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5 21:39:5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某科研小组在浙江省海拔为100~250m的丘陵地区开展坡向(阳坡、阴坡)及坡位(按高程位置分为:上坡、下坡)对毛竹林生长影响的研究,分别计算出各观测点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百株/公顷)和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单位:吨/公顷)的数值。下图示意研究区域林分密度和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最大的分布在(  )
A.阴坡上坡 B.阴坡下坡 C.阳坡上坡 D.阳坡下坡
2.推测该地最有利于形成茂密竹林的条件是(  )
A.热量充足、土质干燥 B.热量充足、土质紧实
C.光照充足、土质疏松 D.光照充足、土质湿润
(2022高二下·河池期末)海南岛的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尖峰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和鹦哥岭等林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分布环境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热带雨林,热带云雾林的植株可能(  )
①矮小②高大③弯曲④直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可能是山顶或山脊处(  )
A.气温较低、土壤肥沃 B.气温较低、风力较大
C.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风力较大
(2022高二下·重庆市期末)近30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自2000年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以来,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率整体增加,植被恢复区的空气最小相对湿度也有所上升。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与最小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植被恢复区空气湿度增加的直接因素是(  )
A.植物蒸腾作用 B.地表坡度大小
C.地表坡面朝向 D.林冠截水作用
6.据图5可知,冬季植被覆盖率与最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
A.植物生长停滞 B.土壤含水量最低
C.大气降水最少 D.气温达全年最低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6.7毫米,年均蒸发量为891.2毫米。自1998年起该县在荒山及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山杏、油松、沙棘等。受自然条件和植被生长习性影响,四种防护林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四种防护林的分布坡向及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适生坡向范围最小的树种是(  )
A.刺槐 B.山杏 C.油松 D.沙棘
8.四种防护林在135°~225°坡向范围内几乎没有分布,主要是该坡向范围内(  )
A.降水量少 B.光照强,蒸发量大
C.土壤浅薄 D.地表水下渗量大
9.多年观测显示,曾经作为先锋树种的沙棘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逐渐被油松等其他乔木取代,反映了当地(  )
A.水土流失加剧 B.生态环境改善
C.寒潮灾害增多 D.降水总量减少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生产力的动态变化。据此完下面小题。
10.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变好,改善冷湿环境②燃烧产生草木灰增强土壤酸性
③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降水增加④凋落物分解加快,促进养分循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火后初期林下优势植被类型是(  )
A.森林植被 B.灌木植被 C.草本植被 D.苔藓地衣
(2022高二下·三门峡期末)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下图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  )
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 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
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13.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  )
A.根系发达而深长 B.叶面具有蜡质层
C.叶片常年呈绿色 D.抗病虫害能力强
(2022高二下·郑州期末)浮石是一种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岩石,因内部有很多孔隙,比重很小,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汤加岛附近海域常漂浮有直径1-20cm大小不等的浮石块,它们聚集在一起会形成“浮岛”。2019年“浮岛”较往年以更快的速度飘到了大堡礁,专家称浮石的到来有助于大堡礁国家公园的生态恢复。下图为大洋洲局部示意图及浮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浮石的形成机理,最可能是(  )
A.岩浆气体膨胀 B.岩石受热膨胀
C.岩石高温变质 D.海水侵蚀作用
15.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是因为(  )
A.赤道逆流流动速度变慢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C.南半球西风带风速降低 D.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16.浮石有助于改善大堡礁的生态环境,主要是(  )
A.浮石遮挡住了阳光对海底生物的辐射
B.浮石飘浮阻止了捕捞船只的滥捕行为
C.浮石带来了大量附着其上的海洋生物
D.浮石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
二、综合题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   资源和   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2高三上·玉溪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盐地碱蓬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材料二: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增加土壤肥力,是盐碱地的“拯救者”。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又被称为“红地毯之王”。盐地碱蓬是一种野菜,也可用作饲料,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下图为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乙地相比,分析甲地所处河段突出的水文特征。
(3)简述在滨海地区保护和开发利用盐地碱蓬的意义。
19.(2022高二上·滨河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罗河每年610月定舟泛滥。尼罗河有两条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地区,水量车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下图示意尼罗河流域。
(1)分析尼罗河定期泛滥对下游土壤的有利影响。
(2)分析白尼罗河流到下游水量很少的自然原因。
(3)分析尼罗河枯水期时径流量主要来自白尼罗河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图表信息提取。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是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除以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茂密竹林,主要看密度,解题题中可知为阳坡下坡,阳坡光照充足,下坡水分充足。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是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除以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阴坡下坡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之商最大,故单株质量最大的是阴坡下坡,B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答案为:B。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阳坡下坡的林分密度和林分生物量均最大,说明该处最易形成茂密竹林,该处为阳坡,光照充足;该处为下坡,水分汇集,土质湿润,D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答案为:D。
