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同步课时练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2.观察下面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西周在分封时,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统治 B.分而治之
C.论功行赏 D.富国强兵
3.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这说明河姆渡人( )
A.非常聪明和勤劳
B.已从事原始农业
C.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D.开始制造工具
4.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家天下”开始取代“公天下”
C.政治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5.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多种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 ( )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作用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6.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分别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处,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材料表明( )
A.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水稻
B.水稻是我国原始社会种植范围最广的农作物
C.水稻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D.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
7.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 )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期 D.新石器时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区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1)材料一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7DABCACD
8.
(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变化: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始:以上变化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说明: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主张不同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
A.不同学派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表明老子( )
A.主张君主治理国家不要有所作为
B.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C.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4.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90%以上。这说明( )
A.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B.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5.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6.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
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7.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C.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二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评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参考答案:
1-7BACABDC
8.
(1)思想:法治、耕战。
原因: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评价: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