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引入:同学们好,今天上这节课,让我想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句话。大文学家苏轼在宋代就发现了了月有阴晴圆缺,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呢呢?
好的,那你能画出几种月亮的形状呢?
月球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月相变化。(板书课题)
2.提问:我们知道这些月相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呢?根据你的记忆你能画出上半月的月相变化图吗?
3.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4.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同学们画得都有些不一样)
5.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二)模拟月相变化
我们想要知道月相的变化,今天老师推荐大家运用一种模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中知道月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既然月相跟太阳地球观察者有关,那么我们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教师边讲解边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3、请一组同学上台示范,其他同学指出不足。
4.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三:月相变化规律
1、.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展示,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上半月,由亏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在左侧。)
2.小结:月相变化规律。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6:00或傍晚6:00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观察过程中注意事项。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五:1世纪通过这届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