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5 16:59:40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当灾害发生时,下列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地震了,快从楼上跳下去
B.海啸来了,快去看,太壮观
C.台风来了,广告牌下避风观景
D.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
2.(2022·青浦模拟)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暴雨 C.地震 D.泥石流
(2021·联合模拟)海滩离岸流,也叫回卷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某个时刻,在风、波浪、潮流等作用下,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最终大量的海水从较低的缺口冲出形成离岸流,强劲的水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离岸流在岸边高地容易判断:在平行于岸线的条带状白色浪花中,颜色偏黄的平静水域,即为海滩离岸流分布区。下图为我国某海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海滩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离岸流海域的颜色偏黄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水携带了大量泥沙 B.海域的藻类物质丰富
C.海水较深且流速较慢 D.与外海洋流发生搅拌
5.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  )
A.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 B.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
C.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 D.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
2014年8月云南牛栏江流域发生6.5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崩塌,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大坝与电机厂房之间,距离天花板水电站大坝约19km,距小岩头水电站电机厂房(高程1211m)约26km。堰塞体高度达96m,堰塞体顶部高程1216m,形成了库容可达2.6亿m3的堰塞湖。经9天的快速抢险,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化险为夷。后期为变废为宝,工程人员将红石岩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建成的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总库容1.85亿m3,年发电量达8亿度,远大于原红石岩水电站。下图为堰塞体与上下游电站平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材料判断,该河段大致流向是(  )
A.西北流向东南 B.南流向北
C.东南流向西北 D.北流向南
7.为了预防红石岩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滑坡发生后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天花板大坝蓄水,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
B.在小岩头电机厂房下游修筑临时挡水堤
C.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
D.及时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
8.在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  )
A.利用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形成落差,降低成本
B.因小岩头水电站将被淹没,所以需要将其拆除
C.天花板水电站因水位落差增大,发电效益提高
D.堰塞体防渗是该水利枢纽建设的主要工程难题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10.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11.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图示中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干旱 B.台风 C.暴雨 D.冻害
1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旱灾不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冰川融水充足
C.节水意识强 D.地广人稀
14.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尤为重要。台风预警主要关注(  )
A.发源地 B.风的级别 C.降水量 D.移动路径
二、图文分析题
15.(2022高二下·邢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2021年7月17日开始,河南省西部、中西部地区连续四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17日08时到20日17时,全省平均降雨量113.5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荥阳市环翠峪,多达728.0mm。全省共有4098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mm,大于100mm的有1923个,大于250mm的有606个。强降水时段主要从18日夜间开始,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郑州、嵩山、新密等9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极值。嵩山、郑州、新密等8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3日累计降水量极值。
材料二这一次河南暴雨主要是“拉尼娜”尾声带来的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在副热带高压南侧,让出了水汽通道。大尺度环流背景对于强降雨的产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在东海、南海方向,分别有第6号台风“烟花”、第7号台风“查帕卡”的助推作用,把水汽传送2000km,深入中原大地。下图示意河南省地形。
(1)根据材料一说明此次河南暴雨的特点。
(2)试分析此次河南暴雨的成因。
(3)请举例说明,普通人面对暴雨天气的应急措施。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沿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
(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涝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洪涝灾害频发。基于历史数据,揭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弱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图1为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图2示意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3为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
(1)据材料,描述印度洪涝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分别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2)"基于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推测进入21世纪后印度的洪涝灾害将会逐渐减弱",有学者认为因推测依据的局限性,该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结合材料,解释导致上述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具体原因。
18.(2022·浙江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没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
