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5 21:48:09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小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2.(2017高一下·三明期末)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3.(2017高二上·金华月考)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需要的气候条件是(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温暖干燥
4.(2017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土壤表层有机质比草原多
B.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有机质含量高于江南丘陵红壤
C.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D.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5.(2017高一上·枣庄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2018高二下·金山期中)“林线”是森林生长的海拔界限。读“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示意图”回答。
6.关于全球“林线”状况的正确描述是:(  )
A.大致随纬度降低而增高 B.南半球副热带地区最高
C.降水量大的地区高 D.南半球南坡地区高
7.图中高山“林线”呈现带状,具有一定的海拔范围,其原因是:(  )
A.山体大小不同 B.山地海拔不同
C.山地水热组合不同 D.大气环流不同
8.(2018高一下·新丰期中)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油橄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油橄榄主要分布在(  )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油橄榄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反映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 B.夏季高温多雨
C.冬季温和少雨 D.冬季寒冷干燥
9.(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10.(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哪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另三处不同(  )
A.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 B.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C.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D.非洲刚果盆地中部
11.(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关于雪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B.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
C.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
D.雪线与坡度无关
二、综合题
12.(2020高三上·普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索科特拉岛北岸平原狭窄,南岸平原较宽。内陆为海拔约200-600米的哈吉尔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横跨全岛。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枝叶上翘,密集地形成一个伞状树冠,形似漏斗(如图3所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叶片为蜡质。图1为索科特拉岛南坡某地气候统计图,图2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图3是龙血树照片。
(1)请分析岛屿南坡该地降水特征的成因。
(2)分析龙血树的形态特征如何适应索科特拉岛的水环境。
13.(2020高二下·南通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园内地貌复杂多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神农架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图甲、图乙为“研学小组拍摄的神农架两种地貌照片”。图丙为“神农架地形和交通线分布图”。
(1)分别指出甲、乙照片所示的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2)考察发现神农架流水侵蚀地貌广布而流水沉积地貌很少,推测其主要原因。
(3)简析神农架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
14.(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末)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某大学生实习队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材料二: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淡水湖,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1)比较R地与旧金山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比较ABC三处,分析年降水量最大的地点是   ,并说明理由。   
(3)结合图文信息并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大盐湖盐度不断增大的原因。
15.(备考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4 坡向与植被(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移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1)描述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3)分析耕地和林地最大值差异的原因。
16.(备考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4 坡向与植被(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分析确定该苔原带在   (阳或北阴)坡遭受干扰显著,其海拔高度主要在   之间;归纳总结其干扰强度垂直分布的特征是:   。
(2)根据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
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是:阴坡   (大于或小于)阳坡,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较   (高或低),湿度较   (高或低);其主要原因是   。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2)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该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生需要掌握水土流失现象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小。
2.【答案】(1)A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A。
(2)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1)A.(2)C.
