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下·武邑开学考)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并已完成下表中部分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
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2)下列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明确指示性的是( )
①梯田 ②菜系 ③戏曲 ④水电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D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图中②川菜,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气候潮湿,所以口味多麻辣浓重,A选项错误。
③苏菜,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物产丰富,C错误;
④粤菜,广东省纬度低,气温高,所以口味清淡,B错误;
⑤蒙古菜,内蒙古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调味少,反映游牧民族迁徙频繁,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为主,D正确。
⑵梯田的成功修建说明该地坡度较缓,水电站的修建了意味着此地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①④正确,所以答案为D。戏曲的发展主要体现一种生活品味,一种文化,菜系体现一种饮食文化,所以②③错误,故答案选D项。
故答案为:(1)D;(2)D
【点评】本题将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以菜系与地域文艺风格来体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题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为基础知识,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区分度。
2.(2018高二上·黑龙江期中)下图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示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故答案为:B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表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2018高三下·浙江模拟)影响土壤成土母质厚度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生物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土壤成土母质”;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因此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土壤的形成过程。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4.(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答案】(1)A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选A。
⑵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C。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属于对基础知识的的运用。
6.(2018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地下水位 持续上升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河流水位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故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量大增,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森林破坏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
7.(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也既是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8.(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减少 B.气候变化 C.人工造林 D.退耕还湖
(2)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答案】(1)C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根据图中甲事象的功能都属于森林的功能,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人工造林,C对。人口减少、气候变化、退耕还湖没有吸烟滞尘,涵养水源等功能,A、B、D错。
⑵图示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对。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不能体现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A、B、C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表现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
表现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9.(2018高二上·西宁期末)小明利用暑期登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山脉祁连山,他发现从山下到山上沿途气温气压变化特点是( )
A.气温上升,气压上升 B.气温下降,气压下降
C.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D.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气温和气压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地形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0.(2018高一上·长春期末)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中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中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A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B错。气候会影响植被,植被影响土壤,C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有关,D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人类生产提供充沛的物质资源,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避免出现资源紧缺现象,为此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资源长久使用为目的,力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1.(2017高三上·会宁月考)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下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 )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2)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 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
【答案】(1)D
(2)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正确。
⑵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减少。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解题关键是读懂图,植被覆盖率看曲线NDVI。读图可发现降水线和植被覆盖线趋势一致,说明降水是主因。
二、图文分析题
12.(2022·开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盆地曾为古海洋的一部分。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的格尔木河向北注入察尔汗盐湖。科研人员对格尔木河流域自然地理考察后发现其地貌、土壤、植被、地下水、河湖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湖水盐度高,湖面上有厚厚的盐层;该湖泊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3.3mm.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区域简图和格尔木河流域植被与地形关系图。
(1)分析平原地区比山坡水分条件好的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洪积平原与湖积平原植被差异的原因。
(3)推测盐湖盐层的形成过程。
【答案】(1)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山坡流水在此汇集,地下水较浅或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2)洪积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颗粒粗大;大气降水下渗较快,水分条件较差,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差。
湖积平原:土壤颗粒较细;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植被茂盛,覆盖率高。