(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地震时不可以从楼上跳下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应该就近躲避,A错误;海啸时应尽快撤离,B错误;台风时不能在广告牌等下停留,防止高空坠物砸伤,C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高处跑,才能减少伤害,D正确。
【点评】当灾害发生时,图中行为正确的是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这样可以躲避被泥石流掩埋的危险。
2.【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读材料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则可以分析出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应该常出现在沟谷中,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D正确;桩林坝是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坝体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稳定性,难以防御洪涝和暴雨,AB错误;在没人出现的地方没必要建设防震设施,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
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5、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答案】3.C
4.A
5.C
【知识点】海岸地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解析】【点评】一、如何辨识离岸流:
(1)首先,离岸流两侧会有白浪花(即波浪破碎),而离岸流上方则没有白浪花;
(2)其次,颜色较深:离岸流是较深层的水流,大部分颜色较深。且离岸流往往携带大量泥沙,水色与周围相比会偏黄;
(3)第三,分布,低潮、落潮时段、大浪更容易产生离岸流;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堤坝物附近是离岸流高发区;两个新月型沙洲的重点水域;注意海滩上是否存在明显的扇形海湾,这可能是由常年侵蚀海岸线的通道化离岸流引起的。
二、遭遇离岸流的自救:
遭遇“离岸流”首先要冷静,不要尝试逆流游回岸边,而是用最省力的方式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寻求救援;如果没有人可以救援,不要慌张与挣扎,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随波逐流,直到漂流出了“离岸流”区域,再沿着与海滩平行的一侧游,之后再向岸回游。如果你在岸边发现有“离岸流”溺水者,可以立即向救生员求助,拨打救援电话或投掷漂浮物。另外,谨记“涨潮不上礁、退潮不游泳”。
3.本题需要运用材料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综合分析。据材料的原理分析,大量海水在风、波浪、潮流等作用下,从沙岛两侧流入海湾聚集起来,图中由于丙处海底为较深的沟槽,最终大量的海水从图中沙岛中部较低的地方冲出,形成海滩离岸流,C项符合题意;由于海滩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图中甲、乙、丁都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据此可排除ABD三项。故本题选C。
4.据材料可知,海滩离岸流是狭窄而强劲的水流,说明其流速极快,会冲刷海底泥沙,让海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导致离岸流海域的颜色偏黄,A正确,C错;海域的藻类物质一般不会使海水颜色呈黄色,B错;海滩离岸流出现于近岸海域,与外海洋流发生搅拌,对近岸海域的海水颜色影响不大,D错。故本题选A。
5.据材料,海滩离岸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狭窄而强劲的水流,所以,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以避开急流区,C正确;海滩离岸流速度快,水流较强劲,“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溺水时间短,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均是不可能的,ABD错。故本题选C。
【答案】6.C
7.B
8.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6.电机厂房应该是安装电机用来发电的场所,此处需要河流流速快些,故图中所有电机厂房应分布在大坝下游才能基于和水库水位落差保证较快流速,在结合图中指向标推断,河段大致流向是东南流向西北,故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7.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主要以溃坝引起的下游洪涝为主。天花板大坝位于堰塞湖下游,无法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A错误;小岩头电机厂房位于堰塞湖上游,修筑临时挡水堤可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B正确;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容易引起堰塞体溃坝,C错误;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会使堰塞湖水位上升,危险更大,D错误。故答案为:B。
8.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连通的是红石岩大坝上游,不是堰塞罕坝水库,故A错误;堰塞罕坝蓄水后,小岩头水电站是否被淹没,材料无法推断,B错误;天花板水电站若蓄水库容不变,水位落差不会增大,C错误;堰塞体由滑坡自然形成,容易透水溃坝,故堰塞体防渗是该工程的主要难题,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9.D
10.A
11.C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心地理论
【解析】【点评】一般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和其他的民政设施一起建造的除去应急食物储备之外,还包括了一些建筑设备和一些常备药品,同时还可能分有消毒设备。影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通达度,历史地震灾害情况以及人口密度,历史灾害情况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距离省级物资储备库越远,越应该升级为升级物资储备库。
9.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B错误,D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答案为:D。
10.由材料可知,河北省北部有天津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向南有河南郑州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以从储备资源优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河北没有新建国家级储备库,A对;由文字信息可知,河北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B错;石家庄为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C错;河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D错。故答案为:A。
11.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救灾速度较快,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2.C
13.D
14.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12.读图可知,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1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小,因此干旱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要小,D正确;西北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冰川融水较少,B错误;节水意识强不是根本原因,且西北地区在节水意识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地区更强,C错误。故答案为:D。
