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 地质灾害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2.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 B.横波造成的破坏更大
C.不同测站测得震级不同 D.地面先发生左右晃动
【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8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地震烈度除了受震中距影响外,还受地震等级;震源深度;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等影响,A错误;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C错误;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是,先上下颠簸,D错误;横波使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左右摇动破坏力大,B正确,故答案为:B。
3.(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泥石流 D.地面沉降
【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图示山坡出现了整体下滑,埋没了道路,因此灾害类型最可能为滑坡,选B。火山喷发一般伴随火山灰和岩浆,A错误。泥石流灾害要伴随水的发生,图示没有明显的水的参与,C错误。地面沉降一般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图示更主要的是水平方向的移动,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要区分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地,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4.(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台风、寒潮、火山喷发是自然形成的,人类目前无法干预,故③④⑥错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围湖造田等活动会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①②正确;人类的开矿、爆破等活动会导致地震,⑤正确。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5.(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答案】(1)D
(2)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答案为:D。(2)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故答案为:D。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6.(2021高一上·济宁期末)下图示意某高中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答案】(1)C
(2)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示的灾害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一些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应该是滑坡,C正确。干旱是气象灾害;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沉降是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ABD错误。故答案为:C。(2)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雨季;滑坡是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破坏植被;滑坡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7.(2021高一上·漳州期末) 2020年7月23日4时07分,西藏那曲市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
B.地震的能量释放过程非常迅速
C.地震的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
D.地震释放的能量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
(2)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1)B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地震的能量释放过程非常迅速,很多人根本来不及逃生,B正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A错。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C错。地震释放的能量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震源越浅、震级越高,D错。故答案为:B。(2)本次地震震源深度才10km,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故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壳指固体地球表层即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圈岩石,平均厚约16km。地壳分为陆壳和洋壳。陆壳平均厚度为35km, 洋壳平均厚度为6km,大洋地壳很薄。
8.(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地震及次生灾害相关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空格处表示的次生灾害可能是( )
A.崩塌、泥石流 B.崩塌、寒潮
C.泥石流、台风 D.台风、寒潮
(2)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具有很强的重复性
C.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D.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不能引发寒潮和台风;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是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寒潮主要是冷锋造成,故A正确。
(2)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诱发性;根据文字信息“经济损失、人畜伤亡、瘟疫流行”,可以得出地质灾害伤亡大,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至少要满足两个情况,那就是拥有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水气。当底层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区域的外围空气流入上升区里,因地球自转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一样转动起来,这就是产生台风的原因。
9.(2021高一上·公主岭市期末)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有(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1)D
(2)D
(3)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D错误。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地质结构不稳定;降水集中、山体坡度大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ABC正确。
(2)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位于山区,且植被覆盖率差,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3)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子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且开间小的地方。①③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1)D;(2)D;(3)D。
【点评】滑坡的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②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③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2.人为因素
①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②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
2.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3.弃土弃渣采石。
4.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5.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使泥石流发生。
二、综合题
10.(2016·商丘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3)判断图中公路由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
(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3)滑坡或泥石流。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限牧、禁止乱砍滥伐。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分析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就是分析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河滩和沙洲形成的过程,该过程的分析要从区域水土流失到河道泥沙堆积再到河滩和沙洲出露水面。(2)丹娘沙丘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从等高线上可看出,丹娘沙丘位于山麓地区,形成过程从冬春季节的天气特征、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地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3)图中公路沿河谷分布,其北部是陡峻的山脉,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受滑坡或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从恢复植被、保护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11.(2016·河南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是一个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
(1)据图简述浙江省泥石流发生月份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月份泥石流频度不同的原因。
【答案】(1)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6,7,8,9月),尤其8,9月份发生频度最大;冬春季节发生频度很小。
(2)6,7月份浙江省处于梅雨期,降水时间长,易诱发泥石流。8、9月份受台风影响,降水强度大,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冬春季节降水少,泥石流发生频度低。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泥石流频发的月份是6-9月份,即降水丰富的夏秋季节,尤其是8-9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春季节由于降水少,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很小。(2)泥石流的频度不同的原因要从泥石流的成因入手,在不同月份,泥石流的成因(地形、地表物质散碎程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强度)中只有降水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抓住此因素分析即可。6-7月份浙江省处于梅雨期,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易诱发泥石流,到 8-9月份易受台风影响,降水多暴雨形式,使得泥石流发生频度高。而冬春季节降水少,故泥石流发生频度低。
