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的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都可以用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返乡体、影视纪录片等形式,开启了技术下沉与全民记录结媒的时代,正好反映了当代人对加速的现代性的不同“写作”方式。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并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辨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
材料二:
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个新农村规划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 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业,2009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返乡创业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就让他们费尽脑筋。“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哪?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如今,破旧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
柳中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
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能由“输血”变“造血”。
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文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柳中辉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常理《过“城市生活” 留古镇乡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的现代浪潮给乡村带来了极大冲击,乡村社会记忆面临消退的风险,这是材料一立论的背景。
B.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是个人对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构,其中也可以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
C.浔龙河村新农村建设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新”与“旧”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是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是其必要的补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媒介,在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B.重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需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形成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C.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分析“重拾乡村社会记忆”这一话题,材料二则用具体实例回答如何“留古镇乡愁”这一问题。
D.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一部分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的自我选择,材料二中柳中辉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选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等民俗。
B.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山村,探讨故乡的常与变。
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
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
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路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1964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赴约去见小刘,可他已经回国,小说通过对“我”此时一系列神态、心理和言行的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刘失去双腿后的担心和挂念。
B.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分别回忆小刘受伤的全过程及其回国前的情况,更加集中完整地塑造了小刘这一“好战士”形象。
C.小说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朝鲜战场暂时相对安定,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了“我”的轻松心情,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
D.小说中“我”看到小刘笔记本上入团时亲笔写的四行字这一情节,既照应了上文,对小刘的心愿作了交代,更突出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
8.作者在文中说:“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请结合小刘这一形象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
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B.孝廉,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相, 古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才,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的认可追捧,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4分)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4分)
14.材料二中,曹操提出了什么样的用人方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词作,完成15-16题。
虞美人·枕上①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①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旅途中写下本词。
15.下列对本词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运用设问、比喻、夸张的手法,著一“堆”字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极言离愁之多之重之不可遏抑。
B.“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形单影只,长夜难耐,只得 “数寒星”,聊遣愁思。“数寒星”三字极有情味,可见诗人的孤单与寂寞。
C.“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相思入骨,晓来依然不见离人;一夜煎熬,伊人倩影竟随“百念”化为灰烬。两句写出词人黯然神伤之情态。
D.“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残月西沉,离愁无法抑制,化作热泪夺眶而出。“流”不仅写出月之动态,更见彻夜相思之苦;以“泪”字收笔,极写伤别之深。
16.毛泽东曾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有人认为《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请分析这首词“婉约”的特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归园田居》中,采用以声衬静手法,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 ,
▲ 。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 ”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③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中的“ ▲ , ▲ ”两句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 )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俗世烟火,是书中( )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 )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 ① ,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 ②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孤芳自赏 鸡零狗碎 喜怒哀乐 超尘拔俗
B.孤芳自赏 乱七八糟 嬉笑怒骂 出类拔萃
C.顾影自怜 乱七八糟 喜怒哀乐 出类拔萃
D.顾影自怜 鸡零狗碎 嬉笑怒骂 超尘拔俗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久坐以后很难保持正确的坐姿,常会出现弯腰弓背坐或蜷缩在沙发上的情况,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
久坐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概率,从而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①经常听说打麻将时突然死亡,这与他们长时间坐着不动是重要因素。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
②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不要久坐,建议坐30~40分钟左右就要站立活动一会儿。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另外,要选择合适的坐具,尤其不要坐过低的座椅;必要时可在腰部增加腰垫,保持腰部的正直。
2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语句各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2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的三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
①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待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
②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促进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从以上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写作者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无中生有。各产业之间没有“重点”与“补充”的区别。材料二倒数第2段最后原文是“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2.B (B项,曲解文意。“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强调“对过去的当下重构”,而并非着眼于过去,准确回忆历史。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3. C(C项,材料一标题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材料是总分总结构,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材料一主要从乡村中的个体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记忆三个方面来阐述重拾乡村记忆。A、B两项,沈从文和潘年英的故事是个人重构乡村生活经历的事例;D项,“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是构建某一区域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的典型事例。C项,“农业农村部指示”是国家行政规定,不属于重拾乡村记忆的范畴。)
4.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1分),先提出论题——如何才能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1分)然后从如何“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 (1分)和“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分)
5.①乡村中的个体,要积极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②政府或社会组织要保护好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③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农民的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④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
6.C(C项,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并不能表现“我”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7.C(C项,“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无中生有。)
8.①勇敢执着,坚强乐观。战斗中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失去两条腿后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
②重情重义,信守承诺。他回连队前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为了约定等“我”几个月。
③淳朴谦逊,责任心强。连长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④忠于组织,关爱同志。入团的时候,写了四行字,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9.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每点2分)
10.C
11.A(“有相同相近关系”错,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
12.A(“受到当时人的认可追捧”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13.(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孝于其亲”、“忠于君”、“岂……乎”、判断句各1分)
(2)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若……则……”、“必廉士”、“何以”、“霸世”各1分)
14.任用虽有短处但很有才能的人(答“唯才是举”亦可)。(1分)举齐桓公、陈平、苏秦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15.C.(百念成灰,爱人倩影挥之不去,更显思念刻骨。)
16.角度提示:题材:儿女情长、离愁别绪;情感:缠绵缱绻、柔情似水;
表达:含蓄蕴藉、婉转细致;意境:凄清苍凉、缜密细腻;
语言:圆润清丽、婉转流利;美感:阴柔秀丽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答出特点2分,联系词作具体内容1分;意对即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7.①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②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③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8.A(第一空:“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顾影自怜”指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前者更切合“不合群,也不合流”的语境,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看第四空:“超尘拔俗”形容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俗;“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前者更切合“烟火之上”“人和事”的语境,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A。)
19.B(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铜臭”代指金钱,B项与之相同,“龙城飞将”代指杰出的将领。A项,比喻、夸张。C项,对偶。D项,比喻。)
20.【示例】①则是书的精髓(2分) ②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2分)(第1处,根据上文“烟火气是书的基本”“高于烟火气的”可知,此处可填“则是书的精髓”之类的句子;第2处,根据下文“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以及句式一致的原则可填“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之类的句子。)
21.【示例】①句,在“打麻将时”前加“有人”;“是重要因素”改为“有重要关系”。②句,删掉“避免”或“不要”;删掉“左右”。(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①久坐为什么会引起腰疼? ②久坐还有哪些危害?
③如何避免久坐的危害?(每句2分)
23.作文评分建议:
①要突出家乡地域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记述中要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②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标题可以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要大些。
建议书的对象可以是家乡的相关部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因为写作者的身份是中学生,所以在表达中不能是说教式,更不能是命令式,应是委婉的建议式。
对部门的建议一般以理性分析为主,简要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要有依据,切忌根据个人好恶乱提建议。
③建议44分切入。鼓励打高分,凡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生活气息浓郁,思想感情真挚,叙写描摹细致;切中时弊,建议合理,操作性强,格式正确的文章应给高分。反对低幼化倾向,凡内容虚假空洞,情感苍白肤浅,说理牵强无力的文章,一般不超过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