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边塞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边塞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12: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边塞类诗歌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无人行【注】
〔南朝·梁〕吴均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注】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边塞战斗生活为内容,充满雄武豪壮之气。想象丰富,表现出战士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B.三、四两句描写了铁骑奔驰,穷追敌寇。既写出敌人的勇悍和狡诈,又反衬出战争的激烈和战士的英勇善战。
C.五、六句写出战士生活的艰苦,转战边地,一年大部分时光都得忍受冰天雪地、风刀霜剑的恶劣气候的煎熬。
D.本诗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来表现主题。如“剑头”“铁骑”“金羁”“风霜”等事物,一望而知就是描写战士的。
2.这首诗语言不追求华丽,但诗人还是十分注意词句的精心提炼加工。试举两例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雪曲
江晖(1)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
注释:(1)江晖:南朝陈诗人。曾直言进谏而不被君王采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风雪至”概括交代了边关萧萧北风、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
B.“游子自心悲”一句刻画了戍边士卒思念家乡、斗志消颓的形象。
C.“抚剑一扬眉”表现戍卒手执长剑、远赴疆场、以死明志的决心。
D.本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通篇充满一种悲壮慷慨的激情。
4.与“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B.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勾勒的图景虽明丽壮阔,实则以乐景衬哀情,与“澹烟衰草”一起传达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下阕抒写词人对烽火遍地的中原的无尽担忧,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是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本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6.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它在三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边塞战场上的景象,北风凛冽,战马奔腾,气势雄壮,为边将的出场做了铺垫。
B.领联选取了“戍楼月”这一典型物象来烘托边将的形象,表现了边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铁衣霜露重”中的“重”字语意双关,既指秋季边地霜重,又指将士久戍边地的苦难之深重。
D.“战马岁年深”是说陪着边将的战马已经在边关好多年了,侧面烘托了边将的戍边之久。
8.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笳曲①
王昌龄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②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③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注】①胡笳曲:乐府旧题。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西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晋军将领刘琨在晋阳被敌军重重围困,无法解脱;最终他利用一支胡笳,退敌五万精兵,传为战争史上的佳话。本诗写的就是比事。②金笳:即胡笳,管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③关月:乐府旧题有《关山月》,下句中“海风”所指不详,可能也是乐府旧曲。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着一“已”字表明情况万分危急,“几重围”更是言简意赅地突出事态的严重。
B.胡笳一“引”让“出塞衣”上落满思乡泪,这和“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同样的悲壮沧桑。
C.颈联虚实结合,着重表现胡笳乐曲,将乐曲中展现之景写得宛如眼前实有之景,写活了胡笳声。
D.这首诗以诗歌艺术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胡笳退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叙事诗。
10.《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此诗“结用事佳切”。请结合尾联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秀才①从军·其九
[魏晋]嵇康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②,右接忘归③。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注】①秀才:嵇康之兄嵇喜曾举秀才。他去从军,嵇康写了一组(十八首)诗赠他,便以“秀才”为代称。②繁弱:古良弓名。③忘归:矢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通过描写主人公鲜衣怒马,左手持弓,右手搭箭的画面,表现出他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
B.后四句描写主人公一路急驰,却是轻松闲逸、左顾右盼、风姿佳美,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潇洒自如。
C.本诗实写嵇喜从军以后戎马骑射的生活,借此写出了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人生境界以抒发个人情志。
D.本诗写人叙事,鲜明生动,运笔疏朗,语言隽秀,意境清远,圆通自如,表现出嵇康很强的语言功力。
12.诗中通过哪些手法塑造“秀才”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②,诸将已承恩③。
惆怅孙吴事④,归来独闭门。
【注】①翻同“反”,反叛。②安边书:安边的策略。③承恩:意思是受了奖赏,因而再也无心于边事。④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沙漠”“塞垣”等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具有边城特点的图画。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C.诗人用质朴而冷静的语言写了一次边塞经历,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D.诗人虽有安边之策,但边塞诸将无平虏之心,致使诗人只能空怀孙武、吴起之才。
14.本诗运用了“白日”的意象,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运用了“白日”的意象。两首诗歌中,“白日”意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6.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
钱起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④。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②卢龙塞: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为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④汉皇年:汉皇时代,此处以汉指唐。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描写隆冬季节,寒风裹着雨雪,三军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卢龙,同时暗示战事紧急。
B.五,六句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表现了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
C.七、八句写有圣主的支持,唐军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唐皇会有更多的封赏,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D.诗歌运用了渲染、象征、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技巧,既有歌行体古诗韵律流转的特点,又不乏近体诗的对仗工整。
18.请从意境、炼字和风格特征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20.作者采用了哪种手法塑造了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边
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
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