【答案】3.D
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温度、光和养分五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1、空气:大气成分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氧、CO2、水气和氮。空气中的氧气是植物进行作用的条件,而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分:植物体内60%以上是水。水是构成植物体的最主要物质。植物根系和叶片均能吸收水分,参与植物的生理活动。
3、适宜的温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一般植物生长适宜的气温是8-38度。
4、光照: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没有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养分:植物需要的养料很多,有碳、氢、氧、氮、磷、钾、钙、硫、镁、铁等10 多种元素。
3.云雾林主要生长在山顶或山脊,因山顶风力强劲,所以植株矮小(如果高大容易倒伏),在强风的作用下容易弯曲、倾斜,且山顶气温较低,山脊或山顶坡度大,土壤薄,植株的生长受限,不如平地长势好,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答案为:D。
4.由上题解析可知,山顶处土壤较薄,AC错误;从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分布环境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云雾多、湿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到达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而热带云雾林分布地区海拔高、风力较大,气温较低,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5.A
6.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植被恢复区对空气湿度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要从植物和植被的角度分析,地表坡度和坡面朝向影响小,故答案为:B、C错误;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汽,直接增加空气湿度,故答案为:A正确;林冠截水作用能增加植物对雨水的吸收,增强土壤保水量,有利于植物生长,对增加空气湿度起到了间接作用,故答案为:D错误,故答案为:A。
6.此题考查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少,可供给正常生长的植物量少,短期内大量植物生长会像抽水机一样减少土壤层含水量,导致土壤变干,最终空气湿度减小,故答案为:B正确;冬季植物生长并没有停滞,选项A错误;冬季降水最少、气温全年最低都是区域整体气候特征,不属于植被覆盖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故答案为: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C
8.B
9.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影响植被的因素:
(1)热量——纬度。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①类型(山地、丘陵):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海拔(垂直差异):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坡向(阳坡、阴坡):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5)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7)人类活动。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7.从图中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油松的适生坡向范围大约为100°,刺槐的适生坡向约为120°,山杏的适生坡向为180°,沙棘的适生坡向为150°,由此可知油松是四种防护林中范围最小的,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8.135°~225°坡向范围的朝向主要为东南---南---西南,该坡向范围为阳坡,光热条件好,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不利于防护林的生长,B正确;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多,A错误;土壤浅薄主要与外力侵蚀作用强度和地形坡度有关,与坡向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水下渗量大,土壤中的含水量大,有利于防护林的生长,D错误,故答案为:B。
9.沙棘属于灌木,灌木耐旱,先锋树种沙棘的分布范围缩小,逐渐被高大的乔木取代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利于乔木的生长,B正确;水土流失加剧更不适合高大乔木生长,A错误;土壤肥力下降更加不利于油松等乔木的生长,C错误;该地植被的更替主要是人类植树造林的结果,无法体现降水总量的变化,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1)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_亚马孙河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
①分布: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点: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典型植物为猴面包树。
2.亚热带植被
⑴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_亚欧大陆东岸。⑵常绿硬叶林
①分布: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②特点: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⑶)亚热带荒漠草原: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北缘,主要由旱生灌木和禾草组成。
3.温带植被
⑴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_季相_变化。
(2针叶林:主要分布在_亚欧大陆_和北美大陆北部,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⑶温带草原:在北半球常呈_带状―_分布。4.寒带植被
(1)_苔原―――_是寒带典型的植被类型。2)极地苔原位于极地地区。
(3)高山苔原位于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的高山地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0.由图可知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上升,是因为林火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故①正确;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故②错误;植被覆盖度降低,不会增加降水量,故③错误;火后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养分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导致生产力迅速增加,故④正确。故答案为:B。
11.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草本植物根浅、苔藓地衣无根,受到的伤害较大,故火后生长较慢,故CD错误;而灌木根深,不易受到林火的烧伤,所以火后可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故B正确;森林植被不属于林下植被,故A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材料“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的安全,结合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故直选法选B。对于严寒的北极地区,植物首要的目标是成活生存,因此绒球虽然可以扩大种子的传播距离,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A错误;北极棉花是像蒲公英一样靠风力播撒种子的,而不是昆虫,C错误;D北极气候寒冷,叶面水分蒸腾本就蒸发少,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3.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一般是植物耐旱,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在北极棉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4.A