【点评】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提取材料图文信息。抓住各个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因此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需要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湿润。故选A。
去答案为:A
【点评】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活动旺盛。考查学生基本常识。
4.【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森林地表土层植株密度小于草原,故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不如草原多;黄河三角洲冲积土为黄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江南丘陵红壤土层薄,有机质少,比较贫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比较简单,掌握区域特征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降水是由大气圈产生并汇集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可判断④是大气圈;水圈为生物圈提供水资源,水圈渗透在岩石圈中,各圈层中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可判断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简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
【答案】6.A
7.C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所以林线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水平(纬度)方向的林线,即亚寒带针叶林的北线(北半球),主要位于北纬60—70°附近。沿海地区林线纬度较低(受海洋影响较大)。垂直(山地)方向的林线,大体上是以高山针叶林为上限,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山地林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南北走向的山脉(温带地区),一般西侧高于东侧,这主要是由于迎风坡降水多,气温低,相同海拔处,背风坡降水少,但气温偏高。因此,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背风坡海拔要高于迎风坡。在干旱地区,林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林带高度和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总结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少,林线越高。
6.读图可知:全球“林线”大致随纬度降低而增高;赤道附近地区“林线”最高;“林线”分布受水热条件共同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不一定高,比如图中的阿尔卑斯山与天山山脉;南半球南坡地区“林线”低。故A正确,B、C、D错误。
7.树木生长和分布受水、热条件影响,随着山体海拔升高,水、热条件改变,故C正确。
8.【答案】(1)D
(2)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油橄榄是亚热带作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该气候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正确。
(2)油橄榄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反映了植被对干燥气候的适应,角质层可以锁定叶面水分,保护叶片不被灼伤,故选A。
故答案为:(1)D (2)A
【点评】本题考查油橄榄属于的自然带类型,油橄榄生长区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小。
9.【答案】(1)A
(2)D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分析。“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角度是指当塞北冰雪覆盖时,此时正值江南杏花盛开,说明南方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塞北所处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所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故选项A正确。(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是因为塞北到江南的纬度差异,造成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引发的热量差异,所以二者产生的基础主要是热量,故选项D正确。
【点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形成基础是热量。
(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 替;形成基础是水分。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环境随着高度发生变化。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 量。
10.【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考查典型的非地带性。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三处的热带雨林气候都是受地形、洋流、迎风坡等非地带因素影响形成。非洲刚果盆地中部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是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与另三处不同,D对。A、B、C错。
故答案为:D
【点评】赤道附近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在20°S的大陆东岸受受地形、洋流、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等非地带因素影响形成。
11.【答案】D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A正确。
雪线的高度是海拔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B正确。
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与气温、坡向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对雪线相关知识的考查。雪线的概念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要求学生牢记。
12.【答案】(1)该地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总体风向与山脉走向一致,且山脉较低;较难形成地形雨,全年降水少;由于夏季该地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略多
(2)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能为龙血树的生长储存大量的水分;龙血树向上生长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水分蒸发;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注意看图中的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值,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全年高温少雨可判断是热带沙漠气候;气温的年较差较小,结合材料可知当地山地的走向是东北-西南,当地位于北印度洋,与当地的盛行风向相同。但海拔在200-600米,海拔并不高,故难形成地形雨,由于夏季当地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北印度洋,南坡夏季降水略多。
(2)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结合图示可看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能遮挡阳光减少蒸发,适应当地阳光强烈、气候干旱的自然环境,这种巨伞一样的树阴,还能起到“漏斗”的作用,在天空偶然出现一点降雨时,将宝贵的雨水充分收集起来,并通过直溜溜的树干导入每棵树的根系附近,从而增加对降水的利用效率。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故答案为:(1)该地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总体风向与山脉走向一致,且山脉较低;较难形成地形雨,全年降水少;由于夏季该地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略多。
(2)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能为龙血树的生长储存大量的水分;龙血树向上生长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水分蒸发;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3.【答案】(1)甲:峰丛(峰林),奇峰林立;坡度陡峻。
乙:峡谷,山谷深;坡度大;呈V形
