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一期中检测
历 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吃熟食,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这一时期最早出现于
A.旧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大汶口文化 D.龙山文化
2.《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3.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内外服制、井田制
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原始经济
4.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A.体现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 B.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6.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已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7.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政策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严刑峻法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8《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北退匈奴
9.《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0.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三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D.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11.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医学专著是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唐本草》
12.下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的部分截图,这一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其中③代表的政权是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13.北齐编修的《魏书》中,宣称北魏的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同时《魏书〉称东晋为“僭晋”,又称南朝政权为“岛夷”。北齐这一做法旨在
A.增强自身政权合法性 B.推动民族问的交融
C.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 D.维护传统华夷观念
14.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
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
15.《哥舒歌》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的西北边境地区十分流行,其歌词为“北斗七星高,哥舒(即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歌》可以印证军镇的设置
A.引发安史之乱 B.造成内重外轻的局面
C.导致藩镇割据 D.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务
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这反映出唐朝
A.皇权走向衰落 B.决策程序较为严谨
C.行政效率极低 D.宰相权力得到提升
17.下图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银饼,刻有錾文“游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
A.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B.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交子成为主要货币
18.汉朝以来,中国的佛教寺院多为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布局,其中佛殿的结构、屋顶等皆仿宫殿的建造形式而建,与孔庙的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反映出传入中国后的佛教
A.冲击了儒学和道教 B.具有本土化色彩
C.被普通民众所接纳 D.耗费了大量钱财
19.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公元7世纪起,开始持续且大规模地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并有计划地引进隋唐文化,从而推动了大化改新的发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化
A.使东亚经济快速发展 B.被日本政府全盘照搬
C.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 D.影响力辐射整个世界
20.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 D.体现崇文抑武方针
21.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丙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决定历史不具有客观性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C《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晶,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22.916年,耶律阿保机“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耶律阿保机的做法
A.实现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有利于契丹社会秩序的稳定
C.确立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D.旨在维持辽与宋的和平局面
23.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A.削弱地方割据的地理影响 B.阻断了民族交融之路
C.开创了全新地方区划模式 D.不利商业的长途贩运
2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A.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 B.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25.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的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 D.科举制快速发展
26.《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善恶兼收,不专崇节操”对于男女的德行操守是平等看待的。宋代以后,贞节烈女数量成倍出现,“贞(未婚夫亡不嫁他人)节(夫亡后从一而终)烈(夫亡殉节)”成为烈女行为的分类标准。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商业发展推动民众婚姻观念的变化 D.理学思想影响了社会伦理价值取向
27.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唐诗、宋词、元曲 B.元曲唐诗、汉赋
C.宋词唐诗、元曲 D.宋词汉赋唐诗
28.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29.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30.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明仁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传达和平对外交往理念 B.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
C.减少开支缓解财政压力 D.实施海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31.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据此,不能得出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日为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 B.办事程序较为严密
C.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 D.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
32.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康熙帝南巡期间曾到南京的明孝陵祭祀明太祖,这些做法
A.旨在笼络江南汉族士人的民心 B.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宣扬皇权至上的思想
3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规定
A.使中外交往完全断绝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直接造成经济的衰落 D.旨在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4.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程朱学说对抗,他认为“心明便是天理”,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而致良知就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据此可知
A.王阳明与朱熹的思想完全对抗 B.心学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心学已经摆脱儒学思想的束缚 D.心学强调个人修养在发现内心
35.下表为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的一些重要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类型 重要成就
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
戏曲 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等,京剧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
C.文化知识的普及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36题14分,37题16分,共30分。
3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巫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铣治权。这种纯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交上,普天乏下锥都捍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固眦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铣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尖上有一郜分被分割了,由夭予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叉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6分)
3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二
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趋势,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6分)
2022=2023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一期中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C B D B A B A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D B A B C B D B A B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B D C A C B D D
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学会用火和制做复合工具的人类,生活在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并非人类用火和复合工具的开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与用火、复合工具最早出现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非最早用火的人类,并且已经定居,排除D项。故选:A.
2.A【解析】依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知,反映的是益让位于禹的儿子启;依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的是启通过武力夺取王位,这体现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禹执政时期还没有出现宗法制度,排除B项;C项只符合《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排除;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历史记载存在差异,但不能就此得出历史无结论,排除D项。故选:A。
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核心,分封制是具体的权力分配,故①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故②是井田制,故C项正确;内外服制是商朝政治制度,原始经济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BD。故选:C。
4.B【解析】依据材料“‘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可知,商鞅主张富国贫民和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形势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与增强军队战斗力、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关系不大,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5.D【解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意思是: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这是荀子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及所学皇帝制度的内涵可知,秦始皇自身和亲属的名号都是独特专享的,这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和独尊地位,B项正确;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关,排除D项。故选:B.
