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二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二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9 18:50:42

文档简介

2022年赣州市十六县(市)二十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就是至圣孔子、亚圣孟子之道,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我
们也需要将“孔孟之道”置入两个系统中予以考察:一是文庙祭祀系统,其中有颜子、曾子、子思、
孟子的“四配”;二是科举教育系统,其中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四书”。这两个系统
相互呼应,但有主次之分。从相互呼应看,假如认为“孔孟之道”只是孔子与孟子之道,就会忽略
颜子、曾子、子思的思想与贡献。以文庙祭祀系统补充科举教育系统,目的就是让颜子、曾子、子
思能够与“孔孟之道”保持牢固的精神联系。从主次之分看,文庙祭祀系统涉及四位配享,科举
教育系统涉及四本经典。以文庙祭祀系统为辅、以科举教育系统为主,是为了让以“孔孟之道”
为纲领的“四书”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及其考试机制得以代代相传。
今天,“孔孟之道”已经成为儒学的代名词。儒学的代名词为何不是涉及颜子、二程、朱森、
王阳明的“孔颜之道”“孔程之道”“孔朱之道”“孔王之道”,而是独独选择了“孔孟之道”呢?历史
的选择自然有其理由,这些理由有可能是:
第一,从先秦儒学传播过程看。孔子传给颜子,颜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
子,到孟子这里绝传。如果讲一头一尾,就是从孔子开始、到孟子终结,所以将孔子与孟子连在
一块,有了“孔孟之道”的说法。
第二,从儒家道统的以心传心看。《孟子》末章讲“见而知之”“闻而知之”。唯有圣人能够闻
而知之,闻而知之尧舜之道的是汤、文王、孔子,闻而知之就是以心传心。孔子之后有颜子,有曾
子,有子思。他们见过孔子,所以是见而知之者。孟子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
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
下》)孟子没有见过孔子,属于闻而知之者。基于以心传心,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
之道”,这是一种体例,而且是一种大体例。
第三,从“四书”作者的确切程度看。颜子没有作品,或者说没有留下作品。所谓《大学》代
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从司马迁开始,有了子思写《中庸》之说
(《史记·孔子世家》):曾子写《大学》之说,肇始于二程,定调于朱森(《大学章句·经一章》)。这
两个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但有人提出了异议。《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孟子》代表孟子的思
想,古已有之,毫无疑义。从这个角度看,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谓水到
梁成、自然而然。
“孔孟之道”最大的精神内涵是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相对外在超越而言的。外在超越有两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2022年赣州市十六县(市)二十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守成主义”不合文意,原文是
“旨在通过实现文化守成主义而达成道德理想主义”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项,“逐层深入”错误,三个角度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
关系。B项,“论证了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是一种体例”错误,论证了“孟子没有见过孔
子,属于闻而知之者”。C项,不是为了“论证这些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观点”,而是为了“论证所谓《大学》代
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和孟子名气最大,所以…”强加因果,
原文是“所谓%大学》代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
《孟子代表孟子的思想,古已有之,毫无疑义。从这个角度看,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
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含意的能力。“指出100万种动植物灭绝了”错误,原文是“《2019年
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的直接开发是导致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物种将在
未来几十年内灭绝”
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A项,“比从野生植物身上获得的要多一些”无中生
有,于文无据。C项,“中国审议通过并发布”不合文意,原文是“我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
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昆明宣言》”。D项,“所以人类需要有进有退”错误,前后不构成
因果关系。
6,①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
防止人类的直接开发和利用而导致动植物灭绝。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加强生物多样
性保护,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③达成全球共
识,制定行动方案。做到有进有退,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把生存
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读三则材料,梳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
容:然后分析材料,提出了哪些建议和借鉴: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周校长对王天浩的相关想法最开始不看
好”不合文意。原文写邱平安表示反对时,周校长说“我觉得可以试试”,表明周校长是认可这个想法的,而
“命令做好应对行动暴露的准备”是行动计划周密的体现。
8.①率性耿直。周校长等领导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王天浩不经请示就硬闯进来。②胆大心细,做事果断。
平时留心观察,为部队找到了一条通往悬崖的隐秘退路:颜青恐高,王天浩果断采取措施,帮助队伍快速突
围。③有勇有谋。他向领导提出突围的周密计划:他敢于只身接近伪军,并用一只公鸡就将把守道路的十几
个伪军引开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读懂大意:然后梳理和王天浩有关的情节内容,分析
形象特点;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9.①小说开头写日军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二中队所在的东梭庄,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周校长和邱平安
等人紧张地研究如何突围,王天浩给大家带来了希望。②在突围中,日伪军的重兵把守和悬崖峭壁的阻隔,
使气氛紧张起来;王天浩用一只公鸡引开了十儿个伪军,气氛舒缓了一些。③颜青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
往下滑,大家慌了神,王天浩最终想办法让她安全落地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特点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梳理情节内容:然后概括主要情节,分析其一波三折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