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2.结合诗作内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本诗。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 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2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时是2月。
B.“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C.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进行勾勒,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D.“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的像钢铁一般坚固——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24.下列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2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6.“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7.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这一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9.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
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30.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B.陈诗中“直上”二字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C.王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D.王诗尾联直抒胸臆,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3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
[唐]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32.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 )
A.格律精粹 B.盛唐印象 C.边塞回响 D.唐人百首
33.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
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
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
34.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②。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②龙沙: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虏”即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
B.“天兵”即唐朝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首联通过措辞的褒贬色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C.颈联中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近,诗人通过四种意象描绘出边塞的风光和战斗生活。
D.尾联借助诗中主人公的口吻来表情达意,表达了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
36.清人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该诗颔联“有气骨有采泽”,这一评价被后人认为深中肯綮。请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解析:
1.D 2.(1)如“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带有对仗的特点,尽管没有直接写展示形象的字句,却以一当十,通过坐骑反衬出战士的形象,使之活生生地现于眼前,文字精练而得当。
(2)如“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运用卧薪尝胆的典故,语言精练,笔力雄健,铿锵有力,内涵丰富,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如“铁骑追骁虏”中“追”字用得精当。诗中丝毫没有出现战斗胜败的字样,但一个“追”字,立刻使人领悟到战士是打了胜仗,敌人是大败而逃了。
再如“胡地早风霜”的“早”字写得精当,仅仅一个字就把北方边地的气候特征,冰雪严寒的时间之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风霜’……一望而知就是描写战士的”错。“风霜”是景物描写,不是描写战士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1)对仗工整。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写铁骑奔驰,穷追敌寇。“铁骑”,披着铠甲的战马;“金羁”,饰金的马络头。二者互文见义,使手持利剑,铁骑奔突,喊杀震天,穷追敌寇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追骁虏”对“讨黠羌”,反衬战争的激烈。对仗工整,文字精练得当。
(2)运用典故。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运用卧薪尝胆的典故,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以验自己的心志。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语精当,笔力雄健,内涵丰富。
(3)用词精准。
“铁骑追骁虏”,意为战士飞身上马,追杀凶猛的敌寇。“追”,追杀,用词精当,一个“追”字立刻使人想到战士打了胜仗,敌人大败而逃的场景。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写边塞的气候。八、九月间,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一个“早”字暗含某种对比,把北方边地的气候特征,冰雪严寒的时间之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3.B 4.A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思念家乡、斗志消颓”说法错误,此句是写出了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本诗中“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所用修辞手法为互文。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意思是:枝条和叶子互相遮盖连接。使用了互文修辞。
B.“杜鹃啼血猿哀鸣”意思是:尽是杜鹃啼叫猿猴悲凄的哀鸣。无修辞。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运用对偶手法。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偶、夸张手法。
故选A。
5.D 6.①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的是万方多难、老病缠身的感伤;②范仲淹《渔家做》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则是突出战争中的思念家人而又归家无计的感慨;③本词中“一尊浊酒成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抒发的则是中原沦陷、烽火连年、失地难收的悲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误。“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因万方多难而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而除了为国事和时局担忧之外,诗中还有作者“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
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展现了思念家人的情感;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从而表达了归家无计的感伤。
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山河破碎,连年战火,无限感慨,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
