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8:49:53

文档简介

浙北G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第一回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实际上是因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回思自己的百年世家,特别是它的败落,确有许多怨情、苦情和悲情,甚而至于有满腔愤世之情,所以它的叙事波澜起伏,有如一首长歌。
《红楼梦》的作者,不但是叙事的能手,也是写景的能手。《红楼梦》里的写景文字,通常是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如写潇湘馆,便是“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第四十回)。“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第二十六回)以上文字,真是叙事与写景的天然结合,是情在景中,景与情合。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有删节)
材料二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红楼梦》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 “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触景生情,这里的景不过是桃柳杏雀而已,却挑起了宝玉多少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也给唤醒,从而使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诗意的描绘。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整体象征如石头,一个是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一个是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两者的复合和交织,便使作品所提供的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出多义性。情绪象征如第三十六回,宝钗替袭人绣肚兜,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里预示着宝玉和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婚姻悲剧。这样的情绪象征,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 在此基础上,穿插了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把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摘编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大师,他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B.《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书中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C.《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
D.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景挑起了宝玉的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给唤醒了,致使宝玉对黛玉越发痴情。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红楼梦》里的象征包括观念象征、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其中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是《红楼梦》中创造性的运用,品读时更要重视。
D.第三十六回中,宝玉梦中的喊骂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只有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才能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
B.焦大醉骂时“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
C.湘云醉卧石凳的红香散乱,衬着蜂蝶飞舞。
D.宝黛在沁芳闸同读《西厢》时的落红阵阵,衬着白瀑银练。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哦,香雪(有删改)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直到有一天,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胡乱吃几口晚饭,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和鞋子,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头上别着一排金圈圈。
“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姑娘们也都围了上来。
“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搭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说道:“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姑娘们一阵大笑,把“北京话”陷在包围圈里。快开车了,“北京话”才一脚跨上车,接着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门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姑娘们走回家去,路上还要为一点儿小事争论不休:
“谁知道别在头上的金圈圈是几个?”
“凤娇你说呢?”
“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有人开起了凤娇的玩笑。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也不甘示弱。
“他的脸多白呀!”那个姑娘还在逗凤娇。
“白?叫他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啧啧!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凤娇不接茬儿。
“凤娇,你哑巴啦?”还是那个姑娘。
“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凤娇的嘴很硬。
不管在路上吵得怎么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十分友好,因为明天,火车还要经过,她们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和它相比,闹点儿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跟旅客做买卖。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她总是在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如果他给她捎回一捆挂面,凤娇就一定抽出一斤挂面还给他。她愿意实心实意对他好。
香雪平时话不多,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用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和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看着你,让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学校的事。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女学生一边问,一边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又是七点,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车厢里那个女学生面前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香雪朝车门跑去,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用鸡蛋换回铅笔盒。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颤动了一下,车门关上了。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来到离台儿沟三十里的西山口。香雪下车了。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装满40个鸡蛋的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收下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这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的胸脯;秋风吹干一树树核桃叶,像一树树金铃铛。她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忽然望见凤娇带着一群台儿沟的姐妹们迎着她走过来。香雪心头一紧,她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也从侧面表现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衬托出姑娘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B.小说中刻画了两群女孩子形象,一类是台儿沟村中的女孩子,一类是公社中学里故意追问香雪的初中女生,在鉴赏中不难发现那些公社女学生是看不起香雪的。
C.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交换铅笔盒的情节采用插叙手法,女学生想要赠送铅笔盒与香雪执意拒绝的情节相冲突,表明香雪自尊心极强,不愿接受他人施舍。
D.小说借台儿沟的一方天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带有鲜明的时代标识。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写每天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人物形象丰富,情节曲折多变,但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B.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C.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既有形象生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还有精准的心理描写,手法灵活,人物鲜活,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手法,照应标题,写出作者为香雪得到了想要的铅笔盒而惊喜,也为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独行夜路三十里的举动而惊讶,表达了对香雪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7.在姑娘们看火车这一情节中,作者描写人物语言时运用了很多叹词、语气词,这些词语看似十分平常,实则韵味无穷。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一下叹词、语气词的精妙之处。(5分)