15.B
16.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14.由图文信息可知,浮石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从图中浮石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为玄武岩气孔构造,是岩浆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大量气体在岩浆内膨胀逸出,从而形成大量孔隙,故B、C错,A项正确。浮石孔隙占比很高,且能浮于水上,外力作用形成的孔隙,是自外而内的,是开放的,水填满孔隙后,会沉入水底,故不可能是海浪侵蚀,D错,故答案为:A。
15.盛行风及洋流是浮岛运动的动力,图片中汤加在20°S附近,可排除赤道逆流和西风带的影响,AC错;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主要可能受东南信风影响,当信风增强的年份,南赤道暖流增强,浮石漂流的速度自然增快,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16.浮石相当于一座漂浮的岛礁,在漂浮过程中会吸引大量浅海生物附着其上繁衍生息,到达大堡礁落脚后,可以促进岛礁生物的恢复,C项正确;海底生物需要阳光得到能量而繁衍,A错;浮石是岩石,其主要成分为矿物质,本身并非含大量有机质,D错;大堡礁作为国家公园,滥捕行为不可能是常见现象,B错。故答案为:C。
17.【答案】(1)D|B|C|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可能阻塞河道;植被覆盖率降低,区域径流量变化增大,增加旱涝灾害频次;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促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等。第(2)题,图示植被破坏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表明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第(3)题,长江流域1998年洪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含沙量增加;中游的围湖造田,泥沙堆积严重,阻塞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不足,泄洪不畅,洪灾严重。第(4)题,根据图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预先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18.【答案】(1)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温较低;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多盐碱荒地;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等。
(2)特征: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水量较小,流速较慢。
(3)降低污染,改良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物资源;保护海岸,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自然地理特征要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五个要素分析。结合盐地碱蓬的生长习性: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由图可知,盐地碱蓬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为非季风区,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地形相对周边地区较为低洼,排水不畅;易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多盐碱荒地;水资源缺乏,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
(2)由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位于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而甲地为黄河上游流经宁夏平原这一河段,降水量少,补给少,水量较少;地形平坦,流速较慢,农业发达,农作物植被状况较好,河流含沙量较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河流结冰期较长,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存在凌汛现象。
(3)由题干材料可知,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从而降低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起到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可以保护海岸;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盐地碱蓬是一种野菜,也可用作饲料,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说明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物资源。
【点评】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⑧径流量变化。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19.【答案】(1)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下游,增加土壤肥力;稀释土壤盐分,缓解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2)进入盆地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纬度低,水温高,水中繁生植物多,延滞水流前进;流经低纬沙漠地区,导致蒸发强烈,下渗严重。
(3)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也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于南半球,该时期南半球为雨季,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量多;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尼罗河下游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土壤盐分含量高,尼罗河定期泛滥会稀释土壤中的盐分,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尼罗河定期泛滥,泥沙淤积,会增加土壤肥力。
(2)结合材料“进入盆地后,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可知,白尼罗河流到下游水量很少的原因应从进入盆地后来分析;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同时下渗严重,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
(3)从图中看,尼罗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从图中看,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6~10月为旱季枯水期,水量少,此时尼罗河也为枯水期。结合材料可知,白尼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稳定;从图中看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
【点评】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①雨水补给:如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在夏秋季节;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冬季。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东北地区的春汛。(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进入河流)
③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如西北地区,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④湖泊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某科研小组在浙江省海拔为100~250m的丘陵地区开展坡向(阳坡、阴坡)及坡位(按高程位置分为:上坡、下坡)对毛竹林生长影响的研究,分别计算出各观测点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百株/公顷)和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单位:吨/公顷)的数值。下图示意研究区域林分密度和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最大的分布在(  )
