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7: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架连接彼此的桥梁。
然而,搭建这样一架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想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由于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太久,有的传统文化已变成了坚硬的化石,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有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裸眼3D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节目中,经由动画片《九色鹿》的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让观众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带给人震撼,使人产生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以自信、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编自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材料二:
《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精彩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在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鹗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壁画《备骑出行图》。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在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节目借助5C+AR的技术,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结合,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共赴宫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其创意来源“乐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基于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王慧《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C位出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宝藏》第三季能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因为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敦煌的虚拟守护者“九色鹿”“活”了起来。
B.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摆脱原有的“小天地”,使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距今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的宝藏,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就能彰显其价值和美。
D.《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都是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借助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而成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众传媒要发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增强文化自信。
B.《唐宫夜宴》走红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网红话题,更多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C.《唐宫夜宴》借助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创造了“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使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从而实现了内容上的升华。
D.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借助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C.bilibili跨年晚会中,演员裘继戎表演的舞蹈《惊·鸿》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进行混搭和融合。
D.“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的重要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 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启动前进。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但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便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还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在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他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个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己经找对了。他看到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层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玻;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远不再来了。
(选自《外国散文三百篇》,林非主编,万紫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希望与失望、真实与虚幻等心理在巧妙的情境设计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B. 纵观全篇小说,主人公火车司机的衰老:一是年龄增长的衰老,二是幻想、希望破灭之后心的衰老。
C. 作者通过远与近矛盾的情境设计,使小说情节平实顺畅,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落差的人生世界。
D. 小说清新隽永,浪漫忧伤,不仅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而且体现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多方面的思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灵活自由地全面展现20多年来司机的生活见闻。
B. 小说开头较详细地描写小屋周围的景色,既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要烘托出小屋主人勤劳、质朴的性格特征。
C.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司机幻想中的母女与现实中的母女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了小说主旨,发人深省。
D. 小说结尾处,通过司机“结结巴巴地说着”“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这些细节,形象地表现出司机的复杂心理。
8.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9. 美学中有一个著名观点:“距离产生美。”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4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 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到。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 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 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B.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C.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D.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秩满:秩,指官吏的俸禄;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古代官吏的任期按规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满要离开。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
B.制阃:阃,指城郭门槛;制阃,代指统兵在外的将军。文中指当时的桐城城防官员。
C.望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可借指朝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D.桐城:代指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职而称,类似的用法如,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就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金人入侵时,桐城危急,叶秀发不顾家人哭求,每日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这使金人非常沮丧,最终桐城得以保全。
C.桐城之战后,叶秀发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褒扬,反而因遭人嫉恨而蒙冤削官。但他却能做到十多年里都安然处之,没有丝毫的怨恨。
D.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经历或了解桐城之战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秀发,并重用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4分)
(2)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 宋自是而微矣。(4分)