(3)盐湖原为古海洋,残留了大量盐类物质;经地壳运动隆起抬升,形成高盐度的内陆湖;格尔木河等河流带来丰富的盐类物质;本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光照强,蒸发旺盛;随着湖水盐度升高、饱和,盐类物质结晶析出。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坡地势坡度较大,水分难以驻存,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地表水在此汇聚,地下水水位较浅;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平原地区以洪积、湖积以及湖滨平原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细,有利于保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存在时间长,利于土壤水的储存等。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洪积平原的地下水水位较低,土壤含水量较少,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根据所学信息可知,洪积平原的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土壤贫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积平原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较高,适宜植物的生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积平原坡度较小,沉积物颗粒较小,土壤较发育,土壤肥力较高,利于植物生长,覆盖率较高。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曾为古海洋,残留了大量的盐类;地壳抬升形成青藏高原,海水在此残留下来,察尔汗地区因地势低,集水成湖;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多大风),蒸发旺盛,且入湖径流量小于蒸发量;随着径流流入,湖内的盐分不断积累,盐度越来越高,结晶出盐粒不断积累形成盐层。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13.(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容易被风蚀。下图甲是我国某地常见的风蚀地貌类型,图乙是该地常见的典型植物“骆驼刺”,是防风固沙小能手。
(1)下列选项中与图甲中地貌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海滩 B.喀斯特地貌 C.雅丹地貌 D.海蚀崖
(2)该地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其植物根系 ,原因是 。
(3)比较图甲地貌上下部风蚀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答案】(1)C
(2)温带荒漠;发达;耐干旱的气候(气候干燥)
(3)下部侵蚀速度快;原因:下部气流含沙量大,侵蚀强度大;下部岩石疏松,易遭受侵蚀。
(4)植被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植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甲图是风力侵蚀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正确。海滩多为海浪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地貌。故答案为:C。
(2)骆驼刺是防风固沙的小能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当地的自然植物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物根系发达,便于获得埋藏较深的地下水资源。
(3)甲图岩石上部较粗,下部较细,下部侵蚀速度更快。一方面,风携带沙粒运移过程中,下部气流的含沙量更大,对岩石的侵蚀、磨蚀强度更大。另一方面,下部的岩石岩性相对疏松,更易被外力侵蚀,上部岩石岩性相对较为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差异侵蚀。
(4)注意分析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作用。首先,植被的树冠可以有效截留水分,增强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其次,植被树冠可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土温,减小土壤水分蒸发。
【点评】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4.(2022高二上·乐清月考)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略图,左上为甲地土壤剖面图。
材料二: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导致东北人口总量较低。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百姓闯入东北开垦土地,东北人口快速增加,是为“闯关东”。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出。
(1)甲所在平原典型的土壤为 ,其颜色主要由 层(A/B/C/D)决定。若该土壤长时间用于第一产业活动,则表层会被人为改造成 。
(2)该区域土层深厚、肥沃的原因为 ?
(3)黄河流出太行山后塑造的地貌类型有 、 ,简述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对图示区域的影响 ?
(4)17世纪和21世纪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简述当今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答案】(1)黑土;A;耕作层
(2)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冬季漫长寒冷,有机残体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表土疏松,有利于吸收水肥;底土粘重,有利于保水保肥。
(3)冲积扇;冲积平原;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不利于黄河入海口渔业生产;
(4)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不利: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失;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有利:有利于减缓人地矛盾;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联系。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东北平原典型的土壤是黑土,黑土的颜色主要是由富含腐殖质的腐殖质层(A层)决定的。若该土壤长时间用于农业活动,则表层会被人为改造成耕作层。
(2)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多,有机质来来源丰富;纬度较高,冬季落叶等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从土质角度,表土疏松,有利于吸收水肥;底土粘重,有利于保水保肥。
(3)黄河流出太行山,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黄河流出太行山进入下游地区,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扇、冲积平原。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能够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黄河入海口渔业生产。
(4)根据材料信息,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此时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东北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大量外迁,影响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直接导致该地区人力资源缺乏,加速了东北地区老龄化进程,增加了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负担,不利于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持续发展;人口外迁有利于减缓人地矛盾;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经济收入;人口外迁能加强与外界联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肥力高,以黑土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时,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冲积平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当今人口迁移多受经济因素有关。导致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
15.(2022高三上·河北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日格勒湖位于巴丹古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区腹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为40一109mm,年蒸发量超过1000mm。车日格勒湖水域面积约1.13km2,常年积水,水下地形分布整体呈浅碟状,最大水深8.2m,宽深比达到108。受太阳辐射、气温、风力等影响,车日格勒湖湖水在6月份根据水温特点自上而下分为明显的混合层(湖面至水下3m)、相对高温层(水下3~4m)和温跃层(水深4m以下)。研究发现随时间变化,车日格勒湖整体水温、垂真分层、水温的垂直变化等会发生显著变化。图1示意车日格勒湖及其周边地理事物,图2示意车日格勒湖6月、8月水温一水深变化。
(1)判断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描述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以上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1)地下水。理由: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距离祁连山脉较远,且周边无河流注入;地势南高北低,利于地下水汇集。
(2)水温变化: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分层变化: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或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温跃层厚度变小。
原因:太阳辐射增强(或热量积累增多),水体整体温度升高;(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大,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充分。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同时,由于车日格勒湖距离祁连山脉较远,并且周围无河流注入,可以判断出该湖补给类型不是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流补给。由于车日格勒湖地势南高北低,因此车日格勒湖地区有利于地下水的汇聚,由此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
