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多个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表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正式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南北文化均衡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早于西方,排除C项。
2.【答案】 A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大大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得益于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修水利,如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与生动秦朝的暴政没有关联,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孟子“行仁政”墨子“兼相爱,不相攻”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可知,儒墨法三家针对当时的现实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案,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治国路线,未涉及到三者走向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故B项错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豪强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斗志,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故B项正确。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没有体现忠君意识,故排除A项。“烈强的功利思想”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观念,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将用人权集中于朝廷手中,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浮华’结党之风”可知,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并不能保证官员清正廉洁,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不利于提升寒门庶族的地位,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三国鼎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人南迁、东晋十六国并立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状况,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排除A项;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皇帝需要士族的支持以维护在南方的统治。由此可知,这一政治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为“士族实力强大,皇权的微弱”,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排除C项;“民主政治氛围浓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洛阳可以通过大运河获取江南地区的粮食,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当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时,帝王就不得不洛阳“就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隋唐时期灾害频发,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时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治世盛世之时,社会较为安定,阶级矛盾缓和,
经济有所发展,故C正确;文景之治是奉行无为而治,但其他几个则是积极有为,排除A;他们都没有奉行严刑峻法,排除B;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都尚未出现国力强盛,文化鼎盛,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从题干“印度裔占星术者翟昙悉达担任过太史监”“把更精确的预测日食、月食的方法介绍到唐朝”“唐朝通行的许多天文历算著作也都以西方的分类体系为根据”,可知唐明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实行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中国在夏朝时已有天文历法成就,故A项“天文历法成就源于古印度”的表述错误,应排除。题干没有反映唐朝“文化上创新与守旧相并存 ”,故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长期领先于世界”,故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四司互相牵制、互不统领”可知,宋代各路的四个机构,隶属于中央不同部
门,便于中央掌握地方的各种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该制度没有一直沿用,史实错误,排除C项;在地方上设置多个行政长官,不利于提升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科举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南北分卷制度意在“维持取
士人数之均衡”,故A错误。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南北分卷制度,正是为了回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的情况,故B正确。南北分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错误。封建社会,不可能杜绝科举考试舞弊现象,故D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描述是的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反映了藩汉分治、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B项。“寓兵于农”是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辽朝官职的设置虽然借鉴了宋代官制,但“沿袭汉法”不是其主要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南面官与北面官相互制约,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夏国流通货币种类有西夏发行货币和北宋货币并行,在货币形式上,也受到北宋王朝的影响,这体现出西夏所在的西北地区与中原存在着密切的交往,C项正确;材料反映西夏国流通货币种类有西夏发行货币和北宋货币并行,西夏地区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和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夏贸易中宋朝占据优势,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美洲物种传入是在明朝,故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作,此时南北尚未统一,只记述北方的作物,而元朝是地兼南北的统一王朝,因此在其统治区域内,南北方相应的物种都有记载,B项正确。《农桑辑要》新添了某些南方作物的种植方法,而不是北方的作物品种传播到南方,故排除C项。元朝统一后结束了长期战乱,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4大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1)状况: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小(或整体较贫困)。(5分,学生答出1点2分,2点5分。)
(2)成就: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3分)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6分,学生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8.(14分)(1)原因: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华夏认同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6分,学生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民族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学生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3)价值: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1)特点: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贴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数量多,内容丰富。(2分,学生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原因:安定统一,统治清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4分,学生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2分,学生写出2个即可。)
推动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城市的兴起;娱乐设施完善;市民阶层的壮大。(4分,学生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0.(12分)示例一:
制度: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2分)
主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阐述: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分)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分)到元朝设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2分)
总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
示例二:
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2分)
主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阐述: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2分)汉武帝时期,推行中外朝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总之,自秦至唐,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示例三:
制度: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2分)
主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渐趋完善。(2分)
阐述:夏、商、西周的实行世官制,其选官标准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逐步被打破;(2分)汉代的察举制则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但后期逐渐为世家大族所垄断,以门第取人,不利于人才选拔。(2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2分)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趋于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
示例四:
制度: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两税法(2分)
主题:唐朝重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2分)
阐述:唐朝继承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2分)在选官制度上,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面对着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困难,唐朝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
总之,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2分)
示例五:
制度: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2分)
主题:秦朝开创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2022年11月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〡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遗存。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钢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据此可知
A,中国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B.南北文化发展的均衡性
C,中国文明起源早于西方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
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3.下表是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这反映出他们
孟子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墨子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赣州市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关注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D.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4.秦统一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规定:农村不许同姓聚居。秦朝的这
一举措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势力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大大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5。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一一《史记》:霍去病抱
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
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昂扬的进取精神
C,烈强的功利思想
D.浓厚的宗法观念
6.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由朝廷官员兼任各级中正官,将人才依
古制分为九等,并将用人权集中于朝廷手中,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浮华”结党之
风。这一制度
A.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了曹魏统一北方
C.保证了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位
7.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三国顺立形势图
尿十六口心同
17-4201
A.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
B.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
C.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
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这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微弱
B.北方游牧民族强大
C.宦官专权的出现
D.民主政治氛围浓厚
9。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导致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
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隋唐灾害频发
B.政治中心西移
C.大运河的开通
D.国家政局动荡
10,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曾经出现过不少“治世”“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
东汉的“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它们的共同表现是
A.无为而治,空前繁荣
B.严刑峻法,社会安定
C.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D.国力强盛,文化鼎盛
赣州市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