(2)地形崎岖.坡度大;径流流速快;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3)地处山区,交通线路少,密度小;类型单一;线状,多呈“之”字形;沿河谷分布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 照片所示的地貌可从图中直接读出,甲奇峰林立;坡度陡峻,为峰丛(峰林)。乙山谷深;坡度大;呈V形,为峡谷。(2)地形崎岖,坡度大,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小。(3) 神农架地处山区,地貌复杂多样,交通建设难度大,交通线路少,密度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公路,类型单一;数量少,线状,多呈“之”字形,沿河谷分布,降低坡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描述、成因及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地表形态的描述主要从类型、特征上面来作答。地势起伏大,降水多的地区,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少,易发育侵蚀地貌。地形往往对交通线的布局影响较大。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14.【答案】(1)R地气温年较差比旧金山大;海陆位置(或海陆分布)
(2)B;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多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旧金山位于沿海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较强,R地距海稍远,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较弱,所以R地气温年较差比旧金山大,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就是距海远近的不同,即海陆位置。(2)。A位于山麓地带,B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C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由于迎风坡位置,来自海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地形雨,所以B处年降水量最大。(3)大盐湖盐度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水的变化造成的。湖水收入减少,支出增多会使盐度不断增加。从收入角度来说:“它曾经是一个……,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淡水湖,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可知冰川消退,导致湖水补给减少;从支出角度来说,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随着人口的增殖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多,导致湖水不断减少,所以盐度不断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及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决定因素)、地形(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洋流、天气状况(云量)、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绿地、裸地)、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地形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是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湖泊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蒸发、降水、河流、地下水补给、结冰、融冰等。该题中主要是人类用水增加、蒸发增加,补给减少所致。
15.【答案】(1)特点: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4~5月份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达到生长期峰值(生长后期)
(3)耕地植被覆盖度大于林地。原因是耕地经过人工干预,较大的扩大了覆盖度,以便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曲线,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低。(2)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与作物生长、收获有关。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是小麦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达到生长期峰值,即生长后期,覆盖度再次出现锋值。(3)耕地植被覆盖度大于林地。原因是耕地经过人工干预,较大的扩大了覆盖度,以便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林地是自然生长,最大覆盖度较低。
【点评】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16.【答案】(1)阳坡;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高;低;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整体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和阴坡、阳坡植物的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自然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评】由于光照、温度、雨量、风速、土壤质地等因子的综合作用,坡向能够对植物发生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阴坡:太阳辐射较柔和,土壤较湿润,温度相对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少,土壤肥力较高,腐殖质含量较多,因此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品种较多,密度较大。冷杉、云杉等在阴坡生长得好。阳坡:日照总量大,加上反射率低,吸收率高,使其容易出现高温,造成水分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干旱。一般阳坡的土壤状况,可以概括为“硬、薄、干”。土壤肥力较低,腐殖质含量极少。马尾松、华山松、桦树、杨树等多生长在阳坡。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17高一下·菏泽期末)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小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答案】(1)D
(2)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2)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该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生需要掌握水土流失现象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小。
2.(2017高一下·三明期末)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1)A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A。
(2)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1)A.(2)C.
【点评】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提取材料图文信息。抓住各个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即可。
3.(2017高二上·金华月考)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需要的气候条件是(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温暖干燥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因此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需要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湿润。故选A。
去答案为:A
【点评】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活动旺盛。考查学生基本常识。
4.(2017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土壤表层有机质比草原多
B.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有机质含量高于江南丘陵红壤
C.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D.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森林地表土层植株密度小于草原,故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不如草原多;黄河三角洲冲积土为黄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江南丘陵红壤土层薄,有机质少,比较贫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比较简单,掌握区域特征即可。
5.(2017高一上·枣庄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降水是由大气圈产生并汇集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可判断④是大气圈;水圈为生物圈提供水资源,水圈渗透在岩石圈中,各圈层中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可判断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简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
(2018高二下·金山期中)“林线”是森林生长的海拔界限。读“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示意图”回答。
6.关于全球“林线”状况的正确描述是:(  )
A.大致随纬度降低而增高 B.南半球副热带地区最高
C.降水量大的地区高 D.南半球南坡地区高
7.图中高山“林线”呈现带状,具有一定的海拔范围,其原因是:(  )