(2)根据图中曲线信息,可以判断出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并且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温跃层厚度变小。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与风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太阳辐射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太阳辐射增强,热量累积增多,因此水体整体温度升高。从风力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强,所以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为充分。
【点评】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①雨水补给:如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在夏秋季节;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冬季。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东北地区的春汛。(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进入河流)
③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如西北地区,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④湖泊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
16.(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全境四分之三以上地区为山地、高原,内陆为熔岩高原,多山间谷地,沿海有狭窄的平原。洪都拉斯属于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洪都拉斯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盛产优质木材。下图示意洪都拉斯水系分布。
(1)分析洪都拉斯内陆熔岩高原的形成原因。
(2)阐释洪都拉斯地形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3)推测洪都拉斯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4)说明洪都拉斯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答案】(1)地壳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
(2)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向北流,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较长,多分水岭,支流众多,主要注入加勒比海。
(3)北部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水汽充足,在地形抬升作用下降水较多。
(4)受热带气候影响,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源充足,多山地,土壤肥沃。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洪都拉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地壳抬升运动不断进行,使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引起地下熔岩不断涌出,不断冷却,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河流整体向北流动,因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地区地势整体而言南高北低,所以河流向北流动,逐渐注入加勒比海,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河流较长,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地势起伏较大,所以河流较长,由于图中河流多支流,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由于山地众多,所以分水岭较多,因此支流众多。
(3)洪都拉斯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所以该地区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东北信风从加勒比海带来大量水汽,由于洪都拉斯地势整体而言南高北低,所以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降水,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最多。
(4)洪都拉斯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与土壤的角度来。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受热带气候影响,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源充沛,有利于森林的生长。从地形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地区多山地,有利于排水,有利于森林的生长。从土壤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地区火山运动较为活跃,因此土壤较为肥沃。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下·武邑开学考)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并已完成下表中部分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
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
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2)下列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明确指示性的是( )
①梯田 ②菜系 ③戏曲 ④水电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8高二上·黑龙江期中)下图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3.(2018高三下·浙江模拟)影响土壤成土母质厚度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生物
4.(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5.(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6.(2018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地下水位 持续上升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河流水位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8.(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减少 B.气候变化 C.人工造林 D.退耕还湖
(2)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9.(2018高二上·西宁期末)小明利用暑期登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山脉祁连山,他发现从山下到山上沿途气温气压变化特点是( )
A.气温上升,气压上升 B.气温下降,气压下降
C.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D.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10.(2018高一上·长春期末)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中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11.(2017高三上·会宁月考)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下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 )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2)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 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
二、图文分析题
12.(2022·开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盆地曾为古海洋的一部分。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的格尔木河向北注入察尔汗盐湖。科研人员对格尔木河流域自然地理考察后发现其地貌、土壤、植被、地下水、河湖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湖水盐度高,湖面上有厚厚的盐层;该湖泊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3.3mm.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区域简图和格尔木河流域植被与地形关系图。
(1)分析平原地区比山坡水分条件好的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洪积平原与湖积平原植被差异的原因。
(3)推测盐湖盐层的形成过程。
13.(2021高一上·本溪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容易被风蚀。下图甲是我国某地常见的风蚀地貌类型,图乙是该地常见的典型植物“骆驼刺”,是防风固沙小能手。
(1)下列选项中与图甲中地貌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海滩 B.喀斯特地貌 C.雅丹地貌 D.海蚀崖
(2)该地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其植物根系 ,原因是 。
(3)比较图甲地貌上下部风蚀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析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14.(2022高二上·乐清月考)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略图,左上为甲地土壤剖面图。
材料二: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导致东北人口总量较低。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百姓闯入东北开垦土地,东北人口快速增加,是为“闯关东”。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出。
(1)甲所在平原典型的土壤为 ,其颜色主要由 层(A/B/C/D)决定。若该土壤长时间用于第一产业活动,则表层会被人为改造成 。
(2)该区域土层深厚、肥沃的原因为 ?
(3)黄河流出太行山后塑造的地貌类型有 、 ,简述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对图示区域的影响 ?