14.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台风主要发源于西北太平洋,发源地是相对确定的,A错误;台风风级通常很高,台风通常会带来狂风天气,不需要特别关注,B错误;台风通常会带来强降水,不需要主要关注,C错误;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有三条,具体走哪一条,需要及时预报预警;台风路径是台风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的路径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D。
15.【答案】(1)降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强降水时段集中,具有极端性。
(2)受东海、南海方向的台风影响,加强了水汽输送,降雨显著增强;水汽进入河南,受地形影响,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剧烈抬升,形成极端强降雨。
(3)居住在低洼处的居民应采取砌围墙、放置挡水板等措施;暴雨来袭,危房中的居民应及时转移;当积水浸入室内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行人、车辆要注意绕开未盖井盖的下水道,防止跌入;车辆若在低洼处熄火,快速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知识点】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可知,从2021年7月17日开始,河南省西部、中西部地区连续四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降雨持续时间长;17日08时到20日17时,全省平均降雨量113.5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荥阳市环翠峪,多达728.0mm,累积雨量大;强降水时段主要从18日夜间开始,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强降水范围广;郑州、嵩山、新密等9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极值。嵩山、郑州、新密等8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3日累计降水量极值,强降水时段集中,具有极端性。
(2)由材料可知,在东海、南海方向,分别有第6号台风“烟花”、第7号台风“查帕卡”的助推作用,把水汽传送2000km,深入中原大地,受台风影响,加强了水汽输送,降雨显著增强;由图可知,河南西部为山地,来自海洋的水汽进入河南后,受地形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剧烈抬升,形成极端强降雨。
(3)该题考查暴雨天气的避险措施,可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如果是居住在低洼处的居民,应采取砌围墙、放置挡水板等措施,防止暴雨形成的径流进入室内;暴雨来袭,土壤含水量提高,地基变得较为松软,如果是危房中的居民,应及时转移;若积水量较大,浸入室内时,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若道路积水,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避开危险处;车辆若在低洼处熄火,应及时到高处等待救援等。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6.【答案】(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
(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国的地质灾害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点评】山体崩塌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引发山体崩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地理因素,另一种是诱发因素,还有一种就是人为因素。
17.【答案】(1)空间分布:北部洪涝灾害频次高发,中部和西部的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地形(地形雨;迎风坡降水)。
时间分布:季节差异明显,雨季(7~9月)洪涝灾害高发,20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洪涝频次呈逐渐增加趋势。
影响因素: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2)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点】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南亚
【解析】【分析】(1)由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可知,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由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可知,1950年~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而且西南季风不稳定,年级变化较大。由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可知,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西南季风,是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
(2)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数据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但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数据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因此,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点评】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文水系(河道弯曲、支流多、含沙量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容易加大河流的含沙量,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
18.【答案】(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
(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点评】一、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通常坚硬的岩石和结构密实的黄土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软弱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如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二、崩塌防御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居民点和重要工程设施要尽可能避开崩塌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
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
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
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塌物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建造明硐、棚硐等防护铁路、房屋等建筑设施。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当灾害发生时,下列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地震了,快从楼上跳下去
B.海啸来了,快去看,太壮观
C.台风来了,广告牌下避风观景
D.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地震时不可以从楼上跳下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应该就近躲避,A错误;海啸时应尽快撤离,B错误;台风时不能在广告牌等下停留,防止高空坠物砸伤,C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高处跑,才能减少伤害,D正确。