8.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语言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①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蹞,同跬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韩愈《读荀》)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色、五声、五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B.王易王,霸易霸:王,指行王道,就是仁义礼乐之道;霸,指行霸道,以势力威服诸侯。
C.六经、百家:六经指《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和《左传》六部儒家经典。百家:指战国诸子百家。
D.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之事,儒家文献随其他古代文献一起被焚烧。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学一之也 固:原本、本来
B.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然后:这样以后
C.然老师大儒犹在 老师:教书先生
D.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要:概括、总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出焉,一入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故诵数以贯之 作《师说》以贻之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其皆出于此乎
D.周之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提出“性恶说”,主张通过教化使人为善。甲文第二段“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体现了荀子对“性恶”的警觉。
B.甲文第一段善用类比、对比的手法,阐明君子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仁义的主张。
C.韩愈认为孔子之后,称得上圣人的只有孟子一人而已,荀子、扬雄都谈不上是圣人,因为他们思想不纯粹,修养上还都有瑕疵。
D.乙文在写荀子之前,先写孟子,继写扬雄,层层铺垫,笔法摇荡,既体现出韩愈为文善于平中造奇的高超技艺,又隐含着韩愈自居于孔孟荀扬之后,是儒家的正统继承者。
13.根据语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B.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C.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D.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4分)
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①,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墟曲,乡村偏僻。
1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述写归居田园的生活场景,罕、寡、掩、绝四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远离官场世俗烦扰后,内心宁静而又超然的感受。
B.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乡人过往交接,富有生活气息;“墟曲”“披草”,与前面“野外”“穷巷”照应得浑然天成,不落痕迹。
C.“我土日已广”句,同教材课文《归园田居 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遥相呼应,体现了组诗之间的紧密关联性。
D.本诗选材的内容都是农家田园的生活,平淡舒缓,诗人常常担心严寒霜霰会伤害到自己的桑麻,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
16.金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诗歌时说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 ▲ ”两句突出了乐曲在高潮戛然而止时的景象,该句更衬托了音乐效果,扩展了诗歌的意境。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纵观元散曲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关汉卿确实是一个________的人物。他在元初顺应了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需求,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宕到了清初。由于关汉卿是元散曲作家中一位集大成者,其文化成就带有________的性质。当诗歌在唐诗、宋词________时,他在曲家中发扬蹈厉,使元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成熟起来,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发展。至明清交替之时,散曲虽成为强弩之末,但其形成的艺术光斑________,关曲中适时而动的哲学观念符合历史的潮流,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我们拿许多元代、明代作家的散曲作品与现存的关汉卿作品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足轻重 兼容并包 盛极而衰 若隐若现
B.一言九鼎 兼容并包 否终而泰 若即若离
C.一言九鼎 兼收并录 否终而泰 若隐若现
D.举足轻重 兼收并录 盛极而衰 若即若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使之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并延宕到了清初。
B.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使之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并延伸到了清初。
C.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得以形成,使之延宕到了清初。
D.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力量,使之延伸到了清初。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一句进行简要赏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5小题,10分)
2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短歌行》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巧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大大加强了抒情效果。
B.《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诗人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C.《登高》一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颈联中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归园田居》中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2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A.故木受绳则直 B.非能水也
C.群聚而笑之 D.小学而大遗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之学者必有师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闻道有先后
2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登高而招,非臂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是能看得很远。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学识广博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大多数人,他们不及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3分)
26.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其中一个徽标。要求:字数不超过90字。(3分)
选择图( ),解说: 。(3分)
四、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幸福的密码很简单,它就藏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日子里。有人说,幸福的密码是两颗心的互相温暖。也有人说,幸福的密码是健康、付出、舍弃、简单、知足、爱和沟通。还有人认为,幸福的密码是包容的心态、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青春年少的你对幸福有过怎样的体验?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叙述或说理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或表达个人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浙北G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D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2.B。 A项错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不是“因景”。
C项错在“品读时更要重视”,于文中无据。D项错在“只有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才能破译这种象征含义。”原文“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3.B。 B项只有人物的精神面貌,没有与山水景物的相互融合。
4.①写景与叙事的天然结合。情在景中,景与情合,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②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抒情性的特点。③叙事视角的变换。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或叙述人叙述观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把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起来)(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C。“插叙”有误,应为“补叙”,“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表述有误,女学生是善意的赠与,不是施舍。
