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1917年11月6日,十月革命胜利。
1921——1925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
1924——1953年,“苏联模式”。
1941——1945年,苏联加入反法西斯战争。
1947——1991年,美苏冷战。
列宁与十月革命
苏联模式
攻克柏林
美苏冷战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
1922
1991
苏俄
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苏联如何应对?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徽标
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东欧七国建
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古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二战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目的: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②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①1949年,建立“经互会”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前往苏联,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风雨“磨合”四十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
(2)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3) 作用:
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2、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苏关系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斯大林
(1878-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对过去某些案
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3
1964“被退休”
赫鲁晓夫执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改革的背景: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改革
时间
内容
评价
1953年开始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
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
玉米运动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改革结果:失败
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时间
内容
表现
评价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5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跛脚的巨人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戈尔巴乔夫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但没有取得成果。
b、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请记录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①时间:
1989年下半年开始
政治上:
经济上:
②表现: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内因)
客观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外因)
东欧剧变表现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政治:
经济:
东欧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波兰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权力移交叶利钦
(二)、苏联解体
(1) 导火线:
(2)时间:
八一九事件
1991年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含义:
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
(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立陶宛
叶利钦
俄罗斯
叶利钦应对八月政变
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91.12
立陶宛独立
91.8
91.12
90.3
91.3
91.6
全民公投是否
需要保留联盟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首位民选总统
八月政变(失败)
乌克兰独立
独联体成立
12.25
苏联正式解体
91.8
辞苏共中央总书记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1: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斯大林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
日涅夫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2: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
线,其实质是背离了改革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3:从外部条件看,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苏联模式的弊端)
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红旗落下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对世界: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对美国: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实质: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思考·探究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有何认识?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
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
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布拉格之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知识延伸
1992年南方谈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西亚
欧洲
非洲
亚 洲
南美洲
北美洲
大洋州
南 极 洲
世界格局的演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小结
1、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3.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B
A
B
A
5.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利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希望改善中苏关系,当时有人画了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漫画,其“共同之处”主要是
D
A.都是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B.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D.都力图称霸世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