A.山体大小不同 B.山地海拔不同
C.山地水热组合不同 D.大气环流不同
【答案】6.A
7.C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所以林线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水平(纬度)方向的林线,即亚寒带针叶林的北线(北半球),主要位于北纬60—70°附近。沿海地区林线纬度较低(受海洋影响较大)。垂直(山地)方向的林线,大体上是以高山针叶林为上限,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山地林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南北走向的山脉(温带地区),一般西侧高于东侧,这主要是由于迎风坡降水多,气温低,相同海拔处,背风坡降水少,但气温偏高。因此,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背风坡海拔要高于迎风坡。在干旱地区,林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林带高度和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总结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少,林线越高。
6.读图可知:全球“林线”大致随纬度降低而增高;赤道附近地区“林线”最高;“林线”分布受水热条件共同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不一定高,比如图中的阿尔卑斯山与天山山脉;南半球南坡地区“林线”低。故A正确,B、C、D错误。
7.树木生长和分布受水、热条件影响,随着山体海拔升高,水、热条件改变,故C正确。
8.(2018高一下·新丰期中)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油橄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油橄榄主要分布在(  )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油橄榄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反映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 B.夏季高温多雨
C.冬季温和少雨 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D
(2)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油橄榄是亚热带作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该气候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正确。
(2)油橄榄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反映了植被对干燥气候的适应,角质层可以锁定叶面水分,保护叶片不被灼伤,故选A。
故答案为:(1)D (2)A
【点评】本题考查油橄榄属于的自然带类型,油橄榄生长区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小。
9.(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答案】(1)A
(2)D
【知识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分析。“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角度是指当塞北冰雪覆盖时,此时正值江南杏花盛开,说明南方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塞北所处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所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故选项A正确。(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是因为塞北到江南的纬度差异,造成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引发的热量差异,所以二者产生的基础主要是热量,故选项D正确。
【点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形成基础是热量。
(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 替;形成基础是水分。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环境随着高度发生变化。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 量。
10.(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哪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另三处不同(  )
A.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 B.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C.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D.非洲刚果盆地中部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考查典型的非地带性。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三处的热带雨林气候都是受地形、洋流、迎风坡等非地带因素影响形成。非洲刚果盆地中部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是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与另三处不同,D对。A、B、C错。
故答案为:D
【点评】赤道附近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在20°S的大陆东岸受受地形、洋流、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等非地带因素影响形成。
11.(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关于雪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B.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
C.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
D.雪线与坡度无关
【答案】D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A正确。
雪线的高度是海拔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B正确。
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与气温、坡向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对雪线相关知识的考查。雪线的概念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雪线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向等条件。要求学生牢记。
二、综合题
12.(2020高三上·普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索科特拉岛北岸平原狭窄,南岸平原较宽。内陆为海拔约200-600米的哈吉尔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横跨全岛。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枝叶上翘,密集地形成一个伞状树冠,形似漏斗(如图3所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叶片为蜡质。图1为索科特拉岛南坡某地气候统计图,图2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图3是龙血树照片。
(1)请分析岛屿南坡该地降水特征的成因。
(2)分析龙血树的形态特征如何适应索科特拉岛的水环境。
【答案】(1)该地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总体风向与山脉走向一致,且山脉较低;较难形成地形雨,全年降水少;由于夏季该地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略多
(2)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能为龙血树的生长储存大量的水分;龙血树向上生长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水分蒸发;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注意看图中的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值,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全年高温少雨可判断是热带沙漠气候;气温的年较差较小,结合材料可知当地山地的走向是东北-西南,当地位于北印度洋,与当地的盛行风向相同。但海拔在200-600米,海拔并不高,故难形成地形雨,由于夏季当地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北印度洋,南坡夏季降水略多。
(2)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结合图示可看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能遮挡阳光减少蒸发,适应当地阳光强烈、气候干旱的自然环境,这种巨伞一样的树阴,还能起到“漏斗”的作用,在天空偶然出现一点降雨时,将宝贵的雨水充分收集起来,并通过直溜溜的树干导入每棵树的根系附近,从而增加对降水的利用效率。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故答案为:(1)该地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总体风向与山脉走向一致,且山脉较低;较难形成地形雨,全年降水少;由于夏季该地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略多。