【点评】当灾害发生时,图中行为正确的是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这样可以躲避被泥石流掩埋的危险。
2.(2022·青浦模拟)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暴雨 C.地震 D.泥石流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读材料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则可以分析出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应该常出现在沟谷中,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D正确;桩林坝是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坝体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稳定性,难以防御洪涝和暴雨,AB错误;在没人出现的地方没必要建设防震设施,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
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5、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2021·联合模拟)海滩离岸流,也叫回卷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某个时刻,在风、波浪、潮流等作用下,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最终大量的海水从较低的缺口冲出形成离岸流,强劲的水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离岸流在岸边高地容易判断:在平行于岸线的条带状白色浪花中,颜色偏黄的平静水域,即为海滩离岸流分布区。下图为我国某海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海滩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离岸流海域的颜色偏黄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水携带了大量泥沙 B.海域的藻类物质丰富
C.海水较深且流速较慢 D.与外海洋流发生搅拌
5.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  )
A.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 B.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
C.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 D.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
【答案】3.C
4.A
5.C
【知识点】海岸地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解析】【点评】一、如何辨识离岸流:
(1)首先,离岸流两侧会有白浪花(即波浪破碎),而离岸流上方则没有白浪花;
(2)其次,颜色较深:离岸流是较深层的水流,大部分颜色较深。且离岸流往往携带大量泥沙,水色与周围相比会偏黄;
(3)第三,分布,低潮、落潮时段、大浪更容易产生离岸流;浅滩沙槽、海岬、礁石或堤坝物附近是离岸流高发区;两个新月型沙洲的重点水域;注意海滩上是否存在明显的扇形海湾,这可能是由常年侵蚀海岸线的通道化离岸流引起的。
二、遭遇离岸流的自救:
遭遇“离岸流”首先要冷静,不要尝试逆流游回岸边,而是用最省力的方式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寻求救援;如果没有人可以救援,不要慌张与挣扎,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随波逐流,直到漂流出了“离岸流”区域,再沿着与海滩平行的一侧游,之后再向岸回游。如果你在岸边发现有“离岸流”溺水者,可以立即向救生员求助,拨打救援电话或投掷漂浮物。另外,谨记“涨潮不上礁、退潮不游泳”。
3.本题需要运用材料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综合分析。据材料的原理分析,大量海水在风、波浪、潮流等作用下,从沙岛两侧流入海湾聚集起来,图中由于丙处海底为较深的沟槽,最终大量的海水从图中沙岛中部较低的地方冲出,形成海滩离岸流,C项符合题意;由于海滩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图中甲、乙、丁都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据此可排除ABD三项。故本题选C。
4.据材料可知,海滩离岸流是狭窄而强劲的水流,说明其流速极快,会冲刷海底泥沙,让海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导致离岸流海域的颜色偏黄,A正确,C错;海域的藻类物质一般不会使海水颜色呈黄色,B错;海滩离岸流出现于近岸海域,与外海洋流发生搅拌,对近岸海域的海水颜色影响不大,D错。故本题选A。
5.据材料,海滩离岸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狭窄而强劲的水流,所以,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平行于海岸向两边游,以避开急流区,C正确;海滩离岸流速度快,水流较强劲,“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溺水时间短,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均是不可能的,ABD错。故本题选C。
2014年8月云南牛栏江流域发生6.5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崩塌,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位于红石岩水电站大坝与电机厂房之间,距离天花板水电站大坝约19km,距小岩头水电站电机厂房(高程1211m)约26km。堰塞体高度达96m,堰塞体顶部高程1216m,形成了库容可达2.6亿m3的堰塞湖。经9天的快速抢险,红石岩堰塞湖险情化险为夷。后期为变废为宝,工程人员将红石岩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建成的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总库容1.85亿m3,年发电量达8亿度,远大于原红石岩水电站。下图为堰塞体与上下游电站平面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材料判断,该河段大致流向是(  )
A.西北流向东南 B.南流向北
C.东南流向西北 D.北流向南
7.为了预防红石岩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滑坡发生后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天花板大坝蓄水,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
B.在小岩头电机厂房下游修筑临时挡水堤
C.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
D.及时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
8.在红石岩堰塞罕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  )
A.利用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形成落差,降低成本
B.因小岩头水电站将被淹没,所以需要将其拆除
C.天花板水电站因水位落差增大,发电效益提高
D.堰塞体防渗是该水利枢纽建设的主要工程难题
【答案】6.C
7.B
8.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6.电机厂房应该是安装电机用来发电的场所,此处需要河流流速快些,故图中所有电机厂房应分布在大坝下游才能基于和水库水位落差保证较快流速,在结合图中指向标推断,河段大致流向是东南流向西北,故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7.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主要以溃坝引起的下游洪涝为主。天花板大坝位于堰塞湖下游,无法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A错误;小岩头电机厂房位于堰塞湖上游,修筑临时挡水堤可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B正确;在堰塞体底部开挖一条泄流隧道容易引起堰塞体溃坝,C错误;关闭红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会使堰塞湖水位上升,危险更大,D错误。故答案为:B。
