新语·雅量》)
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答:
[明确] ①守信用 ②信任 ③信使 ④信息
⑤随意 ⑥书信
任务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由于词义的引申演变,有些词在古代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形相同义却不同,称为古今词义差异,俗称为古今异义。包含以下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狭窄变为较广泛。
词语 古 义 今 义
河 专指黄河 所有的河流
江 专指长江 所有的江水
2.词义缩小: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广泛变为较狭窄。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子 儿子和女儿 专指儿子
丈夫 成年男子 已婚女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一个词语由表示甲事物变成表示乙事物。
词语 古 义 今 义
汤 开水、热水 烹调后汁水特别多的食物
走 跑 行走
去 离开 到……去
4.感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词 语 古 义 今 义
走狗 奔走效劳的人 比喻受人豢养的帮凶
粉墨登场 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比喻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爪牙 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坏人的党羽
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要注意一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节的词,在古代汉语里可能是两个单音节的词,即在古代是一个词组而不是一个词。如:“妻子”,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而在古代汉语里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就是指妻子和儿女。
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掌握的方法主要靠积累,不要望文生义,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古义有“跑”的意思,“爽”古义有“差错”的意思,这可以从成语“走马观花”“屡试不爽”中得到印证。
辨析古今异义“三法”
方 法 例 析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比对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体语境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彩加以区分 “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中,“无赖”的含义是“可爱,顽皮”,在古代汉语中是褒义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无赖”意为“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是贬义词
任务活动一 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是否相同?如何理解?
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
[明确] 1.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2.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
3.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任务活动二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①百读不厌 ②爱莫能助 ③奔走相告 ④久假不归
⑤文不加点 ⑥吊民伐罪 ⑦登高自卑 ⑧具体而微 ⑨形容枯槁
答:
[明确] ①厌,古义为满足,今义为讨厌、厌恶。
②爱,古义为同情、怜惜,今义为喜爱。
③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④假,古义为借,今义为假期或不真。
⑤点,古义为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今义为标点。
⑥吊,古义为慰问,今义为凭吊。
⑦自卑,古义为从低处,今义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⑧具体,古义为各部分已大体具备,今义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
⑨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为描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