A.阴坡上坡 B.阴坡下坡 C.阳坡上坡 D.阳坡下坡
2.推测该地最有利于形成茂密竹林的条件是(  )
A.热量充足、土质干燥 B.热量充足、土质紧实
C.光照充足、土质疏松 D.光照充足、土质湿润
【答案】1.B
2.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图表信息提取。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是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除以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茂密竹林,主要看密度,解题题中可知为阳坡下坡,阳坡光照充足,下坡水分充足。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是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除以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阴坡下坡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之商最大,故单株质量最大的是阴坡下坡,B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答案为:B。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阳坡下坡的林分密度和林分生物量均最大,说明该处最易形成茂密竹林,该处为阳坡,光照充足;该处为下坡,水分汇集,土质湿润,D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河池期末)海南岛的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尖峰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和鹦哥岭等林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分布环境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热带雨林,热带云雾林的植株可能(  )
①矮小②高大③弯曲④直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可能是山顶或山脊处(  )
A.气温较低、土壤肥沃 B.气温较低、风力较大
C.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风力较大
【答案】3.D
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温度、光和养分五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1、空气:大气成分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氧、CO2、水气和氮。空气中的氧气是植物进行作用的条件,而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分:植物体内60%以上是水。水是构成植物体的最主要物质。植物根系和叶片均能吸收水分,参与植物的生理活动。
3、适宜的温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一般植物生长适宜的气温是8-38度。
4、光照: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没有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养分:植物需要的养料很多,有碳、氢、氧、氮、磷、钾、钙、硫、镁、铁等10 多种元素。
3.云雾林主要生长在山顶或山脊,因山顶风力强劲,所以植株矮小(如果高大容易倒伏),在强风的作用下容易弯曲、倾斜,且山顶气温较低,山脊或山顶坡度大,土壤薄,植株的生长受限,不如平地长势好,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答案为:D。
4.由上题解析可知,山顶处土壤较薄,AC错误;从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分布环境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云雾多、湿度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到达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而热带云雾林分布地区海拔高、风力较大,气温较低,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重庆市期末)近30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自2000年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以来,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率整体增加,植被恢复区的空气最小相对湿度也有所上升。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与最小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植被恢复区空气湿度增加的直接因素是(  )
A.植物蒸腾作用 B.地表坡度大小
C.地表坡面朝向 D.林冠截水作用
6.据图5可知,冬季植被覆盖率与最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
A.植物生长停滞 B.土壤含水量最低
C.大气降水最少 D.气温达全年最低
【答案】5.A
6.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植被恢复区对空气湿度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要从植物和植被的角度分析,地表坡度和坡面朝向影响小,故答案为:B、C错误;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汽,直接增加空气湿度,故答案为:A正确;林冠截水作用能增加植物对雨水的吸收,增强土壤保水量,有利于植物生长,对增加空气湿度起到了间接作用,故答案为:D错误,故答案为:A。
6.此题考查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少,可供给正常生长的植物量少,短期内大量植物生长会像抽水机一样减少土壤层含水量,导致土壤变干,最终空气湿度减小,故答案为:B正确;冬季植物生长并没有停滞,选项A错误;冬季降水最少、气温全年最低都是区域整体气候特征,不属于植被覆盖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故答案为: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6.7毫米,年均蒸发量为891.2毫米。自1998年起该县在荒山及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山杏、油松、沙棘等。受自然条件和植被生长习性影响,四种防护林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四种防护林的分布坡向及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适生坡向范围最小的树种是(  )
A.刺槐 B.山杏 C.油松 D.沙棘
8.四种防护林在135°~225°坡向范围内几乎没有分布,主要是该坡向范围内(  )
A.降水量少 B.光照强,蒸发量大
C.土壤浅薄 D.地表水下渗量大
9.多年观测显示,曾经作为先锋树种的沙棘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逐渐被油松等其他乔木取代,反映了当地(  )
A.水土流失加剧 B.生态环境改善
C.寒潮灾害增多 D.降水总量减少
【答案】7.C
8.B
9.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影响植被的因素:
(1)热量——纬度。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①类型(山地、丘陵):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海拔(垂直差异):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坡向(阳坡、阴坡):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5)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7)人类活动。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7.从图中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油松的适生坡向范围大约为100°,刺槐的适生坡向约为120°,山杏的适生坡向为180°,沙棘的适生坡向为150°,由此可知油松是四种防护林中范围最小的,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8.135°~225°坡向范围的朝向主要为东南---南---西南,该坡向范围为阳坡,光热条件好,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不利于防护林的生长,B正确;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多,A错误;土壤浅薄主要与外力侵蚀作用强度和地形坡度有关,与坡向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水下渗量大,土壤中的含水量大,有利于防护林的生长,D错误,故答案为:B。
