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
一、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在文章中,作者集中刻画了白莽、柔石两位烈士的形象,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作者写了与白莽的三次相见,请根据课文进行梳理,并分析白莽的形象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3、白莽、柔石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思考与分享: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课堂分享: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提示1: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做事认真负责、坦诚直率,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直率坦诚、积极乐观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总结:白莽是一位勤奋好学、爱僧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坚定、勇敢无畏、敢于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进步文学青年形象。
提示2:
柔石“硬”,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他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进步青年。这表现在第一:为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而设立朝华社。第二:为了这个宗旨,柔石不辞辛劳,奔走、奋斗;没有钱,他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和杂务;朝华社倒了,他还借钱还纸账;为了还债,他就拼命译书;为了这个宗旨,他还决心转变自已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狱中,他仍和殷夫学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种战斗的武器。
柔石“迂”,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这表现在第一:他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二:朝华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三:柔石与女性同乡走路,距离至少有三四尺,而和鲁迅走在一起却不同。
总之,柔石是一位富有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同时又为人随和、单纯、善良、淳朴、正直,政治上欠成熟、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思想尚不够深刻的爱国青年形象。
提示3:
刘和珍等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是以生命为中国执着奋斗的人。
他们充满天真与热情,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
都是具有崇高品质的年轻人,都遭到了无情的杀戮。
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他们从年龄上看,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
二、探究写法技巧
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柔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用典亦称用事,指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强词句含蓄与典雅之美的方法。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使用了三个典故,请分别找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有何目的和用意?请简要分析。
(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请具体分析。
(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水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和背景简要分析。
3、第五节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本文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5、“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印证解释。
6、《为了忘却的记念》末段,有一句说:“……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里用了疑问代词“怎样”,可句末既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用了句号。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句末标点呢?请简要分析。
7、本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的”?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探究与分享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形成共识
小组派代表课堂分享
相互补充、完善
提示1:
记叙 议论 作用
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的原因 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士扰他办点私事的人” 作用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叙述柔石在朝华社工作的种种表现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
续表:
记叙 议论 作用
叙述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 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 谦虚剖析自己“偷懒”的“伤疤”,凸显柔石的进取精神
提示2:(1)
引用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的典故,是为了突出柔石“硬气”和“迂”的特点。因此,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2)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3)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提示3:
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组成排比,和本文第一节“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内心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提示4:
①从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的。
从作者思路上看,作者对人物的安排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的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遇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
④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使叙述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提示5: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英有丝”“挈妇将维”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连母条在北京也急得生病”。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辎农”,“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停比罐头还严密”。
提示6:
这一句若用问号、谜叹号,表达就弱了。
如果改为问号,就变成了疑问句。疑问句是要求读者来回答,但作渚此时不要求读者回答。在这个分句之前已经用“没有写处”“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自己延口残瑞”等将感情上受到的沉重压抑说得很清楚,表明这是浓黑的世界。
如果用感叹号则变成了作者为此而长叹息。现在,鲁迅愤怒得连长叹息也不需要了。他要的是斩钉截铁的明白无误的陈述。用了疑问代词“怎样”,恰恰是表明毫无所疑、亦无所问,答案就包含在“怎样”里。
提示7:
答案提示:
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意)和在文中的含意(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不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注意“忘却”什么,“记念”什么,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不矛盾。我认为“忘却”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文中说“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奋然前行,争取光明。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述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永不忘却,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三、探究题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的,都对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革命青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但两文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尝试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
分享与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形成共识
小组上台进行展示,可以做成ppt
相互补充、完善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当时的心境,为全文定下了凄凉的基调。
B .第二部分记述了作者与柔石的交往,第三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同时被捕。
C .在作者和白莽前两次的见面中,白莽没有表明自己革命者的身份,证明了白莽在白色恐怖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D .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2、下列对运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典故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
B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
C .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D .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基本认同的,但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头力,继续战斗。
3、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上海的报章都“不敢”“不愿”“不屑”载这件事,“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
4、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他们其中的一位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