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三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天津三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0 10: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天津三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
A. 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 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 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2021年,天津市蓟州区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这次考古发掘成果(  )
A. 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 B. 可以证明天津农业的起源
C. 能够印证同期天津史文献 D. 说明当地生产力水平较高
《礼记 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
A. 陶寺遗址 B. 二里头遗址 C. 殷墟遗址 D. 牛河梁遗址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形成于(  )
A. 夏、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 D. 西汉巩固大一统局面以后
自秦汉时期丞相制度建立以后,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表明,丞相制度的建立(  )
A. 加剧与皇权的矛盾 B.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C. 有利国家长治久安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如图为秦朝的诏书版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下列关于该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确立了丞相制度
③该诏书的条令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④该诏书所写字体为隶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
A. 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 B. 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 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 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
A. 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 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 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史学家钱穆评价道:“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一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 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B.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
C.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下诏停止“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官员品评人物之权,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隋代(  )
A. 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 杜绝了世家子弟入仕
C.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威 D. 改变了政权社会基础
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而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下列制度中属于唐承隋制的是(  )
①中央行政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户籍制度
④赋税制度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大收税对象 B. 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 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唐代“龟兹乐”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朝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的四部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
A. 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 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
C. 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
A. 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 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宋仁宗(1022 - 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
A. 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 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 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 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 海内外商品贸易畅通无阻
C. 纸币交子开始在市场流通 D.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 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 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 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
A. 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 B.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 官员素质大大提高
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A.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 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 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 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  )
A. 内阁逐渐统领六部 B. 内阁成员来源广泛
C. 宦官操纵国家权柄 D. 制度本质没有改变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 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 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 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 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 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 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
C. 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 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 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开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不注重内容的高雅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 B. 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C.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五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
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结合所学秦朝和宋朝历史,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阐释。
制度建设 秦 宋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 ______ ______
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______ ______
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______ ______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______ ______
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______ 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
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候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1) 指出解决“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
第二组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2) 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请举例说明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第三组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
材料1 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双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镜,因上面绘有世界最早的孔子像而备受关注。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成见。
材料2 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约200万枚五铢钱,以1000枚为一串,首次以考古形式证明“千钱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最迟起源于西汉中晚期。
材料3 考古在刘贺遗骸腹部发现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海昏侯墓发现随葬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材料4 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青藏东部缘边地带和中原内地的虫草贸易”。
(3) 根据提供的4则材料,分别简析其从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发展哪些状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题干可以看出中国原始文化发源地有很多,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故B正确。
A.题干并没有强调原始文化促成了国家的形成,故A错误。
C.题干看不出地理的复杂性和分层性对中华文明的奠基作用,故C错误。
D.题干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华文明是由黄河流域向周边扩展的,故D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可得出,这一考古发现,反映出天津地区也有文明的起源,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A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农业起源,排除B项;
当时没有文史材料,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力水平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天津市蓟州区太子陵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这是从夏朝开始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址,B项正确;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原始社会后期文化遗址,排除A项;
殷墟遗址是商朝文化遗址,排除C项;
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结合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公田变为私田”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其属于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排除A项;
B.题干所给材料中“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揭示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小农经济兴起,B项正确;
C.战国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C项;
D.结合所学知识,“封建制度的建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其属于经济基础变化的产物,即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周王的实际控制能力减弱,使得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认同,B项正确;
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
秦朝和西汉的统一局面形成于华夏认同的基础之上,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状况。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丞相制度的建立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A选项排除;
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结合三公九卿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公九卿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三公九卿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7.【答案】A
【解析】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说明秦实现了天下统一,①正确;
材料“乃诏丞相状、绾”说明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②正确;
材料“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是说秦朝实行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该措施有利于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③正确;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而不是隶书,④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以后,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性伦理要求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提倡三纲五常,对女性的约束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家庭稳定无关,故A项错误;
对女性的约束是外在约束,而非女性内在的道德自觉,故B项错误;
婚姻观念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家谱是记录家庭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牒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可知,家谱与宗法血缘关系密切,而东晋南朝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选官重视家世门第,因此家谱盛行,这与当时的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有关,故C项正确;
东晋南朝时期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与当时家谱的迅速发展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东晋南朝时期家谱的迅速发展与当时的民族交融交流无关,故B项错误;
“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最终促成了理学的产生,这与家谱发展没有太大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东晋南朝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家谱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作答。
本题考查东晋南朝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并没有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个选项所述均正确,史实与推论符合逻辑,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史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宣帝时期郑吉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汉之号令行于西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故ABC都符合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2.【答案】C
【解析】材料“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始建进士科”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建立的历程,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在地方,而科举制下,选官用人在于中央,故隋代科举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威,C正确;
A项“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
B“杜绝了”的说法错误,排除;
隋代政权基础依然是地主阶级,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沿袭隋朝的户籍制度,以及沿袭隋朝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故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需要考生掌握隋唐中央官制、选官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
本题考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D
【解析】唐朝租庸调制下,百姓可以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故D正确;
ABC均是两税法的重要作用,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结合租庸调制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在唐朝时期被广泛应用,形成各类乐舞争奇斗艳的局面,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开明开放的文化生态,B项正确;
“龟兹乐”源于西域地区,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艺术的发展而非经济繁荣,排除C项;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监察机构只有“台谏“,未体现监察机构的多元化,排除A;
材料中认为是君主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未体现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排除B;
材料中认为是君主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没有体现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
材料中认为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理性的精神,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代专制集权加强的措施,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宋代专制集权加强的措施,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开支庞大,联系所学知识,该现象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没有扭转边境的军事弱势.
