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5.16&5.17&5.18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5.16&5.17&5.18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0 10: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6&5.17&5.18同步课时练习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下面是郭廷以所著的《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A.英国的炮舰政策
B.西方国家的携手
C.中国的外援与英军的奋战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2.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作为“第—要事”。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4.如图人物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B.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5.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的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长鸣。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
6.1840年7月2日,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最后用以迎战的办法竟然是临时“雇民船十余为军艇,借米肆口袋为战篷”。这说明鸦片战争中清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是(  )
A.“天朝上国”的观念 B.情报体制缺失
C.清军缺乏战斗意志 D.英军船坚炮利
7.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7BCCACBA
8.
(1)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2)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
A.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3.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率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
C.取得镇南关大捷 D.建立理藩院
4.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
A.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B.意在追求利润以缓解经费压力
C.化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5.1896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增长了4.3倍,1897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增加
6.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  )
A.教育之法 B.治国法律
C.经商之法 D.制造之法
7.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战争追梦”主要是指(  )
A.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B.金田起义,建号天国
C.干王理政,《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2)材料一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参考答案:
1-7ADBBCDA
8.
(1)关系:相互矛盾。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实行小生产基础上的公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实行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2)符合农民要求:《天朝田亩制度》,因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资政新篇》,因为其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
(3)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1861年,清政府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两广总督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这(  )
A.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4.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反动的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
A.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B.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维新变法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7.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  )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2)材料二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参考答案:
1-7BCDAACB
8.
(1)方向: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2)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