12.(2016高三下·河北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0年3月20日凌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赵玛山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海拔4960m)在无降雨及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下滑,迅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在巨大的重力势能驱动下高速滑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山坡表层松散物质,到达沟谷谷底后向对岸山坡爬高近百米,随后转向90。(如图)向沟谷下游继续高速运动,最终运动距离达1.9km,滑坡物质直接堆积于沟道内,将沟底通村公路直接掩埋,并在堆积体上游侧形成一小型堰塞湖。
(1)说出此次山体滑坡的直接诱因并指出滑坡体下滑速度最快的海拔高程。
(2)分析此次滑坡的其他地理条件并指出此次滑坡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
【答案】(1)冰雪冻融提供水源,沿松散斜坡表面下渗(并向深部发展)孕育形成滑坡;4230m
(2)山高坡陡高差大,重力势能巨大;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使地表碎屑物质(风化物)巨厚。洪涝或泥石流。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该季节为春季,气温回暖,高山冰雪冻融提供水源条件,沿松散斜坡表面下渗(并向深部发展)孕育形成滑坡。根据右图赵玛山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随水平距离的变化可知,滑坡体下滑速度最快的海拔高程为4230m。(2)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该地区山高坡陡高差大,重力势能巨大;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使地表碎屑物质(风化物)巨厚。滑坡物质直接堆积于沟道内,将沟底通村公路直接掩埋,并在堆积体上游侧形成一小型堰塞湖,所以滑坡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泥石流。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滑坡及其形成条件。
13.(2016·内江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题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喜马拉雅山地区尼泊尔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265次。地震发生造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伤亡惨重。
(1)简述本次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2)分析本次登山队员伤亡惨重的原因。
【答案】(1)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地震给尼泊尔带来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损毁交通桥梁等引发雪崩、滑坡等次生灾害
(2)4、5月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旺季,登山人员多;本次地震造成雪崩等次生灾害加剧了危害性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多发。地震产生的强烈地震波损毁交通桥梁、建筑等,给尼泊尔带来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南坡,地震还可引发雪崩、滑坡等次生灾害。(2)4、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降水较少,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旺季,登山人员多;本次地震造成雪崩等次生灾害加剧了登山队员伤亡的危害性。
【点评】考查地震灾害。
14.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图中能正确反映A、B两地降水特征的点分别是 和 。
(2)A,B两地中,地质灾害严重的是哪个?试分析其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
(3)A,B两地中,自然灾害较少的是哪个?其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④;②
(2)A。主要类型: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原因:①地处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②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③降水集中,植被较少。
(3)B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少旱灾;远离热带气旋生成地,少台风灾害;处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A、B两地的位置可判断,A地属于地中海气候,B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A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西部,处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第(3)题,B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且远离台风源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 地质灾害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2.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 B.横波造成的破坏更大
C.不同测站测得震级不同 D.地面先发生左右晃动
3.(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泥石流 D.地面沉降
4.(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5.(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6.(2021高一上·济宁期末)下图示意某高中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7.(2021高一上·漳州期末) 2020年7月23日4时07分,西藏那曲市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
B.地震的能量释放过程非常迅速
C.地震的能量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
D.地震释放的能量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
(2)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8.(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地震及次生灾害相关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空格处表示的次生灾害可能是( )
A.崩塌、泥石流 B.崩塌、寒潮
C.泥石流、台风 D.台风、寒潮
(2)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具有很强的重复性
C.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D.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9.(2021高一上·公主岭市期末)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有(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二、综合题
10.(2016·商丘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3)判断图中公路由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1.(2016·河南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是一个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
(1)据图简述浙江省泥石流发生月份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月份泥石流频度不同的原因。
12.(2016高三下·河北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0年3月20日凌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赵玛山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海拔4960m)在无降雨及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下滑,迅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在巨大的重力势能驱动下高速滑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山坡表层松散物质,到达沟谷谷底后向对岸山坡爬高近百米,随后转向90。(如图)向沟谷下游继续高速运动,最终运动距离达1.9km,滑坡物质直接堆积于沟道内,将沟底通村公路直接掩埋,并在堆积体上游侧形成一小型堰塞湖。
(1)说出此次山体滑坡的直接诱因并指出滑坡体下滑速度最快的海拔高程。
(2)分析此次滑坡的其他地理条件并指出此次滑坡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
13.(2016·内江模拟)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题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喜马拉雅山地区尼泊尔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后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265次。地震发生造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伤亡惨重。
(1)简述本次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2)分析本次登山队员伤亡惨重的原因。
14.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图中能正确反映A、B两地降水特征的点分别是 和 。
(2)A,B两地中,地质灾害严重的是哪个?试分析其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
(3)A,B两地中,自然灾害较少的是哪个?其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8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地震烈度除了受震中距影响外,还受地震等级;震源深度;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等影响,A错误;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C错误;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是,先上下颠簸,D错误;横波使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左右摇动破坏力大,B正确,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图示山坡出现了整体下滑,埋没了道路,因此灾害类型最可能为滑坡,选B。火山喷发一般伴随火山灰和岩浆,A错误。泥石流灾害要伴随水的发生,图示没有明显的水的参与,C错误。地面沉降一般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图示更主要的是水平方向的移动,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要区分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地,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台风、寒潮、火山喷发是自然形成的,人类目前无法干预,故③④⑥错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围湖造田等活动会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①②正确;人类的开矿、爆破等活动会导致地震,⑤正确。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5.【答案】(1)D
