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 中外历史纲要 (上) ; 中外历史纲要 (下) (1—7课) 说明: 1.本试卷共6页,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5分. 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与外城三 部 分. 古 城 还 有 祭 坛、贵 族 墓 地、手 工 业 作 坊 等 处. 良渚先民创造 出 一 套 包 括 玉 璧、玉 琮、玉 钺 在 内 的 玉 礼 器 系 统. 据此可知, 当时可能
A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 .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冶起, 富至巨万 邹、鲁 以 其 故 多 去 文 学 而 趋 利 者, 以 曹 邴 氏也” . 但是西汉中期以后, 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 .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金 属 货 币 在 北 方 几 乎 绝 迹, 谷 帛 代 替 了 钱 币 作 为 交
易媒介. 但在 南 方, 金 属 货 币 的 使 用 却 是 不 断 扩 大, 还 产 生 筹 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 这反映出当时
A .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 .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 政府授田的男丁, 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 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 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 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 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 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 划分等级, 规定税额, 分夏、秋两季交纳, 其税额概以钱计, 再折合绫绢缴纳
A .封建剥削减轻 B .商品经济发展
C .人身控制加强 D .实物地租消失
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 如袁采在 世范 中讲: “ 惟务洁净, 不可异众. ” 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 .市民文化的影响 B .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
C .社会阶层的固化 D .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
有权, 必须由皇帝别敕 “ 差遣” , 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 纵使是宰相的 分 内 之 事, 皇 帝 也 可 以 别 遣 他 官 办 理. 据 此 可 知, 宋代的 “ 差遣”
A .目的在于削弱宰相权力 B .官员只有虚职没有实权
C .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D .有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故事 的 主 人 公 不 是 仕 宦 之 子, 便 是 将 门 之 后, 而
到了明代的小说里, 主 人 公 却 一 变 而 为 “ 生 药 铺 主 管” 和 “ 市 井细民” 了. 这一变化说明明朝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 B .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C .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 D .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
8.中国古代朝廷对地方治理多实行 “ 国权不下县”
族皆自治” , 而明清时期开始在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
县丞或主簿进行坐镇管理, “ 掌粮马、巡捕之事” . 这一变化表明
A .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 .经济发展影响治理模式
C .县级政府权力得到扩大 D .市镇开始成为政治中心
中 国 白 银 大 量 外 流, 银 贵 钱 贱, 商 民 皆 困, 出 现
形成白银 内 流, 同 时 清 廷 还 大 发 银 票、宝 钞, 铸 铁 钱 等, 造 成 通货膨胀, 形成 “ 光绪萧条” . 二者共同反映出
A .全球化冲击清王朝经济安全 B .工业革命提升西方商品竞争力C .条约体系阻碍中国经济转型 D .政局动荡影响清王朝金融调整
A .人民民主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 .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11.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公报 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
大 规 模 的 急 风 暴 雨 式 的 群众阶 级 斗 争 已 经 基 本 结 束 决不 允 许 损 害 社 会 主 义 现代化 建 设 所 需 要 的 安 定 团结的政 治 局 面 应 该 让 地方和工 农 业 企 业 在 国 家 统 一计划的 指 导 下 有 更 多 的 经 营管理自主权 以中 国 式 现 代 化 推 进 中 华 明 确 我 国
社会主要 矛 盾 是 人 民 日 益 增 长的美好生 活 需 要 和 不 平 衡 不 充分的发展 之 间 的 矛 盾, 并 紧 紧围绕这个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推 进 各项工作, 不 断 丰 富 和 发 展 人 类文明新形态
A .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C .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
D .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20世纪80年 代.在 山 西 太 原 的 一 些 农 村,
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 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 后来一匹大牲口
涨价到一千五日元, 小毛驴更时兴, 涨到了八百元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 .机械化耕作方式已无优势
C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13.在古埃及, 主神高高在上, 不可一世, 神威莫测; 在古希腊诸神
的地位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这反映了
A .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构性
B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的特点
C .理性精神与宗教神学有机结合
D .各地的神话传说渗透人文精神
14.中世纪欧洲的社 会 秩 序 具 有 两 大 根 本 特 征: 一 是 名 义 上 存 在 于
“ 大一统” 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 ( 亦称教会帝国) ; 另一个是事
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 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 我的封臣的封臣, 不是我的封臣. 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高三历史试题 第1页 ( 共6页 ) 高三历史试题 第2页 ( 共6页 ) 高三历史试题 第3页 ( 共6页 )
15.自从殖民地时期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来,
的、不平 等 的 以 及 总 是 带 有 歧 视 性 的 资 本 主 义 “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墨西哥始终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 其发展如同被殖民主义攥着线的风筝, 最终没有飞的更高更远. 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墨西哥
A .拥有大量外来移民 B .被移植了宗主国的生产方式
C .土著文明相对落后 D .最早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包括 4 小 题, 第 16 题 16 分, 第 17 题 12 分,
第18题14分, 第19题13分, 共55分.
17.(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8.(14分)
材料一: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新年画
16.(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
经历了 “师夷制夷” 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 结果都失败了. 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 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 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1992年, 党中央提出, 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 中
共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 总 书 记 强 调, “现 代 化 的 本 质 是 人 的 现 代 化”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
———摘编自王正坤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现 代 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高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旗 帜 为 全 面 建 设 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 ( 上)
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年画上的题诗为: 前天分了房和地, 今天拉回大黄牛; 犁椎绳索收拾好, 明天先耕村东头; 只要咱们加油干, 往后吃穿不用愁.
结合所学知识, 以 “ 新得的黄牛 赏析”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表述成文, 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罪恶的种族主义
西方种族主义摘录
道路的背景. (4分)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
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 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12分)
———摘编自殷之光 西方为何不肯抛弃种族主义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 并运用世
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高三历史试题 第4页 ( 共6页 ) 高三历史试题 第5页 ( 共6页 ) 高三历史试题 第6页 ( 共6页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5 ABBBB 6--10 CCBAC 11--15 DDACB
非选择题:共55分。
16.参考答案:(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4分)
(2)内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2分)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2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2分)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分)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4分)
17.参考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3分)
(2)1945年8月,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3分)
(3)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3分)
(4)中国共产党确定正确的斗争方针,领导人民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3分)
18.参考答案:
参考示例:《新得的黄牛》赏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农村,全国尚有约占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3分)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4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4分)该幅作品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我们勾画出了建国后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3分)
19.参考答案:
信息:非洲奴隶贸易能够增强“增强亚非欧与英国的贸易往来”;种植园中黑奴死亡率高(2分)
论题:三角贸易对欧洲和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纷纷开始了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发非洲大陆,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 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6分)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步骤,但是它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使非洲丧失将一亿的精壮劳动力,导致了非洲的长期落后。(3分)
(说明: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