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故 乡
鲁迅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变”一词来呈现“闰土”和“杨二嫂”的苦难人生,从而体现主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脉络,梳理情节。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希望”核心概念,感受作者强烈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希望”概念,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变社会的励志力量。
导入新课
《故乡》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名篇。小说文学价值在于揭示生活本质,所以阅读一篇小说就是了解一种社会百态。《故乡》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农村现状。让我们陪伴鲁迅,回到他的故乡,一起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的苦乐哀愁。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文章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结束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时代背景介绍
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阴晦( )
伶仃(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脚踝( )
髀( ) 愕然( ) 嗤笑( )
瑟缩( ) 黛( ) 惘然( )
祭祀( ) 寒噤( ) 廿( )
读准字音
bǐ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huì
zìsuī
chá
huān
jiàng
huái
bì
è
chī
sè
dài
wǎng
sì
jìn
niàn
解释词语
阴晦:
萧索: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轻视,看不起
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思想感情不相通
任意胡为
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
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
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划分结构层次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变
变
故乡景色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故乡人变了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环境:
自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环境描写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作用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渲染萧索气氛,烘托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故乡景变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儿时的故乡
神奇、美丽、五彩缤纷、辽阔鲜活
现在的故乡
萧索、沉寂、没有一些活气
闰土变化
肖像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对比
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热情活泼脱口而出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月夜刺猹动作灵活身手敏捷无拘无束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
拘束瑟缩麻木迟钝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纯真质朴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愚昧迟钝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小结:
闰土:
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光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对比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方法总结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哪些对比描写?
①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②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
……
归纳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本文结尾充满了哲理,怎样理解?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提示:
1、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3、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并分析其作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感悟主旨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