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4: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一、大和初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二、大化改新——强盛的封建制国家
三、大权旁落——幕府统治下的国家
唐朝时期的日本
第一章
一、大和初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材料一: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据《后汉书 东夷传》整理
请阅读材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怎样的信息?
1世纪时,日本出现了100多个小国,部分小国和汉朝保持联系。
1世纪时,“百余国”之一的倭奴国曾派遣使者来到洛阳朝贺。
材料三:诏书报倭女王(日本邪马台国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材料四: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大和国)遣使上表曰:……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宋书(南朝宋) 倭国传》
请阅读材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怎样的信息?
3世纪时,日本的邪马台国积极与三国中的魏国发展关系,国王获得“亲魏倭王”的封号。
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大和政权统治结构示意图
最高统治者:
生产组织形式:
部民
地位:


大王
贵族
私有领地

田部
海部
锦织部
锻冶部
从事农业
从事海洋捕捞
来自中国、朝鲜的大批移民带来纺织知识
来自中国、朝鲜的大批移民带来冶铁知识
近似奴隶
大和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3.统治: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第二章
二、大化改新——强盛的封建制国家
请阅读材料,归纳大化改新的背景
材料五: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已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中国隋唐先进的制度文化对日本影响深刻。
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反抗中央贵族,统治阶级内讧,政局混乱。
世袭贵族经济实力强大,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社会矛盾激化。
大化改新
倭国是豪强氏族共同服从大王家族而形成的政权,豪强氏族权势很大,中央氏族如苏我氏甚至能够干涉王位继承……中大兄皇子重用中臣镰足,二人学习隋唐封建制度,主张建立像隋唐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国家。645年中大兄皇子等人发动乙巳政变,消灭了苏我氏,事变之后孝德天皇即位,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在孝德政权下,从646年发布改新诏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乙巳政变
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人物:
时间:
孝德天皇
年号“大化”
646年开始
大化改新
┃结合日本大化改新前的背景,归纳大化改新的内容
改革前的社会背景 改革的措施
政 治 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王权受到威胁
政 治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经 济 土地、人民由各“部”贵族私有,世袭贵族经济实力强大,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奴隶和部民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
政治
大化改新
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日本建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日出之处的国家
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与中国隋唐政治制度之比较
中央
地方
二官八省制
国、郡、里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制
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与中国隋唐经济制度之比较


班田制
均田制
授田原则
实物地租
交纳特产
为政府服劳役
性质
大化改新
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大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③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2.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时间:从646年开始。
4.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③统一赋税。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2.人物:
3.时间:
4.内容:(1)政治上 (2)经济上
5.意义:①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②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6.性质: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城市布局


唐朝长安城
平城京(今日本奈良)
基本仿照唐朝长安城而建,如皇宫的位置、坊市制、“东市”“西市”“朱雀大街”等。
既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佛教寺庙

日本东大寺
唐朝青龙寺
初建于奈良时代(710—794)的鼎盛期
9世纪时,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多次往来



唐时的团饼茶与《茶经》随遣唐使传入日本后,煮茶之法逐渐流行并程式化,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

出自日本茶画书
唐朝《唐人宫乐图》



怀素《四十二章经》草书
小野道风《玉泉帖》行草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借用汉字创制本国文字,用汉字的音、义和形,发展了书写日语的方法。自此,日本才开始有自己的文字,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
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嵯峨天皇《渔歌》
唐朝·张志和《渔歌子》

奈良时代(710—794)汉文学流行,人们用汉语,按照当时中国文学的形式创作。嵯峨天皇精通汉诗文,常举办曲水宴与群臣作汉诗相唱和,曾仿照唐代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作《渔歌》五阙。


“十二单”又称“五衣唐衣”,是日本公家女性的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与日本美学意识的融合创新之作。其奢华绚丽、多重叠穿方式,体现了中国盛唐时期的时代特色。
唐代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造型复原
传统服饰“十二单”


从日本向中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唐朝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东西方各种文化成就,经过整合的唐朝制度文化绚丽多彩,强烈影响着周边各国,自唐朝时东亚文明的特征开始形成。这证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坚定文化自信,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
三、大权旁落——幕府统治下的国家
随着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土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这就使大化改新建立起来的封建土地国有制逐渐解体,私有制庄园迅速发展。
阅读课本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庄园有何特权?这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象?
大庄园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不输”指庄园获得的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不入”指庄园拒绝地方官员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的特权。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在社会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贵族、寺社、大小庄园领主和农民等各种社会势力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展开激烈的对抗,那么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保护私有财产的呢?
凭借武力保护私有财产,于是出现了以武为业的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和武士集团
从9世纪中期开始,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10-11世纪,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在平定地方叛乱及在皇室争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遂上升为一种政治势力。



幕府统治
材料六:在征讨平氏的过程中,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权力机构——幕府(“幕府”本意为将军的营帐),源赖朝从朝廷那里获得了总地头、总追捕使的职位,掌握了镇压叛乱、没收叛乱者的领地……等权力。1192年,源赖朝终于得到了垂涎已久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成为拥有政治、军事权力独立于朝廷的国家政权机构。平安京的朝廷(以天皇为首的传统中央政府)被迫把军事权和一部分土地的管理权委交于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了长达700多年的武士统治的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在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处于什么地位?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武士阶层)则是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的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源赖朝”
效忠对象:
主公
武士道最初是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精神信仰,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实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向国内民众全面灌输的所谓“武士道”精神,其实质是违背正义和人道、走向极端和反动的“自杀和屠杀精神”。
武士

精神
抗战
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魏巍
三、幕府统治:
1.背景:
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建立: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3.影响:①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②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2、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B
C


4、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D
A
谢谢
观看
B站:卫我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