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9:35: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2课《文言文二则》
难点名称 了解《伯牙古琴》一文中“知音”的内涵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知音”二字表达的内涵,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自我情感中感受知音的涵义,所以有一定的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故事情节中包含这抽象的艺术魅力,理解起来要从书本联系到生活实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引用记叙文的学习方法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大意。 通过设计情景和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遇到知音时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同时也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感知“知音难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黑板上四句古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人生乐在相之心。 --(宋)王安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预设感受(我发现他们说知心的朋友很少很少) (我还发现从古到今的诗人都说知心的朋友很难找寻)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划分层次,理解大意,感悟知音。 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找出那部分是详写? 预设:课文可以划分为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详写的是经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强调朗读节奏。 (2)深入课文,借助注释明大意,借助音频悟“知音“。 ①锺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伯牙远大的志向如泰山一般巍峨(延伸出泰山)。体会初次遇见“知音”的喜悦。 ②锺子期又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伯牙的胸怀像流水一样宽广(延伸出黄河),抓住“又”字的特点,初步感受锺子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能够理解伯牙心意的感受。感受遇到真正理解自己音乐“知己”的喜悦。 ③感受伯牙遇到知音时的“喜”。 分析:锺子期虽然是樵夫,但是却能够理解伯牙琴声中的深意,从而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和好朋友之间心有灵犀的感觉,如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令人非常愉悦,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在这里伯牙作为一名音乐家,遇到了能够听懂自己音乐,并且明白自己志向和胸怀的人,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真是相见恨晚啊,于是他们相约来年再聚。 (3)明知音,惜友情 ①前后对比,说说最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悲”。 因为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再也没有人这么懂他琴意的人了,也在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所以他摔破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在弹琴了。 ②悟得知音,珍惜友情 通过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我们把通晓音律的人称之为“知音”。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同样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一,想一想,练一练。 1、伯牙“终身不复鼓”的原因是(B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2、下面 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C)。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 3、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D)。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小结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友谊令人感动,在人生当中能够偶遇到一个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的情感,告诉我应珍惜自己身边的那个了解自己的人。 (播放背景音乐,全班有节奏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