(4)17世纪和21世纪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简述当今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15.(2022高三上·河北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日格勒湖位于巴丹古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区腹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为40一109mm,年蒸发量超过1000mm。车日格勒湖水域面积约1.13km2,常年积水,水下地形分布整体呈浅碟状,最大水深8.2m,宽深比达到108。受太阳辐射、气温、风力等影响,车日格勒湖湖水在6月份根据水温特点自上而下分为明显的混合层(湖面至水下3m)、相对高温层(水下3~4m)和温跃层(水深4m以下)。研究发现随时间变化,车日格勒湖整体水温、垂真分层、水温的垂直变化等会发生显著变化。图1示意车日格勒湖及其周边地理事物,图2示意车日格勒湖6月、8月水温一水深变化。
(1)判断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描述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以上变化产生的原因。
16.(2022高三上·安阳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全境四分之三以上地区为山地、高原,内陆为熔岩高原,多山间谷地,沿海有狭窄的平原。洪都拉斯属于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洪都拉斯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盛产优质木材。下图示意洪都拉斯水系分布。
(1)分析洪都拉斯内陆熔岩高原的形成原因。
(2)阐释洪都拉斯地形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3)推测洪都拉斯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4)说明洪都拉斯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图中②川菜,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气候潮湿,所以口味多麻辣浓重,A选项错误。
③苏菜,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物产丰富,C错误;
④粤菜,广东省纬度低,气温高,所以口味清淡,B错误;
⑤蒙古菜,内蒙古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调味少,反映游牧民族迁徙频繁,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为主,D正确。
⑵梯田的成功修建说明该地坡度较缓,水电站的修建了意味着此地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①④正确,所以答案为D。戏曲的发展主要体现一种生活品味,一种文化,菜系体现一种饮食文化,所以②③错误,故答案选D项。
故答案为:(1)D;(2)D
【点评】本题将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以菜系与地域文艺风格来体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题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为基础知识,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区分度。
2.【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示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故答案为:B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表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土壤成土母质”;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因此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土壤的形成过程。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4.【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答案】(1)A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选A。
⑵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C。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属于对基础知识的的运用。
6.【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故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量大增,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森林破坏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
7.【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也既是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8.【答案】(1)C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根据图中甲事象的功能都属于森林的功能,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人工造林,C对。人口减少、气候变化、退耕还湖没有吸烟滞尘,涵养水源等功能,A、B、D错。
⑵图示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对。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不能体现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A、B、C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表现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
表现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气温和气压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地形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0.【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中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A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B错。气候会影响植被,植被影响土壤,C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有关,D错。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资源的存在为人类生产提供充沛的物质资源,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避免出现资源紧缺现象,为此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资源长久使用为目的,力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1.【答案】(1)D
(2)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正确。
⑵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减少。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解题关键是读懂图,植被覆盖率看曲线NDVI。读图可发现降水线和植被覆盖线趋势一致,说明降水是主因。
12.【答案】(1)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山坡流水在此汇集,地下水较浅或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2)洪积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颗粒粗大;大气降水下渗较快,水分条件较差,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差。
湖积平原:土壤颗粒较细;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植被茂盛,覆盖率高。
(3)盐湖原为古海洋,残留了大量盐类物质;经地壳运动隆起抬升,形成高盐度的内陆湖;格尔木河等河流带来丰富的盐类物质;本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光照强,蒸发旺盛;随着湖水盐度升高、饱和,盐类物质结晶析出。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坡地势坡度较大,水分难以驻存,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地表水在此汇聚,地下水水位较浅;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平原地区以洪积、湖积以及湖滨平原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细,有利于保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存在时间长,利于土壤水的储存等。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洪积平原的地下水水位较低,土壤含水量较少,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根据所学信息可知,洪积平原的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土壤贫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积平原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较高,适宜植物的生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积平原坡度较小,沉积物颗粒较小,土壤较发育,土壤肥力较高,利于植物生长,覆盖率较高。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曾为古海洋,残留了大量的盐类;地壳抬升形成青藏高原,海水在此残留下来,察尔汗地区因地势低,集水成湖;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多大风),蒸发旺盛,且入湖径流量小于蒸发量;随着径流流入,湖内的盐分不断积累,盐度越来越高,结晶出盐粒不断积累形成盐层。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13.【答案】(1)C
(2)温带荒漠;发达;耐干旱的气候(气候干燥)
(3)下部侵蚀速度快;原因:下部气流含沙量大,侵蚀强度大;下部岩石疏松,易遭受侵蚀。