8.原水电站的引水隧道连通的是红石岩大坝上游,不是堰塞罕坝水库,故A错误;堰塞罕坝蓄水后,小岩头水电站是否被淹没,材料无法推断,B错误;天花板水电站若蓄水库容不变,水位落差不会增大,C错误;堰塞体由滑坡自然形成,容易透水溃坝,故堰塞体防渗是该工程的主要难题,D正确。故答案为:D。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10.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11.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答案】9.D
10.A
11.C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心地理论
【解析】【点评】一般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和其他的民政设施一起建造的除去应急食物储备之外,还包括了一些建筑设备和一些常备药品,同时还可能分有消毒设备。影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通达度,历史地震灾害情况以及人口密度,历史灾害情况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距离省级物资储备库越远,越应该升级为升级物资储备库。
9.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B错误,D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答案为:D。
10.由材料可知,河北省北部有天津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向南有河南郑州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以从储备资源优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河北没有新建国家级储备库,A对;由文字信息可知,河北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B错;石家庄为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C错;河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D错。故答案为:A。
11.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救灾速度较快,D错误。故答案为:C。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图示中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干旱 B.台风 C.暴雨 D.冻害
1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旱灾不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冰川融水充足
C.节水意识强 D.地广人稀
14.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尤为重要。台风预警主要关注(  )
A.发源地 B.风的级别 C.降水量 D.移动路径
【答案】12.C
13.D
14.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12.读图可知,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
1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小,因此干旱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要小,D正确;西北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冰川融水较少,B错误;节水意识强不是根本原因,且西北地区在节水意识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地区更强,C错误。故答案为:D。
14.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台风主要发源于西北太平洋,发源地是相对确定的,A错误;台风风级通常很高,台风通常会带来狂风天气,不需要特别关注,B错误;台风通常会带来强降水,不需要主要关注,C错误;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有三条,具体走哪一条,需要及时预报预警;台风路径是台风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的路径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D。
二、图文分析题
15.(2022高二下·邢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2021年7月17日开始,河南省西部、中西部地区连续四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17日08时到20日17时,全省平均降雨量113.5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荥阳市环翠峪,多达728.0mm。全省共有4098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mm,大于100mm的有1923个,大于250mm的有606个。强降水时段主要从18日夜间开始,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郑州、嵩山、新密等9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极值。嵩山、郑州、新密等8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3日累计降水量极值。
材料二这一次河南暴雨主要是“拉尼娜”尾声带来的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在副热带高压南侧,让出了水汽通道。大尺度环流背景对于强降雨的产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在东海、南海方向,分别有第6号台风“烟花”、第7号台风“查帕卡”的助推作用,把水汽传送2000km,深入中原大地。下图示意河南省地形。
(1)根据材料一说明此次河南暴雨的特点。
(2)试分析此次河南暴雨的成因。
(3)请举例说明,普通人面对暴雨天气的应急措施。
【答案】(1)降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强降水时段集中,具有极端性。
(2)受东海、南海方向的台风影响,加强了水汽输送,降雨显著增强;水汽进入河南,受地形影响,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剧烈抬升,形成极端强降雨。
(3)居住在低洼处的居民应采取砌围墙、放置挡水板等措施;暴雨来袭,危房中的居民应及时转移;当积水浸入室内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行人、车辆要注意绕开未盖井盖的下水道,防止跌入;车辆若在低洼处熄火,快速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知识点】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可知,从2021年7月17日开始,河南省西部、中西部地区连续四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降雨持续时间长;17日08时到20日17时,全省平均降雨量113.5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荥阳市环翠峪,多达728.0mm,累积雨量大;强降水时段主要从18日夜间开始,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强降水范围广;郑州、嵩山、新密等9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日降水量极值。嵩山、郑州、新密等8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3日累计降水量极值,强降水时段集中,具有极端性。
(2)由材料可知,在东海、南海方向,分别有第6号台风“烟花”、第7号台风“查帕卡”的助推作用,把水汽传送2000km,深入中原大地,受台风影响,加强了水汽输送,降雨显著增强;由图可知,河南西部为山地,来自海洋的水汽进入河南后,受地形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剧烈抬升,形成极端强降雨。
(3)该题考查暴雨天气的避险措施,可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如果是居住在低洼处的居民,应采取砌围墙、放置挡水板等措施,防止暴雨形成的径流进入室内;暴雨来袭,土壤含水量提高,地基变得较为松软,如果是危房中的居民,应及时转移;若积水量较大,浸入室内时,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若道路积水,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避开危险处;车辆若在低洼处熄火,应及时到高处等待救援等。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沿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
