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3: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与要求】
3.1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②知道测量时间和距离的常用方法。
5~6年级:①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②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开始或停止运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③知道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其施加引力。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怎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第一部分,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第二部分,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需要进行必要的单元导入,基于导语中的力学生活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进而引出单元教学内容,引出第一课教学内容。第一课教学内容,旨在吸引学生关注让小车运动起来的科学问题,通过思考生活现象,引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探究和思考归纳作为教学的主要思路。在夯实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科学兴趣。
【学情分析】
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人力运动,以及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力学运动等,都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是他们对力学原理和知识是模糊的、片面的、零碎的,需要通过科学系统地学习,建构力学原理和概念,进而掌握力学方法和技能,进而学着思考生活中的力学问题。例如本课中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梳理和思辨生活中各类车子的动力方式,知道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通过观察、思考、实证和研讨,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认识力的基本作用。
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能参与和获得本课力学知识。
探究实践: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通过挑战任务,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动力类型满足生活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挑战任务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板贴
小组:组装跑道、小车、垫圈、棉绳、秒表、塑料方块、记录单、活动记录表、塑料圆贴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
你知道哪些力?
你认为力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今天是乘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的?
思考:常见的车
预设:电瓶车、自行车、汽车
(出示更多图片)
提问:它们是怎么动起来的?
(电瓶车-电力、自行车-人力、汽车-汽油、推车-人的推力、马车-马的拉力、缆车-缆绳拉力)
三、发布任务
聚焦:同学们,周末做核酸了吗?
预设:做了
创设情境:核酸样本也是要靠车从采样区运到检测区去。为了准时出核酸结果,样本需要在指定时间送达检测站。今天我们在实验室要以模型小车为研究对象,完成这个挑战。
(出示一辆模型小车)
提问:现在小车静止不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预设:让小车运动起来。
(揭示课题)
挑战一:让小车运动起来
(出示绳子、垫圈)
思考:利用这些材料,怎么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讲述)
追问:
(认识重力)
挑战活动:挂上几个垫圈能让小车恰好运动起来?
(学生活动)
思考:让小车动起来的是什么力?
预设:重力。
思考:是否受力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
预设:足够大的力才能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挑战二:在规定时间将核酸样本运送到指定地点
要求:只使用指定材料,通过规定路段,时间限制1.5-1.8s,将挑战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
(学生实验)
(汇报数据)
思考:你认为力对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影响?
预设:力能使运动的物体更快,阻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设计意图:根据前概念调查数据,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相对具体的感知,因此通过直接创设情境,利用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记录板来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图表意识,将数据以及学生实验中的思考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对于垫圈个数的选择就是对拉力大小的预测、拉力与运动关系的运用过程。
五、拓展
挑战三:换用更长的绳子
思考1:拉力消失,为什么小车还在继续运动?
思考2:为什么小车最终停止了运动?
(引出:本单元后续继续展开研究)
【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