6.A。“情节曲折多变”有误,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并不多变。
7.①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凤娇的语言“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脚啦”一句中“哟”这个叹词和“呀”“啦”两个语气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凤娇张扬热烈、大胆泼辣的性格特点。又如“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一句中的“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凤娇俏皮可爱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赏析写出一处即可)②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与情感。叹词语气词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香雪,过来呀,看!”一句中的语气词“呀”,表现了凤娇第一个发现金圈圈的激动,也表现了她要与香雪分享的急切心情。又如“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一句中的“哪”“哩”,表现了凤娇对新发现的惊奇、对手表那么小巧的惊叹、对妇女拥有手表的羡慕等感情。(结合文本赏析写出一处即可)③展现了少女之间的生活情趣和亲密感情。如少女们调侃凤娇与“北京话”时的“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表现了青春少女的特别情趣,也体现了少女们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写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①人物心灵的清纯美。小说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那洁如水晶的眼睛”,“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香雪用一篮鸡蛋换回一只铅笔盒,凤娇对“北京话”纯洁真诚的情感,少女们天真烂漫的笑声和欢呼声,少女们为迎接火车精心地梳妆打扮等,都体现了人物的纯净美好。②环境描写的诗意美。“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台儿沟,它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香雪夜行三十里所见的美好景色,自然纯净,宁静柔和。③小说语言的抒情美。小说笔调清纯流畅,语言淡雅别致,朴素自然。作者用细腻真诚的语言将笔下的一切都赋予了生命,如描写乡村夜色时新奇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都散发着纯净淡雅之美,抒情意味浓厚。(写出一点给2分,从艺术手法、主题、情节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C。 《左传》不是六经之一,应该是《春秋》。
10.C。 老师:大师,与“大儒”对应。
11.C。 前“其”代词,它的;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A焉,助词,表陈述语气
B以,连词,来。D之,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
12.C。 “荀子、杨雄都谈不上是圣人,因为他们都不够纯粹,修养上还都有瑕”,理解错误,文中说“荀与扬,大醇而小疵”,是讲二人儒家思想大体纯粹,不过还有瑕疵。
13.A。
14.(1)因此,权势利益不能使他屈服,人多势众也不能使他改变,天下万物都不能使他动摇。(评分标准:是故、倾、移、荡各 1分)
(2)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评分标准:削,删除;附,附着;籍,典籍;“亦……欤”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5.D。 “说明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了”错,可以说他返璞归真,真正远离污浊的官场了。
16.①从内容来看,野外、穷巷、荆扉、墟曲、桑麻等都是田园自然风物,宁静、清新,不饰雕琢,却又超凡脱俗。②从语言上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率真,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个“日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③从表达的情感上看,诗人不慕名利繁华,归居田园,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如“罕人事”“寡轮鞅”两句,可以看出远离世俗的烦扰;“掩荆扉”“绝尘想”,写出了内心的自得、安宁。④从表达艺术上看,对照、化用等手法,不落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如“寡轮鞅”没有达官来访,同乡下人“共来往”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桑麻日已长”的欣喜,同“零落同草莽”的担心对比鲜明;“穷巷”让人想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虚室”句,又显然与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相关,等等。(一点2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因此,权势利益不能使他屈服,人多势众也不能使他改变,天下万物都不能使他动摇。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这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看到荀子的书,于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孟子的著作醇之又醇。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A。 第一空,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语境强调的是关汉卿在元散曲发展中地位重要,故选用“举足轻重”更恰当。第二空,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兼收并录:指一并收罗和录用具有不同才能的人,也指一并收集记录不同的意见。根据“关汉卿是元散曲作家中一位集大成者”可知,此处强调关汉卿的文化成就的兼容性,故选用“兼容并包”更恰当。第三空,盛极而衰:形容事物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就会转为衰落。否终而泰: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语境是说唐诗、宋词由繁荣转为衰落,故选用“盛极而衰”更恰当。第四空,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前者侧重“关系”,后者侧重“状态”。从与表述对象“艺术光斑”的搭配看,选用“若隐若现”更恰当。
19.B。 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横线前的句子的叙述主体是“他”,话未说完,“散曲之波在世俗生活中扬起”的叙述主体变成了“散曲之波”,可将其改为“在世俗生活中扬起散曲之波”;二是搭配不当,“使之延宕到了清初”中的“之”指的是“散曲之波”,“延宕”与“散曲之波”不搭配,可将“延宕”改为“延伸”。综合分析,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20.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将关曲比作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强调了关曲在整个散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奠基作用与深远影响力。(答出“比喻”或“暗喻”1分;分析2分。)
解析:“关曲是整个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一句使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关曲”,喻体是散曲发展的“遗传基因”,比喻词为“是”。根据文段中的“他在元初顺应了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到了清初”“他在曲家中发扬蹈厉,使元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成熟起来,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再揣摩“遗传基因”的含义,可知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影响深远。
21.C。 “缠绵悱恻”分析错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因此诗风并非“缠绵悱恻”。
22.D。 D和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是形容词用作动词,B是名词用动词,C是名词作状语。
23.D。 A.寄托,寄居;今指托付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因为”是“因”和“为”两个词的连用,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今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B.突出,突然爆发出;今指超出一般而显露出来。整顿,整理;今指治理。C。老大: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学者,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4.C。 C和例句都是状后句。A是省略句,B是宾语前置句,D是定语后置句
25.D。 A.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B.博学——广泛地学习;C.众人——一般人。
26.图一:①图一要素:“四川”两个汉字抽象成古代器物“鼎”的形状,表明四川博物院名称。(2分)②寓意:鼎是历史文物,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1分)
图二:①图二要素:汉字“宫”抽象成古代器物“(官)印”的形状,表明故宫博物院名称。(2分)②寓意:官印是历史文物,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1分)
解析: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是四川博物院徽标;图二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宫”抽象而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徽标。鼎和官印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27.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