9.沙棘属于灌木,灌木耐旱,先锋树种沙棘的分布范围缩小,逐渐被高大的乔木取代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利于乔木的生长,B正确;水土流失加剧更不适合高大乔木生长,A错误;土壤肥力下降更加不利于油松等乔木的生长,C错误;该地植被的更替主要是人类植树造林的结果,无法体现降水总量的变化,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宁波期末)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生产力的动态变化。据此完下面小题。
10.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变好,改善冷湿环境②燃烧产生草木灰增强土壤酸性
③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降水增加④凋落物分解加快,促进养分循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火后初期林下优势植被类型是(  )
A.森林植被 B.灌木植被 C.草本植被 D.苔藓地衣
【答案】10.B
11.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一、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1)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_亚马孙河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
①分布: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点: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典型植物为猴面包树。
2.亚热带植被
⑴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_亚欧大陆东岸。⑵常绿硬叶林
①分布: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②特点: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⑶)亚热带荒漠草原: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北缘,主要由旱生灌木和禾草组成。
3.温带植被
⑴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_季相_变化。
(2针叶林:主要分布在_亚欧大陆_和北美大陆北部,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⑶温带草原:在北半球常呈_带状―_分布。4.寒带植被
(1)_苔原―――_是寒带典型的植被类型。2)极地苔原位于极地地区。
(3)高山苔原位于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的高山地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0.由图可知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上升,是因为林火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故①正确;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故②错误;植被覆盖度降低,不会增加降水量,故③错误;火后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养分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导致生产力迅速增加,故④正确。故答案为:B。
11.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草本植物根浅、苔藓地衣无根,受到的伤害较大,故火后生长较慢,故CD错误;而灌木根深,不易受到林火的烧伤,所以火后可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故B正确;森林植被不属于林下植被,故A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三门峡期末)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下图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  )
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 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
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13.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  )
A.根系发达而深长 B.叶面具有蜡质层
C.叶片常年呈绿色 D.抗病虫害能力强
【答案】12.B
13.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材料“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的安全,结合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故直选法选B。对于严寒的北极地区,植物首要的目标是成活生存,因此绒球虽然可以扩大种子的传播距离,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A错误;北极棉花是像蒲公英一样靠风力播撒种子的,而不是昆虫,C错误;D北极气候寒冷,叶面水分蒸腾本就蒸发少,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3.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一般是植物耐旱,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在北极棉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郑州期末)浮石是一种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岩石,因内部有很多孔隙,比重很小,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汤加岛附近海域常漂浮有直径1-20cm大小不等的浮石块,它们聚集在一起会形成“浮岛”。2019年“浮岛”较往年以更快的速度飘到了大堡礁,专家称浮石的到来有助于大堡礁国家公园的生态恢复。下图为大洋洲局部示意图及浮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浮石的形成机理,最可能是(  )
A.岩浆气体膨胀 B.岩石受热膨胀
C.岩石高温变质 D.海水侵蚀作用
15.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是因为(  )
A.赤道逆流流动速度变慢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C.南半球西风带风速降低 D.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16.浮石有助于改善大堡礁的生态环境,主要是(  )
A.浮石遮挡住了阳光对海底生物的辐射
B.浮石飘浮阻止了捕捞船只的滥捕行为
C.浮石带来了大量附着其上的海洋生物
D.浮石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
【答案】14.A
15.B
16.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花岗岩。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常见的岩石: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
14.由图文信息可知,浮石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从图中浮石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为玄武岩气孔构造,是岩浆喷出地表,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大量气体在岩浆内膨胀逸出,从而形成大量孔隙,故B、C错,A项正确。浮石孔隙占比很高,且能浮于水上,外力作用形成的孔隙,是自外而内的,是开放的,水填满孔隙后,会沉入水底,故不可能是海浪侵蚀,D错,故答案为:A。
