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段考
孙”,对王维的诗画艺术址行总站和高应评价,从桥种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
处讲得更加透物,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西”“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
语文
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盘,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
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期画诗戏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铃益上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自已设计鳞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回画“许书画印”一华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州中国人自古崇数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排,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
注意事项:
为倒,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辆的“山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水以形如道”,还是玉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休”,都为中国山水画蔓定了以艺我道、北物言
的指定位篷。
志的基调和方向,西家的情思和智装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2.回答逸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回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自身修为、知常达变、
改动,用橡皮棕干净后,再这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这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近代以来,中国西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田境。这一困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第1、2、6单元。
境以及用西西枝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
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给画求真的枝法,通真有余,意韵不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向苏,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瑞于传航文人画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回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斯认识诗西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材料一: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化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子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平在1000多年前就已
系”入手思考中国西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
开始。这种交融不仗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西的莲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
并骏行“诗画传统”,使共成为非动中国西创作与研完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
山水诗和山水西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壁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
的创递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壁”的艺术新境)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
材料二:
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刷的论述
许画同源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常常该到的一个重要话题,古希醋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
来看,绘画主要远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
一种无声的诗,许是一种有声的画”。而共后的贺拉斯更在《诗艺)中将其浓缩得简洁有力:“西
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块的动作,故与舞始、音乐等统称为音
如此,诗亦然”。无独有偶,虽然运隔千山万水,在中国,先华们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把宋郭
律艺术成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枚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
熙在《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西,画是有彩诗”,而苏钱论唐朝大诗人兼西家王维画作《蓝回烟
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
雨而阳上的题戏云:“味摩诗之诗,许中有画;现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回平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
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秦苏轼无疑给中回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
备上述“时问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店代,随着诗诃创作的兴盛,特
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城增添了魁力。
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也是艺术的天堂。众多大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大家,对于诗画同源的理
山水田国诗,不仪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
论,其些人认为是荒谬的,这是对诗画同源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理论的运用范围及其思超体
通过对山水和田国的审美观照和轩情表达,粮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黄按画
系没有派到派讨的撩故。某些人认为所有的诗画都是相通的,这也是一个误区,由此可见,物建
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西
诗画同源说的理论体系有共重要的意义。
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钱用“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沾之画,画中有
一(摘编自淳道书画艺术《诗西同源如何理解?》)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135A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3135A
00口 00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段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A项,指代错误,由材料一第1自然段“…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可知
“二者”应该是指山水诗和田园诗;B项,以偏概全,从材料一第2自然段“绘画…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
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可知,西方只是把绘画作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并非“诗画”:D项,张冠李戴,从材料
一第6自然段“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可知。)
2.D(判断失当。从材料一第4、第5自然段可推知,诗画合壁体现在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
通,而自画自题、自画他题只是其表象。)
3.A(BC,D三项的材料内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都不符合“诗画合璧”的特征,故均不能作为论据来支
撑材料一的观点。)
4,材料一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赞赏和肯定,论证王维的作品对我国
“诗画合壁”潮流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2分)材料二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意在论证我国“诗画同源”
的观点和其对中国诗歌的提升作用。(2分)
5.①注重引用名人观点、文献资料,增强论点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使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②论证结构方面,先
提出观点,再深人分析论证,最后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思路清嘶,结构严谨,论证严密。③具体论证过程方
面,按时代先后展开,让史实说法,增强了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
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6.B(“对战士们能不能完成任务的疑虑”理解错误,没有表现王团长对战士们的疑感。)
7.C(“表现他急于和战士们说出自己想法的迫切心情”理解错误,没有表现周大勇要急于向战士们说出自己想
法的意思。)
8.①战士们战后能对战事畅所欲言,体现我解放军民主生活氛围浓厚,赞颂了我军的良好作风。②战土们评论
敌人的话语,体现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战士能理解指挥员的意图,表现了战士们的智慧。③用战士们议
论的方式侧面总结战事,表现手法更丰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时刻保持警惕。部队扎营,他先要布置警戒:听到战士能领会指挥员的战路意图,他马上联想到敌人也有
可能察觉我军意图。②注意群众纪律。战士执行任务回来,他先要提醒不能惊动了群众。③吃苦在前,官兵
平等。他不顾满身泥水,先安排部队宿营,然后才考虑和战士们一起烤衣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为: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日:“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日:“收毕
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日:“窃以为君市义。”)
11.C(意思不同。“学而时习之”的“习”理解为温习。)
12.B(曲解文意。“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错,应该是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拥戴。)
13.(1)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约
车”“责”“反”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地,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
们身上谋取私利。(“区区”“子其民”“因而”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一: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
足了冯援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
冯援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
示例二: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
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
示例三:如孟尝君对冯逻,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
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设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援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
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设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要求举出一例并
加以分析,3分)
15.B(“‘低’字透露出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错误,落日西垂,正是远望之景。)
16.著名的榆林古塞远在七百里外,然而在诗人看来仿佛近在眼前,表达了诗人热爱探访名胜古迹,当胜景将
现,无比欣喜迫切,全然不怕路途遥远的豪迈之情。(6分,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