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9 19:17:41

文档简介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B B D B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B D C D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C D 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成为各国统治者可选用的人才。(4分)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资历和劳绩。(3分)
(2)战国:按功授爵。3
西汉:察举制。3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
隋至清:科举制。3
特点:秦汉、隋唐,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均匀化,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移,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集中地区。(6分)
成因:隋唐以前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宰相籍贯集中;科举制使选官范围扩大,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宰相籍贯在江浙密集。(10分)
27.【答案】(15分)
示例一
观点:中西科技发展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适应性。(2分)
评析:我赞成这一观点。(1分)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看,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应的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从西方科技发展角度看,西方科技在古希腊时期发展加快,古罗马文明发展和兴盛期(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一度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公元4~5世纪西方科技发展出现短暂中断,随着西欧社会的封建化,科技又逐渐发展起来。在中古时期,由于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领先西方,这体现在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领域;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受制于社会整体结构,未能实现向近代科技的突破。西方文明率先向工业文明转型,近代科学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10分)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结构必然是与此时此地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2分)
示例二
观点: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2分)
评析:我不赞同这一观点。(1分)西方科技水平全面超过中国是在17世纪以后,而西方国家取得对中国的经济优势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商品化的手工生产虽有技术改进和规模提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制下的机械化生产;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表现为科技著作的编纂,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仍停留在对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上。近代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落后的封建剥削制度以及文字狱等都是重要因素。(10分)
综上所述,导致15至19世纪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生产力发展的相对停滞,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来作为近代早期中国落后的首要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2分)西宁市海湖中学 5.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以
上举措( )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A. 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 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
高 三 历 史 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
考试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6.西汉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政府得不偿
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
一、选择题(共 50 分,每题 2 分)
官。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
1.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
A. 增加了百姓负担 B. 保障了商人利益 C. 冲击了自然经济 D. 活跃了商品流通
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西申侯联合缯国等诸侯和犬戎,与王军战,幽王和伯服均被杀,西周灭亡。
7.公元 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该事件表明当时( )
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
A.贵族等级秩序败坏 B.宗法制已不被认可
A. 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诸侯竞争愈演愈烈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2.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
8.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
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
且子女的财产和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
据此可知( )
( )
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A. 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
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 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3.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
9.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估税”就是交易税,有文券的“输估”可称为“契税”,用于
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
大宗或特定商品的交易,零星、分散、不立文券的经常发生的小额交易,称之为“散估税”。估税
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
制的出现(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便利了门阀士族的敛财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C.成为了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D.引发了商人市民的斗争
4.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秦国并未有引领风尚的突出文化现象,严耕望先生在《战国学术地理与人才分
10.唐代初期,市场上钱帛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流
布》中统计了秦国的人才,仅司马错、白起、王翦等八人较为突出,这与东方六国文化名人相比有
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云泥之别,然而秦却完成统一。对此最为恰当的解释是( )
A. 抑商政策松弛 B. 通货膨胀严重 C. 封建剥削加重 D. 商品经济发展
A.秦国地处西陲受夷狄民风影响较大 B.秦国受历史文化传统的束缚比较小
11.图 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C.东方六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利于统一 D.东方六国集权体制阻碍了完成统一
第 1 页 共 4 页
15.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据《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
里”。然而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 B.统治者重视程度决定关中的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D.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
16.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
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
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 )
A.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图 1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17.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12.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 A. 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18.“喜鹊报喜”是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元杂剧《虎头牌》中,女真族将领中山寿马从六儿口中得知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有客人来访后,开心地唱道:“疑怪这灵鹊儿在枝头上稳,畅好是有定准儿。”这反映了( )
13.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 A. 女真统治者接纳汉文化 B.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 C.北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D.元杂剧深受社会上层欢迎
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 19.明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并入田赋按土地大小征税:取消力役,以官府雇佣的形式代替;将
学的问题在于( ) 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改革后使无地的百姓缴纳税款的负担减少,地主官绅缴纳的税款增多,也遏制
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 了土地的兼并。这说明,一条鞭法( )
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A. 平衡了税收负担促进税赋公平 B.强化了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14.宋仁宗时,政府从商人手中收回纸币发行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负责印刷、发行交子。此后, C.取消力役徭役减轻了人民负担 D.实质是对赋税承担者重新洗牌
又在开封设置交子务,负责全面发行事宜。南宋时,纸币有四川的钱引、湖广的会子、两淮的交子、 2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东南的会子。据此可知,宋代( ) 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
A.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C.货币管理混乱无序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A. 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第 2 页 共 4 页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③商业税成为宋代重要税源 ④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1.王夫之在家训中提到:“能士者士,其次医,次则农工商贾,各惟其力其时”,要将自己的职业与个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并主张“士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这些家训( )
26.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
A.体现了经世致用理念 B.强化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C.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 D.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思想
材料一
22.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
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材料二
23.岭南客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促使客家文
化的最终形成。客家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古代中外交流的加强 B.魏晋时期五族内迁的促进
C.北民南迁的不断推动 D.中原儒家思想的不断扩展
24.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中国“在公元 3世纪到 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于中国古代科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是并行使用的
②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波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③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④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使用木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盐铁专卖始于战国,榷酒始于汉武帝,唐中叶以后茶叶也开始征榷,至宋朝更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
一个对各类大宗商品自始至终进行征榷的朝代,而且制度日益繁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宋代开始效弃了抑商政策 ②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第 3 页 共 4 页
(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
学士。)——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
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3分)
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1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图 4、图 5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
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
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
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