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本课由《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三首古诗组成,第一首是五言绝句,后两首是七言绝句。这三首诗描绘了春夏时节的景色。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句通篇写景,一句一景。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的春日景色,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第四句写诗人的联想,诗人由满地的蒌蒿和几个芦芽,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暖”“欲”两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这股暖流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是“再,又”的意思,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兴致更浓。“添得”和“四五声”衬托出深山的幽静。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鸳、鸯”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融、燕”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鸳、鸯”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融、燕”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
1.生字教学
可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加一加等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认识理解“鸳鸯”和“河豚”。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如“融、燕、崇、溪”等。“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
这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句尾的“丽”和“香”要读得饱满而充分,可以适当延长,从而展现画面的明快、艳丽,为后面的朗读做好铺垫;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然后将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轻巧灵动的感觉;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要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要读得声断意连,“竹外桃花”读时一气呵成,将重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语速放慢,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略微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要饱含对大地一片生机的无限喜爱;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以叙事的口吻开始朗读,重点读好“日日晴”中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最后以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第二句溪尽改走山路,游兴高涨,读出诗人开心之态;第三句可以加快语速,把重音落在“路”字上,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显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再以轻松且稍快的节奏朗读第四句,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3.理解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再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到的景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鸳、鸯”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融、燕”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并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诗中圈出本课生字,将不理解的地方圈画标注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开火车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崇”为翘舌音;“鸳、豚、减”为前鼻音;“融、鸯、崇”为后鼻音。“溪”的声母是x不是q。
(3)学生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教师相机明确并补充)
①加一加识记法
央+鸟=鸯
山+宗=崇
木+每=梅
②换偏旁识记法
护—芦(芦苇)
呀—芽(发芽)
啄—豚(河豚)
眨—泛(泛滥)
③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法
鸯(鸳鸯)—央(中央)
梅(梅花)—每(每天)
溪(小溪)—奚(奚落)
减(减少)—咸(咸味)
(4)学生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学生齐读会写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同桌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错生字的书写)
燕:上中下结构,中部紧凑。下部四点间距均匀,第一笔点向左倾斜,中间两点略小,末点稍长且向右倾斜。
惠:上下结构,上部略窄,“日”扁宽,横画等距。心字底的卧钩呈月牙形,向左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画之外。
溪:左右结构,右部紧凑,第六笔、第八笔和第十二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第十一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融:左右结构,左下部分内部只有一横。
崇:上下结构,下边是“宗”,不要写成“示”。
4.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书写姿势和书写要点。
5.学生齐读古诗。
板块二 谈话导入,引出《绝句》
1.导入:“春天”,一个充满生机的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课件出示春天的图片)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指名回答)
2.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绝句》,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和作者)
3.学生分享搜集的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代表作有《登高》《蜀相》《春夜喜雨》等。
板块三 感受节奏,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学生互相评价朗读表现,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和发音。
2.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全班齐读,注意节奏。
4.学生借助注释,试着与同桌交流古诗的大意,并将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5.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指导。
丽:好看,漂亮。
沙暖:沙滩变温暖。
6.指名学生说说古诗的大意。(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总结)
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
7.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大意明白诗人描写景物的角度,从而打开想象诗歌画面的思路。
诗人先从视觉出发,概述江山秀丽;然后从嗅觉出发,说明花草的芳香;再从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描写泥土的湿润、沙滩的温暖和燕子飞翔、鸳鸯睡觉的画面。
8.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9.学生齐读古诗。
板块四 品读诗句,背诵古诗
1.过渡:这首诗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欣赏诗人笔下的春景图吧!
2.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
句段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春天来了,江山秀丽;春风吹拂,花草成长,空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味。
(3)小结:这两句诗说明诗人描绘的春景图中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好闻的气味。
3.过渡:让我们继续品读古诗,看看诗人的画中还有些什么景象,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4.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
句段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在这两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泥:变湿软。 燕子:飞翔。
沙:变温暖 鸳鸯:睡觉。
(3)引导学生抓住“融”“暖”两个关键字欣赏诗人笔下的美景,感受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融”“暖”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变暖了,冻土变松了,沙滩暖和了。“泥融飞燕子”描写了燕子衔泥翻飞的动态画面,“沙暖睡鸳鸯”勾勒出鸳鸯相偎而眠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反映出鸟类的悠闲快乐,春天的和谐宜人,把自然界的生机展现在我们眼前。
5.诗人先概述春天江山秀丽、花草芳香,然后选取燕子和鸳鸯的活动,具体表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从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又美又香又温暖的春景图。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喜爱,一边齐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吧!