7.A 8.①巧用借代。烟尘弥漫至今,实际上是说战争至今不息,用“烟尘”代指战争,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卒章显志。尾联抒发议论,写长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升华了主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战马奔腾,气势雄壮”错误,首联说北风吹凋白草,敌人的战马步步逼近,战场上的气氛是肃杀、紧张的。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这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从注释来看,“卢龙塞”是古地名,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处使用借代的手法,以古地名代指这些兵家必争之地。“烟尘”则代指战争。诗句都以具体形象代事物,使诗句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尾联意为“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诗句对前面塑造的守边将士的内心做了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此处抒发议论,卒章显志,从而揭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写长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9.B 10.①尾联叙事,写刘琨再三吹奏胡笳曲,拂晓时分,终于让胡人失去斗志,流泪撤兵而回。②“掩涕”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为本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③拂晓是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而敌军终于撤兵而还,晋阳城也终于解除了危机。尾联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同样的悲壮沧桑”表述不当,“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是柔弱婉约,而本诗中的思乡之泪则更加悲壮沧桑。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要弄清题干中“结用事佳切”的意思,即结尾记事非常贴切、非常好,然后结合尾联所写的内容,从锤炼词语、分析内容等角度赏析。
尾联意思为:晋军将领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从夜晚吹到天亮,最终以胡笳退兵,胡人撤军。其中“三”指多次,“晓”指拂晓,此处意为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
“掩涕”一词,渲染出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以勾起胡人的思乡之情,瓦解敌方的心理防线,最终敌军撤兵而还,晋阳城终于解除了危机。
综合以上可知,尾联的叙事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即“用事佳切”。
11.C 12.①侧面描写:通过乘骑、服饰、器物等描写,从侧面勾勒主人公的特征衬托出人物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②正面描写:他气概非凡奋行直前地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驰骋在中原上。③比喻、夸张:他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速度快得能把一掠即逝的影子超越。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实写”错,本诗是在想象嵇喜从军以后戎马骑射的生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能力。
前四句,是静态的描写,从几个侧面勾画出主人公的特征:他骑一匹训练有素的骏马,穿一身鲜丽生晖的衣服,左手持弓,右手搭箭。四句构成一个画面,虽不是直接写人,乘骑、服饰、器物,已经衬托出人物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
后四句转入动态的正面描写:他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速度快得能把一掠即逝的影子超跨。他气概非凡奋行直前地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驰骋在中原上。主人公一路急驰,却是轻松闲逸,左顾右盼,风姿佳美。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正面刻画。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这里使用一连串表示动作迅急的词汇、一连串的比喻和夸张,写主人公纵马奔驰,如迅风,如闪电,紧随掠过的影子追逐天上的飞鸟,奋行在广大的平原上。强烈地突出主人公纵马如飞的形象。
13.C 14.本诗中,作者通过“白日”渲染了边城凄凉、萧条的氛围,寄寓了作者无以御敌的忧愁。王诗中,作者通过“白日”描绘了辽阔、壮观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冷静的语言”错,从“边城何萧条”“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等诗句可看出,诗歌的语言壮烈,情感浓郁。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诗中,“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渲染了边城凄凉、萧条的氛围,寄寓了的忧愁之重:边关广大,但无以御敌。
王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作者通过“白日”描绘了辽阔、壮观的画面,暗含人生苦短之意,表达了作者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5.D 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错误。李白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李益诗“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所以作者想象丰富,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所以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17.D 18.①意境宏阔:“万里”写卢龙塞外沙漠广阔,一望无际的特点;“飞沙”状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万里飞沙”形象地写出了卢龙塞的地理特点。
②炼字精当:“咽”即哽咽之意,形象地写出了鼓敲声低沉凄凉,如哭诉一般。“凝”即凝固、凝结之意,旌旆凝结不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
③风格豪壮雄迈。这两句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D.“象征”错误,第一句是环境渲染,三四句是夸张,最后四句借用陈琳的典故,将唐王和汉皇作对比,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第三四两句“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响彻天地,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从意境上看,写出卢龙塞外沙漠广阔、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表现了卢龙塞阔大的意境。炼字上,“咽”是哽咽、呜咽的意思,写出鼓敲声低沉凄凉。“凝”是凝固、凝结的意意,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风格上,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风格豪壮雄迈。
19.C 20.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能力。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表现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这是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中间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只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霍嫖姚”是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借此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21.C 22.①以乐景衬哀情。“桃花暖色中”以乐衬哀,抒发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本诗现实与梦境形成对比,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虚写。通过梦境虚写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诗歌颈联没有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诗是边塞思乡诗,所以我们主要考虑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战争的艰苦生活,理解诗句,点明手法,即可作答。
如尾联虚写梦境,想象故乡春来桃花盛开的美景。“桃花暖色中”景色虽美,却只是人们睡梦中才可得见的美景,这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