15.盛行风及洋流是浮岛运动的动力,图片中汤加在20°S附近,可排除赤道逆流和西风带的影响,AC错;2019年‘浮岛”较往年到达大堡礁的速度快,主要可能受东南信风影响,当信风增强的年份,南赤道暖流增强,浮石漂流的速度自然增快,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16.浮石相当于一座漂浮的岛礁,在漂浮过程中会吸引大量浅海生物附着其上繁衍生息,到达大堡礁落脚后,可以促进岛礁生物的恢复,C项正确;海底生物需要阳光得到能量而繁衍,A错;浮石是岩石,其主要成分为矿物质,本身并非含大量有机质,D错;大堡礁作为国家公园,滥捕行为不可能是常见现象,B错。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   资源和   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D|B|C|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可能阻塞河道;植被覆盖率降低,区域径流量变化增大,增加旱涝灾害频次;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促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等。第(2)题,图示植被破坏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表明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第(3)题,长江流域1998年洪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含沙量增加;中游的围湖造田,泥沙堆积严重,阻塞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不足,泄洪不畅,洪灾严重。第(4)题,根据图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预先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点评】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因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2高三上·玉溪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盐地碱蓬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材料二: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增加土壤肥力,是盐碱地的“拯救者”。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又被称为“红地毯之王”。盐地碱蓬是一种野菜,也可用作饲料,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下图为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乙地相比,分析甲地所处河段突出的水文特征。
(3)简述在滨海地区保护和开发利用盐地碱蓬的意义。
【答案】(1)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温较低;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多盐碱荒地;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等。
(2)特征: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水量较小,流速较慢。
(3)降低污染,改良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物资源;保护海岸,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自然地理特征要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五个要素分析。结合盐地碱蓬的生长习性: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由图可知,盐地碱蓬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为非季风区,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地形相对周边地区较为低洼,排水不畅;易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多盐碱荒地;水资源缺乏,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
(2)由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位于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而甲地为黄河上游流经宁夏平原这一河段,降水量少,补给少,水量较少;地形平坦,流速较慢,农业发达,农作物植被状况较好,河流含沙量较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河流结冰期较长,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存在凌汛现象。
(3)由题干材料可知,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从而降低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起到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可以保护海岸;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盐地碱蓬是一种野菜,也可用作饲料,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说明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物资源。
【点评】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⑧径流量变化。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19.(2022高二上·滨河开学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罗河每年610月定舟泛滥。尼罗河有两条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地区,水量车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下图示意尼罗河流域。
(1)分析尼罗河定期泛滥对下游土壤的有利影响。
(2)分析白尼罗河流到下游水量很少的自然原因。
(3)分析尼罗河枯水期时径流量主要来自白尼罗河的主要原因。
【答案】(1)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下游,增加土壤肥力;稀释土壤盐分,缓解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2)进入盆地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纬度低,水温高,水中繁生植物多,延滞水流前进;流经低纬沙漠地区,导致蒸发强烈,下渗严重。
(3)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也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于南半球,该时期南半球为雨季,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量多;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尼罗河下游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土壤盐分含量高,尼罗河定期泛滥会稀释土壤中的盐分,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尼罗河定期泛滥,泥沙淤积,会增加土壤肥力。
(2)结合材料“进入盆地后,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可知,白尼罗河流到下游水量很少的原因应从进入盆地后来分析;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同时下渗严重,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
(3)从图中看,尼罗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从图中看,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6~10月为旱季枯水期,水量少,此时尼罗河也为枯水期。结合材料可知,白尼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稳定;从图中看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水补给较稳定。
【点评】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①雨水补给:如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在夏秋季节;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冬季。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东北地区的春汛。(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进入河流)
③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如西北地区,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④湖泊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