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 高考语文作文一轮复习专项突破
06语文写作步骤指导之审题、选材(讲义)
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 语文教研室 高喜伟老师 整理
第三讲 作文的六个步骤(一)
作文究竟应该怎样写,有没有一套可操作的办法?尽管文无定法,写作的过程因人而异,但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结合中小学生目前写作的状况,作文还是有章可循的。一般说来,写作文应该有以下六个步骤:
一、审题
审题是中小学生作文的第一个步骤。据说个别作家在写作时是先写作品,然后才为作品定下题目,中小学生则不可这样。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所写的作文差不多都是命题作文,属于命题作文范畴,不可能会让同学们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去写。即使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卷面上没有给出明确的题目,而是让学生“题目自拟”,也很有必要认真审读所给的材料,仔细推敲上面的内容。毕竟,这些所给的材料、话题就是写作的依据,离开了这些材料和话题所设定的范围,就算是“跑题”了,而“跑题”向来是中小学生作文的大忌。
那么,怎样审题呢?审题“五步定位法”可以参考:
第一、考察题目给定的时间。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暑假二三事》《五月的乡村》《二十年之后》等题目,可以从时间上确定所写内容的范围;
第二、考察题目给定的空间。如《校园见闻》《班级趣事》《家乡的炊烟》《我的书房》等,可以从空间上确定所写内容的范围;
第三、考察题目给定的人物。如《幽默的妈妈》《我的同桌》《可爱的老师》《为对手喝彩》等,可以从人物上确定所写内容的范围;
第四、考察题目给定的事物。如《小麻雀》《秋雨》《故乡行》《拔河比赛》等,可以从事物(事或物)方面确定所写内容的范围;
第五、考察题目给定的性质。如《谈幸福》《信任》《成长的快乐》《挺直生命的脊梁》等比较抽象或含有抽象意味的话题,可以从词语所表达的性质上思考所写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作文审题时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综合考虑,而不是单独运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的。如《家乡的变化》这个题目,既要从空间范围思考,写的是家乡的内容,又要从性质上来考虑,写的是变化。又如《岁月如歌》这个题目,既要从“岁月”这个词语考虑到时光的脚步,又要从“歌”这个带有抽象意味的词语上体会到岁月的美妙。总之,对于作文题目,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综合考虑,审查题目要求的范围。题目要求的范围弄准确了,才不至于出现“跑题”现象。
对于命题作文,分析题目的结构也不失为审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具体来说,要弄清哪些内容是主干,哪些内容是附加成分。如《一件小事》这个题目,主干是“事”,说明是让记事的;附加成分是“一”和“小”,说明只能写“一件”,并且必须是“小事”。分析题目结构的目的,在于抓住要点(主干),注重枝节(附加成分)。作文题目中的附加成分往往是重要部分,一定要在抓主干的同时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写起作文来就有可能走偏甚至跑题。除此之外,审题时还要注意题目后面的具体要求,诸如文章的体裁、字数、中心、书写等,这些问题虽然常见,但不可忽视,一定要耐心审理,细心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为下面的“写”打好基础。
这里,有必要再对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多说几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是近年来考场上常见的作文形式,其优点是灵活、不死板,写作的空间大、范围广,作者自由发挥的天地广阔,能够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如果有人据此认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就不必在审题上下功夫,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一次考试中,作文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请以‘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表面上看,这题目写起来也够自由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自由的空间还真不小,但不要忘记,一切都必须围绕着“度”这个话题来进行,否则仍有“跑题”之嫌。那么,这个“度”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题下面还有一段文字材料:
人们追求学习、工作的高效率,但太紧张又适得其反;人们需要休闲娱乐,而时间太长又感到空虚无聊;人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过度反而有害健康……看来,无论做什么,都得有一个恰当的“度”。
就是这么一段话,把“度”的含义给界定了。在这里,它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如果不认真审视这些内容,而把那些有关“度”的内容——诸如角度、弧度、密度、温度、湿度、风度等一股脑儿写上来,那就有失题旨,与话题背道而驰了。因此,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仔细审题。
一般来说,对于话题作文也要弄清话题指定的范围,按照话题上的有关要求去写。虽然话题作文可供选择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
审题贵细,细致认真,选定范围,明确方向。
二、选材
审题之后,就要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与题意相关的写作材料了。
选材往往是同学们作文的棘手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中小学生年龄不大,经历不丰富,体验不深刻,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选材困难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迫于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往往专注于课程学习,为学业成绩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课外阅读受到极大限制,主观上对生活也不够关注。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感到素材难找,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每次作文都只好东拼西凑,胡乱编造一些内容应付了事。据有人统计,一场大型考试下来,不少考生忽然“成了孤儿”,爹娘病故,生活凄惨,让阅卷老师着实感到同情。事实上,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生编乱造,故意把自己的身世、生活、命运说得悲惨一些,借此来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并因而给予作文较高的评价。
作文是不是可以“编”?人们至今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毕竟只是写一篇文章,而不是记录历史,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顺理成章,就算不错,没有必要对作文内容的真实性提出苛刻的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文以载道,文品和人品要和谐统一,不能割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感想,写议论文。当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尚且健在。他在考试后对作文的说明中指出:假如有考生在作文中就有关话题谈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出考场后去坐公共汽车时连给老人让座位的德行都没有,那么,对这样的考生,作文只能打零分!也许有人会说:高考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是学生的道德水平,何必将二者混为一谈?叶老的意见是:道德文章本来就是一家,文章不能光做表面的,道德才是一部大文章、真文章。我十分赞同叶圣陶先生这个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作文时为什么出现选材难的问题?一部分是客观原因,诸如个人经历不多、课程繁重、升学压力、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另一部分则是主观原因,诸如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思想境界等等。
当然,在作文中适当地发挥想象,根据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这不但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是应该鼓励的。关键是,那些想象的成分应该不失艺术的真实,应该有丰厚的生活土壤作依托,而不能是脱离生活实际、违背道德原则的编造。
那么,说到底,作文的选材必须来源于生活,来自于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体验。而要想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具体对待每次作文时要写实事,抒真情,陈己见,不能矫揉造作,人云亦云。
按照上面的选材原则,具体在选材的时候,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选择生活中那些最能表现主题、最能突出中心的内容来写。比如写《我的同桌》,“我”与同桌之间会有许多事情,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在这些可供选择的许多事例中,哪些是最能够突出中心的内容,要详写;哪些虽然与中心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重点的,要略写;哪些与本文中心根本无关的,就干脆不写。
第二、要选择那些新颖独特的事例来写,要避免与别人重复或雷同。比如写《课间十分钟》这个作文题,也许有不少课间都曾给作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具体写哪一次,作者要尽量选取自己独特的经历去写,力争避免与别人写的那个课间相似或雷同。选材的过程,就是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
选材贵新,新颖别致,新鲜生动,豁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