(4)植被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植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外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甲图是风力侵蚀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正确。海滩多为海浪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地貌。故答案为:C。
(2)骆驼刺是防风固沙的小能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当地的自然植物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植物根系发达,便于获得埋藏较深的地下水资源。
(3)甲图岩石上部较粗,下部较细,下部侵蚀速度更快。一方面,风携带沙粒运移过程中,下部气流的含沙量更大,对岩石的侵蚀、磨蚀强度更大。另一方面,下部的岩石岩性相对疏松,更易被外力侵蚀,上部岩石岩性相对较为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差异侵蚀。
(4)注意分析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作用。首先,植被的树冠可以有效截留水分,增强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其次,植被树冠可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土温,减小土壤水分蒸发。
【点评】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4.【答案】(1)黑土;A;耕作层
(2)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冬季漫长寒冷,有机残体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表土疏松,有利于吸收水肥;底土粘重,有利于保水保肥。
(3)冲积扇;冲积平原;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不利于黄河入海口渔业生产;
(4)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不利: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失;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有利:有利于减缓人地矛盾;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联系。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东北平原典型的土壤是黑土,黑土的颜色主要是由富含腐殖质的腐殖质层(A层)决定的。若该土壤长时间用于农业活动,则表层会被人为改造成耕作层。
(2)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多,有机质来来源丰富;纬度较高,冬季落叶等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从土质角度,表土疏松,有利于吸收水肥;底土粘重,有利于保水保肥。
(3)黄河流出太行山,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黄河流出太行山进入下游地区,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扇、冲积平原。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能够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河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黄河入海口渔业生产。
(4)根据材料信息,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此时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东北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大量外迁,影响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直接导致该地区人力资源缺乏,加速了东北地区老龄化进程,增加了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负担,不利于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持续发展;人口外迁有利于减缓人地矛盾;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经济收入;人口外迁能加强与外界联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肥力高,以黑土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时,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冲积平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当今人口迁移多受经济因素有关。导致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
15.【答案】(1)地下水。理由: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距离祁连山脉较远,且周边无河流注入;地势南高北低,利于地下水汇集。
(2)水温变化: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分层变化: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或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温跃层厚度变小。
原因:太阳辐射增强(或热量积累增多),水体整体温度升高;(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大,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充分。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同时,由于车日格勒湖距离祁连山脉较远,并且周围无河流注入,可以判断出该湖补给类型不是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流补给。由于车日格勒湖地势南高北低,因此车日格勒湖地区有利于地下水的汇聚,由此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
(2)根据图中曲线信息,可以判断出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并且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温跃层厚度变小。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与风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太阳辐射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太阳辐射增强,热量累积增多,因此水体整体温度升高。从风力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强,所以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为充分。
【点评】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①雨水补给:如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在夏秋季节;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冬季。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东北地区的春汛。(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进入河流)
③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如西北地区,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④湖泊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
16.【答案】(1)地壳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
(2)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向北流,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较长,多分水岭,支流众多,主要注入加勒比海。
(3)北部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水汽充足,在地形抬升作用下降水较多。
(4)受热带气候影响,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源充足,多山地,土壤肥沃。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力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洪都拉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活跃,地壳抬升运动不断进行,使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引起地下熔岩不断涌出,不断冷却,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河流整体向北流动,因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地区地势整体而言南高北低,所以河流向北流动,逐渐注入加勒比海,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河流较长,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地势起伏较大,所以河流较长,由于图中河流多支流,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由于山地众多,所以分水岭较多,因此支流众多。
(3)洪都拉斯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所以该地区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东北信风从加勒比海带来大量水汽,由于洪都拉斯地势整体而言南高北低,所以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降水,由此可以判断出洪都拉斯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最多。
(4)洪都拉斯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与土壤的角度来。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受热带气候影响,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源充沛,有利于森林的生长。从地形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地区多山地,有利于排水,有利于森林的生长。从土壤的角度来说,洪都拉斯地区火山运动较为活跃,因此土壤较为肥沃。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