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精练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郎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zhē 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 ,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xiāo 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坍塌 呼啸
毫无zhē 拦 缝xì 打xiāo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 加点词语“生气”在文中的意思是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勇做绿色卫士,敢于制止破坏绿化。(在句末加上“的行为”)
B.政府扩大了对网吧的管理力度。(把“扩大”改为“增加”)
C.关于事故的详细情况,以后再作汇报。(删掉“关于”)
D.想到灾区人们正在受饥挨饿,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删掉“长时间”或“久久”)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②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③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④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⑤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A.④③①②⑤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②③⑤ D.③①②④⑤
下列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 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综合运用。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主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 【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2) 【活动二: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献计献策。(不少于两条)
(3) 【活动三:环保行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阅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好书记杨善洲的故事,请仿照他的颁奖词为植树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杨善洲,1951 年 5 月参加工作,1952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 年 6 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 5.6 万亩、价值 3 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杨善洲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 1920 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 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编者删去,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作答。
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菲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菲,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菲正在距离官员所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的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 1913 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千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菲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天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菲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
(1) 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在原文中处于哪两个段落之间?
(2) 如果你是教材编者,是否会删去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一个牧羊人的奇迹》,回答下列小题。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以牧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
②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③每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天冷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像看宝贝一样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这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护“亚心”。
④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块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再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很火。
⑤四年过去了,吴庭德老人靠卖“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建起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⑥然而,老人不但没有把钱交给家里,反而将家里的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石料。此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刻出了一雄一雌两个栩栩如生的石狮。他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雕刻了这两个石狮子陪伴它……”
⑦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
⑧有一个远方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铸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⑨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亚心”塔,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狮所吸引。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有删改)
【微词典】戈(gē)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骤(zhòu)然:突然;忽然。栩(xǔ)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
(1) 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一说世界各地的游客来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参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几个“砸”字来写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4) 第⑨段运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
(5) 第⑨段中加点的“这两样东西”具体指什么?
课后小练笔
课文开篇,作者写道:“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同学们,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好人”吗?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请用一小段文字把他的事迹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200 字左右)
1.
(1) tān tā;xiào;遮;隙;消
(2) 晴郎;晴朗
(3) 活力;生命力。
2. B
3. C
4. B
5. B
6. C
7.
(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 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8.
(1) 镜头一:学校旁边的池塘里满是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水变得污浊不堪。
镜头二:学校旁边的菜市场,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与烂菜叶,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
(2) 计策一:多植树造林,还大地一片绿色生机。
计策二: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
计策三: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公共环境。
(3) 节约用纸,使用再生纸,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9. 略
10.
(1) 在牧羊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家园。
(2) 原来这个村子干旱无比,现在却看到了溪水。
(3) 渲染了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艾力泽 布菲老人的赞美之情。
11.
(1) 它们应该在“从 1920 年开始”和“1945 年 6 月”两个段落之间。
(2) [示例一]会删。因为原文这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写林务官对森林的保护,对塑造牧羊人的形象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与文章主题联系不是很密切。
[示例二]不会删。因为原文这部分内容交代了植树是有官方支持才能顺利进行的,与前文提到的“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衔接自然,并且从 1920 年到 1945 年有 20 多年的时间,时间跨度大,其间如果没有内容安排,全文的结构就会显得不协调。
12.
(1) 吴庭德发现“亚心”并执着地守护它,后来又雕刻石狮子来陪伴“亚心”塔。
(2) 体验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零距离接触。
(3) ①表明吴庭德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②表现了他制作“亚心”石的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
(4)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面对面地和读者交流增强了情感交流的真实性,显得亲切自然。
(5) “这两样东西”指执着、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