(2)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答案为:D。(2)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故答案为:D。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6.【答案】(1)C
(2)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示的灾害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一些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应该是滑坡,C正确。干旱是气象灾害;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沉降是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ABD错误。故答案为:C。(2)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雨季;滑坡是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破坏植被;滑坡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7.【答案】(1)B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地震的能量释放过程非常迅速,很多人根本来不及逃生,B正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A错。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C错。地震释放的能量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震源越浅、震级越高,D错。故答案为:B。(2)本次地震震源深度才10km,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故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地壳指固体地球表层即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圈岩石,平均厚约16km。地壳分为陆壳和洋壳。陆壳平均厚度为35km, 洋壳平均厚度为6km,大洋地壳很薄。
8.【答案】(1)A
(2)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地震不能引发寒潮和台风;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是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寒潮主要是冷锋造成,故A正确。
(2)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诱发性;根据文字信息“经济损失、人畜伤亡、瘟疫流行”,可以得出地质灾害伤亡大,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台风实际上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至少要满足两个情况,那就是拥有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水气。当底层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区域的外围空气流入上升区里,因地球自转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一样转动起来,这就是产生台风的原因。
9.【答案】(1)D
(2)D
(3)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D错误。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地质结构不稳定;降水集中、山体坡度大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ABC正确。
(2)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位于山区,且植被覆盖率差,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3)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子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且开间小的地方。①③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1)D;(2)D;(3)D。
【点评】滑坡的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②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③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2.人为因素
①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②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
2.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3.弃土弃渣采石。
4.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5.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使泥石流发生。
10.【答案】(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
(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3)滑坡或泥石流。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限牧、禁止乱砍滥伐。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分析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就是分析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河滩和沙洲形成的过程,该过程的分析要从区域水土流失到河道泥沙堆积再到河滩和沙洲出露水面。(2)丹娘沙丘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从等高线上可看出,丹娘沙丘位于山麓地区,形成过程从冬春季节的天气特征、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地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3)图中公路沿河谷分布,其北部是陡峻的山脉,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受滑坡或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从恢复植被、保护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答案】(1)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6,7,8,9月),尤其8,9月份发生频度最大;冬春季节发生频度很小。
(2)6,7月份浙江省处于梅雨期,降水时间长,易诱发泥石流。8、9月份受台风影响,降水强度大,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冬春季节降水少,泥石流发生频度低。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泥石流频发的月份是6-9月份,即降水丰富的夏秋季节,尤其是8-9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春季节由于降水少,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很小。(2)泥石流的频度不同的原因要从泥石流的成因入手,在不同月份,泥石流的成因(地形、地表物质散碎程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强度)中只有降水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抓住此因素分析即可。6-7月份浙江省处于梅雨期,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易诱发泥石流,到 8-9月份易受台风影响,降水多暴雨形式,使得泥石流发生频度高。而冬春季节降水少,故泥石流发生频度低。
12.【答案】(1)冰雪冻融提供水源,沿松散斜坡表面下渗(并向深部发展)孕育形成滑坡;4230m
(2)山高坡陡高差大,重力势能巨大;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使地表碎屑物质(风化物)巨厚。洪涝或泥石流。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该季节为春季,气温回暖,高山冰雪冻融提供水源条件,沿松散斜坡表面下渗(并向深部发展)孕育形成滑坡。根据右图赵玛山滑坡碎屑流运动速度随水平距离的变化可知,滑坡体下滑速度最快的海拔高程为4230m。(2)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该地区山高坡陡高差大,重力势能巨大;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使地表碎屑物质(风化物)巨厚。滑坡物质直接堆积于沟道内,将沟底通村公路直接掩埋,并在堆积体上游侧形成一小型堰塞湖,所以滑坡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泥石流。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滑坡及其形成条件。
13.【答案】(1)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地震给尼泊尔带来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损毁交通桥梁等引发雪崩、滑坡等次生灾害
(2)4、5月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旺季,登山人员多;本次地震造成雪崩等次生灾害加剧了危害性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多发。地震产生的强烈地震波损毁交通桥梁、建筑等,给尼泊尔带来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南坡,地震还可引发雪崩、滑坡等次生灾害。(2)4、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降水较少,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旺季,登山人员多;本次地震造成雪崩等次生灾害加剧了登山队员伤亡的危害性。
【点评】考查地震灾害。
14.【答案】(1)④;②
(2)A。主要类型: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原因:①地处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②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③降水集中,植被较少。
(3)B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少旱灾;远离热带气旋生成地,少台风灾害;处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A、B两地的位置可判断,A地属于地中海气候,B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A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西部,处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第(3)题,B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且远离台风源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