6.学生尝试自由背诵古诗,最后指名背诵。
7.小结:通过学习杜甫的《绝句》,我们有幸欣赏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景图,也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下节课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诗,一起去领略春夏时节的美景,请同学们拭目以待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学生默写古诗《绝句》。
3.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杜甫笔下的春日美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苏轼笔下的春江晚景图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解释课题,学生齐读注释一,明白古诗题目的缘由,教师补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艺术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诗、词、文等各领域都富有创造性,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板块二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并在教材中标出停顿节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指导。
3.结合注释或图片指导学生明确“蒌蒿、芦芽”等词的含义。
(1)引导学生抓住草字头猜测“蒌蒿、芦芽”是植物,再利用课件呈现蒌蒿和芦芽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印象。
(2)课件出示河豚的图片,同时提醒学生河豚有毒性。
(3)指导学生明确“欲”是“将要”的意思。
4.学生齐读古诗,说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总结,可用课件呈现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景物的形象)
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苇、河豚。
5.过渡:让我们走进古诗,看看诗人具体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6.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明白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了。(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
从刚开的三两枝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芦芽发出短芽,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了。
7.引导学生品析诗句。
(1)课件出示句段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句段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点明桃花开放的地点。“三两枝”说明桃花并未完全开放,点明时间是早春时节。“春江水暖”是由桃花的开放联想到的,结合“鸭先知”同样可知诗句描写的是早春时节。
(2)课件出示句段2。
句段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①引导学生抓住“满地”“短”,明白作者描绘的是早春时节,并感受早春时节的特点。
“满地”点出了蒌蒿又绿又多的特点;“短”形象地描写了芦苇刚刚发出嫩芽的样子。因此,从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春时节,也可以看出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状态。
②学生结合插图,小组讨论:是否能从中看到“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不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好处:这是诗人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意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发芽时,就是河豚逆江产卵的季节。诗人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
8.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总结明确)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
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9.学生思考并尝试归纳本诗的中心主旨。(指名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10.总结主旨:《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用三两枝桃花、蒌蒿、芦芽、江水中的鸭子等几个事物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江景图,写出了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喜春、惜春的感情。
1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古诗,已经熟能成诵的同学可以背诵古诗。
板块三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最后一首诗——《三衢道中》,(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和注释一,试着说说从诗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教师相机补充并明确)
“三衢”是地名,诗题的意思是“三衢的路上”,可知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三衢山的时候。
2.了解诗人。(指名学生分享关于诗人的资料,教师相机总结)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著有《易释象》。
3.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范读,学生在诗中标注节奏。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再次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通过结合注释、补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梅子黄时、小溪泛尽、却”等词的意思。
梅子黄时:梅子成熟的季节,指初夏。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5.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与同桌讨论。
(1)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你是如何判断的?
(2)试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6.指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互相补充。
初夏时节,由“梅子黄时”可知。
7.指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总结明确。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板块四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品析诗句。
(1)学生齐读古诗第一、二句,读后与同桌交流:诗人出游的心情如何?(指名回答,教师结合“日日晴”进行引导)
诗人的心情很好。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诗人却遇到“日日晴”的好天气,诗人的喜悦之情可见一斑。诗人乘船出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可见诗人游兴正浓,心情很好。
(2)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两句古诗,品一品诗人的心情,试着给两句诗加上一组关联词语,来展示诗人出游归来欣赏的景物。(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不减”“添得”进行理解)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人出游归来,路上的绿荫仍然不比登山时的绿荫少。而树林中不时传来的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为三衢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可见诗人的心情比来时更好。
2.通过品读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整个游玩途中都是心情极佳的,让我们带着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互相补充。
4.学生思考并尝试归纳本诗的中心主旨。(指名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描绘了初夏时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板块五 课文回顾,背诵古诗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2.总结:通过学习本课的三首古诗,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大自然的风光,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齐读课文,再和同桌互相背诵课文吧。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教学过程由易到难,逐步提升。本课的古诗都是写景诗,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字音字形问题,进而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的放矢,逐个突破。本课的《三衢道中》相对难度更大,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在掌握一定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另外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