(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
(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中国的地质灾害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点评】山体崩塌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引发山体崩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地理因素,另一种是诱发因素,还有一种就是人为因素。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涝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洪涝灾害频发。基于历史数据,揭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弱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图1为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图2示意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3为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
(1)据材料,描述印度洪涝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分别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2)"基于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推测进入21世纪后印度的洪涝灾害将会逐渐减弱",有学者认为因推测依据的局限性,该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结合材料,解释导致上述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具体原因。
【答案】(1)空间分布:北部洪涝灾害频次高发,中部和西部的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地形(地形雨;迎风坡降水)。
时间分布:季节差异明显,雨季(7~9月)洪涝灾害高发,20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洪涝频次呈逐渐增加趋势。
影响因素: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2)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点】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南亚
【解析】【分析】(1)由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可知,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由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可知,1950年~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而且西南季风不稳定,年级变化较大。由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可知,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西南季风,是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
(2)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的数据(EM一DAT)统计了1950一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数据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但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数据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因此,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点评】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文水系(河道弯曲、支流多、含沙量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容易加大河流的含沙量,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
18.(2022·浙江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量大、条件艰苦、效益巨大,充分体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沿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如何有效地防治沿线地质灾害,确保红旗渠的运营和旅游安全”是当代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01年8月,红旗渠没线豆口村附近发生了崩塌(下图),该地段崩塌易发与地形、地质和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1)分析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易发生崩塌的自然原因。
(2)为防治红旗渠沿线豆口村段崩塌灾害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紧靠陡崖,坡度大;砂质页岩较石英砂岩软,易被风化侵蚀(或容易造成其上部石英砂岩地层形成临空带/不稳定状态);上方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冻融作用破坏岩石稳定状态/水分渗入,容易诱发崩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崩塌。
(2)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崩塌主要与地形、地质和降水有关,所以从以上三方面展开。从地形上看可知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大,坡度大,以砂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结构疏松,风化作用强,破裂、松散碎屑物多,该地岩层顶部裂隙发育明显,水分渗入,冻融作用使得岩石结构不稳定,岩石遭破坏,且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针对崩塌等地质灾害,首先应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危险性较高或者体积较小的岩体进行清除,可在坡上利用锚杆等建设固坡工程,固定岩体和坡面物质,阻拦坡面物质向下滑动,防止岩体下滑,同时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使岩层含水率增加导致崩塌,还应通过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点评】一、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通常坚硬的岩石和结构密实的黄土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软弱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如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二、崩塌防御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居民点和重要工程设施要尽可能避开崩塌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
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
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
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塌物对工程设施的破坏;建造明硐、棚硐等防护铁路、房屋等建筑设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