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山东省菏泽三桐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 试卷
第Ⅰ卷(36分,每小题3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以下选项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藉jiè 枕藉 藉口 慰藉 户籍 B.薄bó 薄弱 薄酒 单薄 薄荷
C.宿sù 住宿 宿营 宿愿 宿敌 D.载zǎi 千载 刊载 记载 载重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启动 参与 干扰 无所适从 B.滥用 醴酪 浸渍 悚人听闻
C.贮藏 青睐 瞄准 杯盘狼藉 D.退化 老趼 能耐 对症下药
3.在以下空白处选出恰切的一组词语填空( )
①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______,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②_______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奠定揭开生命奥秘的基础。
③这些鳞环就是它的年轮,它慢慢_______的财富。
④场地里有许多古榕树,集中_______在石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
A.忽略 因为 聚敛 分散 B.忽视 由于 聚积 分散
C.忽略 由于 聚敛 分布 D.忽视 因为 聚积 分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国土资源部的一个关照,降生了我国一个新的旅游式样——地质公园,十年间,我国的地质公园奇迹般结束了由建立到成长、由形影相吊到儿孙举座的嬗变。
B.销售数量的增长掩饰不了彩管产业日薄西山的尴尬局面,由于主要品种价格降低幅度较大,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跌严重,彩虹电子去年亏损2843万元人民币。
C.那抑扬顿挫的声调、绘声绘色的讲述、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郭川驾驶“青岛号”无动力帆船,经过137天的艰苦航行,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
B.美国苹果公司前任总裁乔布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缔造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C.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像,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6.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7.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题3分,共1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9.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C.急于星火 轻于鸿毛
D.齐桓得管仲而霸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3分)
(2)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4分)
(3)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共6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阁中帝子今何在? 。
五、(12分)
16.仿照下面示例,以“社会”、“岁月”作为开头的陈述对象(也可自选陈述对象),
另写一组句子(句式、字数相近即可)。(4分)
示例:如果自然是一本书,那么旅游就是阅读:登山,你可以读到雄奇壮伟;观海,
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
。
17.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 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概括为一则标题新闻(不超过15字)。(4分)
17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6%。这一速度虽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7877亿元,增长6.2%。国民经济起步良好,多数经济指标比预料的要好,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六、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父亲的嘱托
杨 逸
①“爸,我不去念了。”我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广州找弟弟去……”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你别瞎操心,我有办法。”
②还有什么办法呢?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够一半。村里已经挨家挨户地借遍了,弟弟昨天又寄回500元钱,加上我暑假做家教挣的钱,还是不够。
③唉,为了供我读书,家人真是竭尽全力了。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扫公路的活儿,没日没夜地干。过度的劳累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其实他今年四十才出头。妈身体不好,却总也不肯上医院看。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弟弟,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赚到一点钱就往家里寄。
④夜深了,窗外的星星困得睁不开眼,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爸也没睡着,一声声叹息像铁锤一样砸疼我的心。
⑤破晓的时候,爸披上衣服,对我说:“今儿个你跟我到你城里叔叔家去一趟。”我一骨碌爬起来:“我不去,去了也是丢人。”爸急了,猛地给我一巴掌:“丢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爸很少打我,我知道他心里比我还难受。
⑥我故意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了爸后面,可终于到了叔叔家门口。爸怯生生地敲门,敲了十几下,才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大清早的,是谁呀?”爸忙说:“他婶,是我们。”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婶婶打着哈欠问:“你们一大早来干什么?”爸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嗫嚅道:“来看看你和我兄弟。”
⑦叔叔也出来了,勉强寒暄了几句,爸终于开口了:“他叔,其实我们这次来是有件事想求你。”我看见叔叔立刻皱起了眉头:“什么事?”“这个,你侄女今年考上了大学,学费还差一点儿,想跟你借点儿。”“借钱?”叔叔像被烫了一下,“借多少?”“3000。”爸小心翼翼地说。
⑧叔叔吸着烟,不看我们父女,只望着窗外阴郁的天空。婶婶漫不经心地抹着桌子。爸想说话,可只吧嗒了几下嘴。屋内静得令人发慌。
⑨又过了一会儿,堂妹出来了,爸忙跟她打招呼。她扫了我们一眼,对她爸妈说了一句“我去学钢琴了”,就出门了。叔叔一下子受到启发:“你们看,小文学钢琴一节课就要150,你们说我容易吗?”婶婶接着说:“别看我们像有钱的样子,其实挣得多花销也大,买房的钱不说,就是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息费、物业管理费加起来也够呛,不像你们乡下,一年花不了几个钱。”爸低着头说:“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麻烦你们,看在孩子读书的份上,帮哥一次。”
⑩我惊呆了,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
叔叔大约也受到震动,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借就借吧。”婶婶极不情愿地从房间里拿出钱,爸伸过颤抖的双手去接,婶婶手却一缩:“得打张借条!”乡里人借钱,是从不打借条的,让你打借条,就是不相信你。爸的喉头滚动了一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借条,婶婶才迟迟疑疑地把钱递给爸。
我忘了那天是怎样走出叔叔家门的,我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
爸说:“爸求你一件事。”
我说:“爸,您有啥事只管说。”
爸说:“等你念书出来,成了城里人的时候,你可不要……”
“不要啥,爸?”