14.文中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醑,美酒。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斗酒渭城边”一句,“渭城边”点明地点,“斗酒”形容饮酒之多,表明送别时借酒浇愁的失落心情。
B.“垆头”是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醉不眠”写送别者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不愿睡去,表现了其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
C.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颔联对仗工整,其中“梨”谐音“离”,“杨”即柳,谐音“留”,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于表达不舍之情。
16.本诗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策略。
(2)《<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赡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难忘20世纪70年代秋天的傍晚,在橘色的夕阳下,人们吆喝着将一车车的红薯推上沙土岭,萧条寂寞的山岭一下子热闹起来。男人左手扶着装有锋利切刀的擦薯板,躬身用腹部顶住使其稳固,右手握着红薯飞快地上下移动。随着“呱嗒呱嗒”富有韵律的节奏,红薯片顺着锃亮的刀刃一片一片地落下来,一会儿便是一座白花花的小山。这时,女人和孩子便双手麻利地将一堆堆红薯片摊开。很快,漫山遍岭便呈现出一片灰蒙蒙的银白,与渐渐来临的夜幕融在一起。夜幕里,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继续紧张地忙碌着。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星斗。灯影里的沙土岭在飒飒的秋风里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管多么累, ①,努力地支撑着双眼,跟在大人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不住地在心中祈祷,手千万不要碰到刀子啊。 ②,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提灯实在提烦了,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宇。(4分)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2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对象,写一个句子。(4分)
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
22.学校开展了“短视频之利与弊”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班级同学的发言,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没事刷一刷,随手发一发,近年来,短视频快速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②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让我们仰望浩瀚星空,俯瞰市井烟火;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时代问题。③点开视频,我们可以领略城乡风貌、浏览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④同学们,短视频正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⑤截止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金额高达140亿元之巨。⑥那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和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正彰显了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风一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精神灵魂,下面是某高中“三风一训”的内容。
校风: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教风:有梦想、有激情、有品位
学风:好习惯、好思维、好品质
校训:心止于善、行止于美
在高考前夕,这所高中的高三学生举行最后一次升旗仪式。假如你是本次国旗下讲话的代表,“三风一训”让你有怎样思考,请你结合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D
2.C
3.D
4.首先由《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引出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1分)接着从认知误区的角度说明在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搭建桥梁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应如何搭建桥梁;(1分)然后提出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要寓教于乐,还要将文化基因植入国人内心,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1分)最后指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要做到知行合一。(1分)
5. ①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②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提振了文艺工作者的信心;④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工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6. C
7. B
8. ①内容上:通过疑问的语气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波动,展现了希望破灭前人物纠结、复杂的内心世界。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相关的环境、场景描写,又为下文转入寻找到房子,看到妇女后“失望与懊丧”等情节做了心理预设。
9. 司机与小屋中的妇女见面之前,一个在火车上,一个在小屋旁,存在一定距离。在司机眼里、心里,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妇人都是美的;而当司机走进村子,见到所有的东西都感到陌生,感到迷惑与慌乱,而妇女则是严峻、枯萎、消瘦,皮肤憔悴、灰黄,便无美可言。作者以此来告诉读者,生活中许多人和事,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上看,是美的,因为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跨过这种距离,美也许就不存在了。
10.D
11.D
12.B
13.(1)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得分点:“会”恰逢、恰好、正赶上;“谍者”间谍;“亟”立刻、马上;“徇”斩首示众。各1分。)
(2)国家的政治像这样,将凭什么达到天下太平呢?宋朝从此衰弱了。(得分点:“何以”宾语前置,凭什么;“致”达到;“治”天下太平;“微”衰弱。各1分。)
14.①力保桐城;②为李诚之鸣冤;③致仕后力劾贪官;④同列问疾却心系边防事务。(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参考译文: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性理之学,用余力写作文章,庆元丙辰年(1196年)考中进士。最初任福州长溪簿,遭遇父亲的丧事回家。服丧完了,转任庆元府学教授。任职期满后经核准升为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结束,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秀发训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载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上书朝廷)为之争辩。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呀!”任命他掌管高邮军。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疾病发作,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人们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可以。(否则)我死了后,他们一定会残害我的百姓而逞能。”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就像这样。绍定庚寅年(1231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赞曰:我曾经阅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载秀发在桐城处斩间谍的事,没有不流泪感叹的。当金人攻陷蕲州的时候,任官授爵的士大夫有的忙着叛卖降敌,像秀发这样的人,官阶不过一个县丞而已,却不顾惜妻子儿女,据守城池牢固设防,法理上应当有所褒奖,只是因为擅自处斩间谍就给他定罪,究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国家的政治像这样,将凭什么达到天下太平呢?宋朝从此衰弱了。唉!自古以来在变白为黑、上下颠倒的末朝,像这类情况很多,人们不能忍受,秀发却能安然处之,也是足够贤能的啊!
15.A
16.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者友人的路途,等友人到达目的地时应该是月圆之时,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的寄托。
17.(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8 B
19①我都会千方百计驱除睡意 ②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
20.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若明若暗的风灯比作闪烁的星斗,生动形象。
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土岭人格化,展现了夜幕下秋风中的沙土岭给人的感觉
③使用叠词“闪闪烁烁”“飒飒”,突出了描写意象的特征。
④使用四字句,使文章典雅有文采
21. 例:软弱可欺、无谓付出并不是真正的良善;真正的良善是指在别人肆意索取时能坚守底线、恪守原则地伸出援手。
22.(1)语句②修改为:“几十秒的镜头”。
(2)语句③修改为:“了解风土人情”。
(3)语句④修改为:“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4)语句⑤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修改为“截至去年底”或“截止到去年底”,第二处修改为“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高达140亿元”。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