此外,本诗尾联“桃花暖色中”,桃花绚烂,是美好的景色,而本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哀伤之情,所以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方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也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塞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下,更加突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强化了战士们的思乡(厌战)之情。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并非主人公亲眼所见的真实景象,而是睡梦中的场景,这里运用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梦境展现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
23.D 24.C 25.C 26.“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27.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
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漫道”指道路漫长的说法错误。“漫道”的“道”是说的意思,“漫道”就是“漫说”“别说”的意思。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理解能力。C.“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的理解错误。“漫道”,即“漫说”“别说”,也含有说也是枉然的意思。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的说法错误,“咽”指的是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沉郁低回的音调,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作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给出了作答角度: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从修辞手法来看,“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雄关的艰险,比作坚硬、生冷、沉重的铁,形象地说明红军战士夺取娄山关这样的关隘的艰难不易。从情感的角度看,“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倒装句,即“漫道雄关真如铁”,意思是不管你这雄关的艰险,哪怕是铁一般的沉重、坚硬的关隘,都要“从头越”。这正表现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情怀。
28.C 29.(1)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3)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所以这两句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较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表现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这是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中间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只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独有霍嫖姚”是运用典故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先指出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运用该手法技巧写出了将士们设么样的形象即可。
30.D 31.(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两诗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陈诗用恶劣的环境来反衬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王诗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正面烘托人物形象。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王诗尾联直抒胸臆”错误,不是直抒胸臆是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壮阔而悲凉。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1)陈诗通过写“海畔风”“冻泥裂”“叶落”“枝梢折”“天山雪”,写出了湖滨风寒、泥土冻裂、叶落枝折、雪满天山的景象,突出天山天气极其寒冷,环境极其艰苦;“红旗直上”,则表现了将士们不畏严寒,不怕艰苦,勇登天山,精神振奋,积极乐观;
王诗通过写“总是旧别情”“边愁听不尽”“秋月”,写出了征人背井离乡,听到琵琶声,看到关山月,久戍思归,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两诗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陈诗中写风寒、地裂、枝折、雪满,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仍然精神振奋,直上天山,所以,本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戍边将士的无所畏惧;王诗中写琵琶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秋月高照思乡情更浓,所以,王诗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正面烘托人物,体现征人的思乡之苦。
32.C 33.A 34.同意。
《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体现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类型及特点的能力。
岑参《醉里送装子赴镇西》是送别诗,不属于边塞诗范畴,故“边塞回响”不合适。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错。“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为“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这两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从中无法得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的结论。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所谓“尚巧主景”,即岑参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体现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
《蓟中作》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却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符合“尚质主理”的特色。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意为“醉倒了没有办法告别,等到醒来后才来送你离开。看着你骑着马疾驰而去,似乎走上了天山的云端”。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却舍弃了送别时一些通常之景与通常之情的描写,只摄取自己久久地望着朋友飞马翻越天山的镜头加以勾勒,既描绘出一个飞马上云端的奇特景象,也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诗味醇厚。符合“尚巧主景”的特色。
35.D 36.①有气骨:此两句紧接上文塞虏入侵,天兵出征而来,朝廷刚刚颁发诏令,唐军很快就深入敌区,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争相建功报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②有采泽:对仗工整,极富画面感,身穿铠甲的统帅手握兵符,遣兵点将,与卧于白沙堆沙漠中的士兵互为一体,在苍茫的戈壁滩的衬托下威武而雄壮,整幅图画恢宏壮丽。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达了对战事的担忧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这是征人对妻子的劝慰,抒发了此次出征的必胜信念和为国献身的精神。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表现内容的角度看,颔联“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与首联“天兵出汉家”照应,叙述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表现了将士们迅速集结,深入敌区,同仇敌忾,立志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体现了评价中的“有气骨”的特征。
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看,“将军”对应“战士”,“分虎竹”对应“卧龙沙”,颔联的这两句对仗工整,表现内容极富画面感,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在苍茫的戈壁滩的衬托下威武而雄壮,将士们同仇敌忾,威严整肃,都争相建功报国。朝廷刚刚颁发诏令,将士们很快就已经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展现出一派恢宏壮丽的景象,体现了评价中的“有采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