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的练习七第3~8题。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维和交流,体会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能。
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谈话回顾,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谁来介绍一下?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流程二:基本练习
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8和20 9和21
谈话:想一想,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指名介绍。
追问: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第一题的做法。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8和20的公因数的?
交流后小结:先找出8的因数,再找出20的因数,再找出8和20的公因数,最后找出8和20的最大公因数。
追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交流后小结: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20的因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提问: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一些?
交流后指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所以可以先找出每个数的因数,就能找出其中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先找两个数中较小数的因数,然后在较小数的因数中找较大数的最大因数的方法则更加简便些。
2.完成练习七第4题。
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适当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确定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6和9,可以从大到小观察6的因数,从而发现3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0和30,它们都是整十数,10一定是它们的公因数,而且也不存在比10更大的公因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0;13和5这两个数都是质数,每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因此公因数只有1,最大公因数只能是1。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提问:下面哪几组数有公因数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指出:24和42、30和40这两组数都是偶数,就有公因数2;其他两组含有奇数,不可能有公因数2。这样运用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快地发现一些公因数,只是不能找出所有的公因数。
(3)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流程三:提升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5题。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学生独立完成,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指导汇报结果,集体评价。
(3)指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
引导:看一看第一组中每题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交流后指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
提问: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征?
明确:是它们中较小的那个数。
追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中较小的那个数。
引导: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后板书:8和16,9和81……有倍数关系,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观察一下第二组中的每题,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汇报。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后板书:23和30,14和19……有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2.完成练习七第6题。
出示题目: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7和10 12和24 4和9 27和3
引导指出:可以用已经掌握的规律,直接写出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集体讲评。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3.补充。
追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还发现哪些存在特殊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有规律的?
(1)1和其他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举例,教师板书。
交流后指出:1和任何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2)大于0的两个相邻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举例,板书:2和3。
交流:说一说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试试。
引导:你发现例子中的每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其实也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
交流后指出:大于0的两个相邻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引导:你打算怎样找出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写一写后,全班交流核对。
5.做练习七第8题。
(1)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裁成同样大,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
指出:就是要把长方形正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15的因数,也要是9的因数,因此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15和9的最大公因数。
(2)引导:猜一猜,符合要求的正方形边长可能是几厘米?最大是几厘米?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算一算。组织汇报。
引导: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沿着长的方向可以画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
板书:15÷3=5(个)
提问:沿着宽的方向可以画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
板书:9÷3=3(个)
追问:一共可以裁多少个?
板书:3×5=15(个)
回顾小结:这个问题就是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把长方形正好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和宽都要能正好平均分,说明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长和宽的公因数;要裁成边长最大的同样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就应该是长、宽的最大公因数。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这样沿长就可以裁成5个正方形,沿宽可以裁成3行,一共就可以裁出3×5=15(个)这样的正方形。
6.补充:“?”处应该填什么数?
(14,?)=14
(14,?)=7
提问:第一个?处可以填哪些数?为什么?
交流后指出:可以填28、42、56、70、84等14的倍数,因为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两数中较小的数。
提问:第二个?处可以填哪些数?
交流后指出:只能填7。
▍流程三:全课小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又有了哪些认识?又有哪些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