7.A【解析】根据“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刑峻法等”“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信息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实行残暴统治,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的残暴,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
8.B【解析】“楚人一炬”指陈胜吴广起义,“可怜焦土”指秦朝灭亡,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排除。故选:B。
9.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独尊地位确立,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时间上不相符,故排除BCD项。故选:A。
10.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排除B项;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故选:D。
11.C【解析】根据材料“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概括出是《黄帝内经》,C项正确;A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2.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三国两晋时期,结合所学可知,③应是西晋实现短暂统一,B项正确;①应该是东汉,排除A项;此时北魏还未建立,排除C项;④应该是东晋,排除D项。故选:B.
13.A【解析】材料反映北齐以自己为正统自居,攻击其他政权为非法的、不开化的落后政权,这一做法旨在增强自身政权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动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与“称南朝政权为‘岛夷’”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护传统华夷观念,排除D项。故选:A.
14.B【解析】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实行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武力征服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A项;册封吐蕃首领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C项;设机构直接管理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B。
15.D【解析】根据“西北边境地区、临洮”等,可知该诗歌流传于长城一线,唐玄宗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属于军镇长官,从诗歌可见,由于哥舒瀚的存在,保卫了此地的安定,这可以说明边疆军镇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安史之乱,而且安史之乱是在东北发起的,不涉及西北,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藩镇割据是典型的外重内轻,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
16.B【解析】题干“(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体现唐朝决策的形成程序较为严谨,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故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的权力,故排除D项。故选:B。
1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西安”即唐朝都城长安,“开元十九年(731年)”正是唐朝中期,“庸调银”表明当时实行租庸调制,故A项正确;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交子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也没有成为主要货币,故排除D项。故选:A。
18.B【解析】材料未涉及到佛教对儒学和道教的冲击,排除A项;B项佛教是外来宗教,但是佛教寺院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与孔庙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体现了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色彩,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众对于佛教的接纳程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9.C【解析】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深刻,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排除A项;B项错在“全盘”,排除;材料仅仅涉及东亚,排除D项。故选:C。
20.B【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为宋代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判职能的变化,不属于行政管理的健全,故排除A项;通判属于监察地方的官员,不在中央,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崇文抑武方针,故排除D项。故选:B。
21.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反对变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从他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的;根据表格中南宋时期的评价可知,认为王安石变法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南宋偏安有关;依据表格中梁启超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评价是为其维新变法而服务的。因此三人的评价都与当时的时代有关,故D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历史解释的主观性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排除A项;一手史料并不一定最权威,故B项错误;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价值,故C项错误。故选:D。
22.B【解析】根据材料“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可以看出,辽国统治者注重减少战争、降低赋税、发展农业,这样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发展农业,不能说已实现封建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发展农业,不能说农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此时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B。
2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地理界线,呈现“犬牙相错”的特点,其意在打破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此举有利于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地方行政区划“犬牙相错”模式,元代之前就有,排除C项;此举有利于商路的畅通,排除D项。故选:A。
24.B【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等相关信息可得出,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增多等现象表明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之间的比较,没有凸显哪一方的经济优势,排除D项。故选:B.
25.C【解析】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
26.D【解析】根据材料“《后汉书·列女传》中‘善恶兼收,不专崇节操’,对于男女的德行操守是平等看待的”“宋代以后,贞节烈女数量成倍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进而影响了社会伦理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发展推动民众婚姻观念的变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
27.A【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诗,“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宋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故选:A。
28.B【解析】依据材料“元朝”“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王桢的《农书》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故B项正确;A项是北朝贾思勰的农业著作,排除;C项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D项是元朝郭守敬的历法著作,排除。故选:B。
2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项正确;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项;明代设立内阁的背景是相权的废除,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
3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较经济利益,极大地消耗了明帝国的国力,因此在明仁宗统治时期终止了,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31.A【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机大臣完全成为皇帝的“办事员”,皇帝完成单独决策,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对于军国大事,军机大臣只是协助皇帝处理,而不是负责处理。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BCD说法正确。故选:A。
32.C【解析】根据材料“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康熙帝南巡期间曾到南京的明孝陵祭祀明太祖”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康熙帝祭祀明太祖,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宣扬皇权至上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
33.B【解析】根据材料“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限制百姓出海,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只是限制民间交往,并非所有交往都断绝,排除A项;是间接造成经济衰落,排除C项;统治者的目的是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
34.D【解析】依据材料“致良知就需要静思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强调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故D正确;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均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完全对抗,故排除A项;B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心学是儒学的新发展,故排除C项。故选:D。
35.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为了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小说和戏曲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D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B项、C项都是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36题14分,37题16分,共30分。
36.(1)特点: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周王间接统治地方;逐级管理地方。(答出两点即可,2分)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华夏认同局面的形成;但地方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6分)
(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任答三点即可,6分)
37.(1)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标准:门第。(1分)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任人唯亲,扼杀人才。(意思相近即可,2分)
(2)区别:察举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荐官员,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的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察举制不仅是入仕途径,也具有考核、升迁等职能,科举制只是入仕制度,职能单一;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察举制为乡举里选,而科举制下选官权利收归中央。(答出三点即可,6分)
(3)演变趋势:选拔范围由贵族扩大到平民;选拔标准(依据)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演变为以才能、学识为选拔标准;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演变为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答出两点即可,4分)认识: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答出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