C.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没有出现“武将佣兵割据”的局面.
D.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出现在宋神宗时期,与题干中“宋仁宗”不符.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适应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因此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故B项正确;
这些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并没有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故A项排除;
“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C项说法错误,排除;
“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辽与西夏、金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注意材料中的制度,结合辽朝、西夏以及金朝的制度创新及其原因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辽朝、西夏以及金朝的制度创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在“商业革命”中的突出表现是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故B正确;
AC是农业方面,排除;
D项长安在唐朝时是国际性的大都会,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城市场”可知宋代商业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属于外部环境,不属于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
“畅通无阻”一词表述过于夸张,故排除B项;
交子只是在四川地区流通,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情况,依据材料“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
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宋朝的商业发展情况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正确。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
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理学。解答本题的需要掌握理学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理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权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内,B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权,不是强调元代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官员素质大大提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行省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行省制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行省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言官的弹劾权来自于皇帝授予,依附于皇权,遭受弹劾的官员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这表明了明代专制皇权得以强化,C项正确;
言官权力不断扩大只是表面现象,其品秩不高,依附于皇权,排除A项;
言官的设置有利于纠劾百官不法行为,改善政治生态,澄清国家吏治,排除B项;
D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但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结合所学可知,宦官是皇帝的影子,尤其是司礼监太监代表的是皇权,由此可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与初创时的内阁,本质上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D项正确;
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权力机关,不能统领六部,故A项错误;
内阁成员来源广泛在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
宦官只是皇权的代表,操纵国家权柄的仍然是皇帝,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结合明朝内阁设立的原因、性质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D
【解析】军机处由之前的“臣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故D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规模扩大,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依据材料“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答案】D
【解析】A.材料中不仅涉及西北地区,还涉及西南地区、北部的蒙古等,排除;
B.据所学可知,制定相关律例不代表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地位,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汉化政策,排除;
D.据材料“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可知,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还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编纂了不同的律例,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征。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应重点掌握清朝对边疆的管理措施。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边疆政策,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8.【答案】C
【解析】材料中,松江府普遍种植棉花、生产棉布,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景德镇是制瓷业中心,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在生产上专业性、区域性突出,具有鲜明的区域化、专业化特征,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市镇规模”,排除A项;
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一直是农业,排除B项;
“根本性转变”不符合明清社会经济的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辨析材料主旨作答。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的思想,促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故A符合题意。
B.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错误。
C.此时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该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D.明清儒学对宋明理学是批判与继承,并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故D错误。
故选A。

30.【答案】C
【解析】材料“文学作品中也不注重内容的高雅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正确;
AB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三公九卿,二府三司,郡县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法家思想,理学,军功爵制,科举制,重农抑商
【解析】
制度建设 秦 宋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 三公九卿 二府三司
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郡县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法家思想 理学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军功爵制 科举制
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重农抑商 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上采用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宋朝在中央的权利分配模式上采用了二府三司,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在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上,秦朝推广了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在地方上的管理,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上,秦朝焚书坑儒,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朝理学作为官方思想,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上,秦朝采用军功爵制,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它是新兴阶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措施;宋朝实行科举制度,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助于扩大社会统治基础;宏观经济制度模式,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业的发展;宋朝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分离的界限被打破。
故答案为:
制度建设 秦 宋
①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 三公九卿 二府三司
②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郡县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③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法家思想 理学
④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军功爵制 科举制
⑤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重农抑商 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阐释:秦朝在中央的权力分配模式上采用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宋朝在中央的权利分配模式上采用了二府三司,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在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上,秦朝推广了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在地方上的管理,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上,秦朝焚书坑儒,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朝理学作为官方思想,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上,秦朝采用军功爵制,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它是新兴阶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措施;宋朝实行科举制度,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助于扩大社会统治基础;宏观经济制度模式,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业的发展;宋朝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分离的界限被打破。
本题考查了秦朝和宋朝的制度建设,需要学生掌握秦朝和宋朝制度建设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秦朝和宋朝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主要方法:考古发掘。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对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填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史实: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集成化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小题2】史料:传世文献史料:正史,如《史记》;科技著作,如《九章算术》;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徭律》。
【小题3】状况:汉代儒家经典盛行;汉代出现一贯钱的情形;汉代农业有所发展;汉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联系紧密,有经济和贸易往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史料类型分析;第三问结合西汉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8页,共23页
第7页,共2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