“不要让你弟弟给你打借条。” (选自2008年8月1日《扬子晚报》,有删改)
19.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③自然段的妙处所在。(4分)
20.你怎样理解“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这句话的含意?(6分)
21.小说的题目是“父亲的嘱托”,那么,父亲到底都嘱托了哪些内容?(4分)
22.认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4分)
七、作文(6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涉及的基本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人生的坚实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地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C.(A项户籍读“jí”;B项薄荷读“bò”;D项载重读“zài”)
2.B(“悚”应为“耸”。)
3.C.(“忽略”较为正式;“由于”后跟词语或短语;“聚敛”含费尽心思之意;分布强调“布置”。)
4.D.(“功败垂成”意思是“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5.A(不合逻辑,用“所以”联系上下句,强加因果;C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答案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后句中代词“此”,指向不明确。;D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二、6.B(A、C、D在文中均可找到相关依据,B项“剔除”错误,应为“改变”。)
7.D(D项“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被异化的必然原因, 文中未提及。)
8.D(根据全文来看,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保护”和“弘扬”,而不是“开放”。)
三、9. D(怜恤、同情)
10. B(A.项“以”译为“因为”,介词;B.项“则”分别是“就”“却”的意思;C项“于”是“比”的意思;D.项“而”译为“因而”)
11.C(“悲恻动人”主要表现在对祖母以及自己身世不幸方面)
12.D“表明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四、13.(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2)人之常情都是爱惜生命、厌恶死亡,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地方啊。
(3)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14.(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4分)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认真阅读此诗并结合所学王维诗歌的特色,此题不难作答。第⑴问应根据“遍”字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句子所写的景物来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对比。第⑵问的“景”实际上就是把诗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明确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写出来了。
15、(1)珊珊可爱 通古今之变(2)人生代代无穷已 天生我材必有用
(3)齐彭殇为妄作 槛外长江空自流五
五、16.示例(1):如果社会是一座舞台,那么人生就是那舞台上上演的戏剧:喜剧,让你体会到人生的乐趣;悲剧,让你感受到人生的不幸。
示例(2):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人生就是河流上的船:顺流,你可以观赏两岸的风光;逆流,你可以磨砺奋斗的意志。
17.④①③② 18. 中国经济一季度起步良好
六、19. 内容上蕴含丰富:表面上描写家人“竭尽全力”“供我读书”,实则也暗含家中的贫穷、“我”的美好未来是建立在全家人艰苦奋斗的基础上的、做人不要忘本等内容。(2分)
结构上,由此引出向叔叔借钱这一情节,为下文写父亲的嘱托作铺垫,并与之遥相呼应,让读者产生联想:当年家里人供“叔叔”读书时的情形。(2分)
20. “一向铁骨铮铮”表明父亲性格刚烈坚强,有强烈的自尊;(3分)为了让女儿读书忍辱借钱,甚至“竟哽咽起来”,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了父爱的伟大。(3分)
21.(1)女儿一旦成为城里人,在弟弟借钱时,不要让弟弟打借条;(2分)(2)“叔叔”对“父亲”缺乏亲情,不愿相助,让父亲十分伤心。父亲嘱咐自己的子女要保持亲情,不要让亲情被金钱冲淡。(2分)
22. 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批判了当今社会的亲情因金钱而疏远甚至缺失的现象,呼吁人们知恩图报,呼唤亲情的回归。(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七、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 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我因命运不好……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相匹敌,因此孔明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