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仙桃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10: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仙桃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7分)
材料一: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少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摘自董京泉先生的演讲《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
材料二: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摘自王爱群的《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是一种体现了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它原则上高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2、下列对材料二中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C.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3、下列属于“无为而治”的表现一项是 (  )(3分)
A.新冠疫情肆虐的2021年和2022年,美国政府消极抗疫,“躺平”应对。
B.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C.曹参继任萧何做宰相后“日夜饮醇酒”,因为他认为“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现在只需“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就行了。
D.康熙皇帝采取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改革赋役等多项措施,促进了清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后面“康乾盛世”的基础。
4、结合文段,写出你对材料二画线句中“无为”的理解。(4分)
5、两则材料共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9题。(18分)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向:“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今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7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的“我”(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事件的参与者)。小说除了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手里紧握的潮湿泥土等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刚毅。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8.文本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9.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哪些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 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 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 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 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 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 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4分)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4分)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 眉 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是以画眉鸟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都侧重描写画眉鸟的啼叫声。
B.欧诗中“山花红紫树高低”一句既描写了画眉鸟生活的环境优美,又表现出画眉鸟在花木间跳跃的快乐自由,文诗中“尽日闲窗生好风”的表现效果与其一样。
C.欧诗锁在金笼中的画眉鸟“不及林间自在啼”的结论与《红楼梦》中龄官看到贾蔷花一两八钱银子买来的金丝雀儿产生的情绪相似。
D.文诗中的“如在千岩万壑中”只是诗人公务忙完之后倾听画眉鸟鸣叫之声后的想象,与《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
16.两首诗中对画眉鸟的描写角度以及寄托的情怀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诗人对景伤怀的感受。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动作最能体现子路冲动鲁莽的个性,曾皙抚琴的行动也与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盛世理想图的风格相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 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 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 ① 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 ② 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 ③ 。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B.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C.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D.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______①______。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在她的性格中,______②______,如借刀杀人逼死尤二姐;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贾府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他人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______③______,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其次,《红楼梦》中的诗词更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从诗的内容看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
21.请结合名著《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2.上面括号内应该填写的人名分别是 和 ,两人写诗时候用的雅号分别是 和 。(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每个生命的形态是不同的, 每个生命的轨迹和力度也是不同的, 这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像太阳, 散发出无穷的光芒, 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有的人像月亮, 借助太阳的照射, 用微弱的光亮给人以希望……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根据上述材料, 选取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书写工整,立意明确,论证充分,中心集中,不得套作,不能抄袭。
参考答案:
1、D(A项“高于”错,原文说的是“不同”;B项“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C项“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少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2、B(原文说的是“只要……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是充分条件,不是“只有……才”这个充要条件。)
3、C(C项体现了“清净之治”。A项体现的是政府毫无作为,不符合材料二第三段“‘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观点;B项体现了政府干预太多,与“无为而治”对立。D项是康熙帝的改革举措带有政府的强制干预,是有为性治理。)
4、无为要道法自然,即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1分。具体表现在理政者身上,就是要①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1分;②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即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分;③同时要控制乱作为,不妄为或者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1分。
5、①引用论证。材料一中引用了“以道莅天下”来证明老子的无为而治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1分;材料二中引用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来证明大德非小惠。1分;②举例论证。材料一中举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来证明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分;材料二中以“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例,来证明理政者通过“无为”达到有为(“我无事而民自富”)。1分。(没有分析的只能给1分。)
6、C(“果敢与刚强”错,应该是“乐观与幽默”)
7、C(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没有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8、①比喻。1分。②构成:比喻的本体是“带有脓血的伤口”,1分,喻体是“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比喻词是“像”;1分;③表达效果:这一比喻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伤口红肿且“开花”的具体情状,1分,表现了老胡伤势的严重。1分。
9、老胡①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②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③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由老胡和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时虽然有类型化的共性特点,1分,但也注重艺术感染力,如细节的真实、次要人物的衬托等,让经典中的革命者真实可触。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10、C (“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
11、 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
12、 D( “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
13、(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数”,多次;“语”,交谈;“勇鸷”,勇敢凶猛;“鲜”,少。)
(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 (“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
14、①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②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
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上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
B(“文诗中‘尽日闲窗生好风’的表现效果与其一样”错,“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句描写的是天气的舒适,表现的是诗人的闲淡。)
①欧诗正面描写(1分)了画眉鸟在山林中“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快乐自由,与“锁向金笼”中的画眉鸟“不及林间自在啼”形成对比,1分,借以抒发诗人向往自由、挣脱羁绊、归隐山林的感情。1分。②文诗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1分,通过描写“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不同听觉感受,借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品性高洁、闲散淡泊。2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子路)率尔而对;风乎舞雩。
18、①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秩序大乱)
②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
③尽收眼底(可以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
19、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20、 A(A项的引号表强调,其余三项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21、 ①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②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③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22、薛宝钗 林黛玉 蘅芜君 潇湘妃子(各1分)
23、材料立意明确“绽放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就是生命的意义”,结合太阳、月亮的对比,最好能进行辩证分析。
【例文】
无论日月,皆有光辉
谈到生命,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这么一段话:“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的是,衡量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人的评定是非,而在于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将生命囚禁在约定俗成的镣铐里,企图用同一个准则去猜想他人的生命。这当然难免武断,因为在我们眼中,好像只有牺牲和无私的奉献才具有成为“英雄”的资格,好像只有仕途顺利、盆钵皆满才算得上“成功”的生命——如本雅明所说:“一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的诗人,在他生命里的每时每刻,就是一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的诗人。”
但我们应当明白,生命的精彩和复杂,是绝不能够被死亡复刻,被世俗所禁锢的。
每個人的生命有属于每个人自我的轨迹和意义。这些属于自己的光彩,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万千元素。很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渺小的力量究竟能否撼动大树,我们为未竟的事业和遗憾而埋怨自己,就像王小波说,自己在21岁的黄金年代,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暗下去,“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害怕着自己就这样衰老下去,直至死亡也无法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可木心说,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而某种意义上,这些迷惘与自我怀疑恰恰造就了我们的独一无二。
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西西弗斯是荒诞的英雄,这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他的生命在徒劳又无望中消耗殆尽,但加缪说,他又是快乐的。尽管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尽管竭尽浑身解数,却落个一事无成,但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这代价,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时所要向自己提问的:你是否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仍热爱它?
我们的力量有强有弱,但生命的力量却无关强弱。在绽放自我的意义时,在平坦的大路和西西弗斯堆起石头的路之间做出选择时,我们已在交付着真心。无论日月,皆有光辉。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信心,相信无论平凡还是伟大,都有意义,无论是微弱还是热烈,都能无悔地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生命是开放的,所有可能性都能在连接中产生创意。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脆弱却囊括了一个特殊的宇宙。我们都能创造这一片宇宙,这是我们高贵的原因,也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