(2)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能为龙血树的生长储存大量的水分;龙血树向上生长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水分蒸发;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3.(2020高二下·南通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园内地貌复杂多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神农架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图甲、图乙为“研学小组拍摄的神农架两种地貌照片”。图丙为“神农架地形和交通线分布图”。
(1)分别指出甲、乙照片所示的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2)考察发现神农架流水侵蚀地貌广布而流水沉积地貌很少,推测其主要原因。
(3)简析神农架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
【答案】(1)甲:峰丛(峰林),奇峰林立;坡度陡峻。
乙:峡谷,山谷深;坡度大;呈V形
(2)地形崎岖.坡度大;径流流速快;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3)地处山区,交通线路少,密度小;类型单一;线状,多呈“之”字形;沿河谷分布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 照片所示的地貌可从图中直接读出,甲奇峰林立;坡度陡峻,为峰丛(峰林)。乙山谷深;坡度大;呈V形,为峡谷。(2)地形崎岖,坡度大,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小。(3) 神农架地处山区,地貌复杂多样,交通建设难度大,交通线路少,密度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公路,类型单一;数量少,线状,多呈“之”字形,沿河谷分布,降低坡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描述、成因及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地表形态的描述主要从类型、特征上面来作答。地势起伏大,降水多的地区,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少,易发育侵蚀地貌。地形往往对交通线的布局影响较大。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14.(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末)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某大学生实习队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材料二: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淡水湖,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1)比较R地与旧金山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比较ABC三处,分析年降水量最大的地点是   ,并说明理由。   
(3)结合图文信息并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大盐湖盐度不断增大的原因。
【答案】(1)R地气温年较差比旧金山大;海陆位置(或海陆分布)
(2)B;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多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旧金山位于沿海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较强,R地距海稍远,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较弱,所以R地气温年较差比旧金山大,导致该差异的主导因素就是距海远近的不同,即海陆位置。(2)。A位于山麓地带,B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C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由于迎风坡位置,来自海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地形雨,所以B处年降水量最大。(3)大盐湖盐度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水的变化造成的。湖水收入减少,支出增多会使盐度不断增加。从收入角度来说:“它曾经是一个……,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淡水湖,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可知冰川消退,导致湖水补给减少;从支出角度来说,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随着人口的增殖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多,导致湖水不断减少,所以盐度不断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及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决定因素)、地形(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洋流、天气状况(云量)、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绿地、裸地)、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地形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是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湖泊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蒸发、降水、河流、地下水补给、结冰、融冰等。该题中主要是人类用水增加、蒸发增加,补给减少所致。
15.(备考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4 坡向与植被(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移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1)描述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3)分析耕地和林地最大值差异的原因。
【答案】(1)特点: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4~5月份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达到生长期峰值(生长后期)
(3)耕地植被覆盖度大于林地。原因是耕地经过人工干预,较大的扩大了覆盖度,以便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曲线,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低。(2)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与作物生长、收获有关。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是小麦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达到生长期峰值,即生长后期,覆盖度再次出现锋值。(3)耕地植被覆盖度大于林地。原因是耕地经过人工干预,较大的扩大了覆盖度,以便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林地是自然生长,最大覆盖度较低。
【点评】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16.(备考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4 坡向与植被(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分析确定该苔原带在   (阳或北阴)坡遭受干扰显著,其海拔高度主要在   之间;归纳总结其干扰强度垂直分布的特征是:   。
(2)根据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
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是:阴坡   (大于或小于)阳坡,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较   (高或低),湿度较   (高或低);其主要原因是   。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1)阳坡;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高;低;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整体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和阴坡、阳坡植物的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自然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评】由于光照、温度、雨量、风速、土壤质地等因子的综合作用,坡向能够对植物发生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阴坡:太阳辐射较柔和,土壤较湿润,温度相对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少,土壤肥力较高,腐殖质含量较多,因此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品种较多,密度较大。冷杉、云杉等在阴坡生长得好。阳坡:日照总量大,加上反射率低,吸收率高,使其容易出现高温,造成水分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干旱。一般阳坡的土壤状况,可以概括为“硬、薄、干”。土壤肥力较低,腐殖质含量极少。马尾松、华山松、桦树、杨树等多生长在阳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