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外历史刚要(上)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644年—1840年)
目 录
CONTENTS
皇权顶峰:专制的强化
一
二
经略四方:疆域的奠定
三
暗流涌动:危机的初显
秦朝二世而亡
隋朝勃兴速亡
明末积重难返
汉
唐
清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思考:“盛世”的出现有何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祸乱之世为前奏;衰世的经验教训;帝王的勤政惠民
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口增长;疆域辽阔,社会稳定
认识盛世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 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
——周武《论康乾盛世》
又逢盛世
第一,大清帝国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第二,经济总量巨大,国家财力雄厚,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第三,军事力量强大,对版图内的土地做到了有力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人口达到空前的数目,以10亿亩上下的耕地养活了30%左右的世界人口。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伏尔泰《哲学辞典》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康熙帝(1661-1722)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1723-1735)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1735-1799)
爱新觉罗·弘历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康熙)何地可休息耶?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一)奏折制度,改题为奏
一、皇权顶峰:专制的强化
1、特点:
2、作用:
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
明朝
清朝
加强皇权,提高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迅速、机密、直接、广泛
军机处
养心殿
一、皇权顶峰:专制的强化
雍正年间,西北军务繁忙
中枢秘书机构
轮流值班,商议军情,处理文书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承旨遵办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背景:
2、职责:
(二)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3、特点:
4、性质:
5、影响: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机臣承旨,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总计不过数十名……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
——梁章钜《枢垣纪略》
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速(地处内廷,便于宣召)
(有官无吏,效率较高)
密(保密性强)
一、皇权顶峰:专制的强化
(三)兴文字狱,思想控制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
1、实质:
2、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思想文化专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
斩首
斩首
斩首
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斩首
西北达巴尔喀什池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跨葱岭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北接西伯利亚
二、经略四方:疆域的奠定
1662,郑成功收台湾
康熙:1683,清军远征台湾,1684,设台湾府
康熙:中俄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乾隆:平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总领
康:册封达赖、班禅;
雍:1727,驻藏大臣
乾:1793,颁《钦定…》
以法律对藏管辖
(一)疆域拓展
康雍乾三朝:平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在蒙古设盟、旗
4.新疆
3.西藏
1.东北
2.台湾
5.蒙古
开发边疆,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固;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形式多样
二、经略四方:疆域的奠定
内地:督抚治理
边疆:办事大臣、将军辖区、盟旗
西南: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民族机构:理藩院
2、治理特点
3、历史意义
(二)治理四方
1、治理举措
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5将军辖区:
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
2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1盟旗:内蒙古
将军辖区
内地18省:总督巡抚
办事大臣辖区
十八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陈旭麓
三、暗流涌动:危机的初显
1、经济危机: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清)汪士铎
清代人口增加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耕地面积增加;
精耕细作(农业上普遍采用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高产农作物推广;
税收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人口激增,资源危机显露
三、暗流涌动:危机的初显
2、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朝鲜使者对中国官场的评价是:“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外国人看了都不得不说——“够贪”
皇帝都不得不承认——“真贪”
乾隆看着查处出的大量官员名单,沮丧地说:“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家产:土地8000多顷;房屋3000间;当铺、银号、古玩店、玉器库、绸缎库合计百来座,各种金器银锭,赤金元宝上千万,各种绫罗绸缎、名贵衣料数不胜数。
据统计,和珅贪贿财物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中英那一次难忘的“约会”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自《清实录》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对付一个如此骄傲的朝廷,它对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无知,就必须给予皇帝及其大臣以庄严华丽的印象。
中英那一次难忘的“约会”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高宗实录》
三、暗流涌动:危机的初显
既禁止国人出海也限制外商来华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应对抗清及西方扩张
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消极: 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3、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原因:
影响:
清政府
欧美国家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强化封建制度
发展小农经济
兴文字狱,程朱理学
闭关锁国,只开广州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体
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
启蒙思想,重视科技
积极开放,海权意识
作为康乾盛世余波的嘉、道两朝,危机更是日益严重。中国历史就在这一背景下迈向了近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个人口几乎占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精选集》
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
奏折制度
加强君主权力,国家丧失活力
治理四方
疆域拓展
加强边疆治理
巩固国家统一
奠定后世版图
王朝正走向末路
本课小结
治理特点
历史意义
治理举措
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经济危机:人口激增
政治危机:农民起义
君主专制
疆域奠定
危机初显
清前中期鼎盛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