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15:30:06

文档简介

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天下”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写给上帝的报告
于德北
我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气息,仿佛一只熟透的苹果在我身边放了太久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的身边没有苹果,有的只是死神的脚步迫近的声音。他来了,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梦里,我们有过多次交锋,他不止一次告诫我,我,以及整个亚姆村村民的努力都是徒劳,一堵石墙怎么会阻挡瘟疫的飞跃呢?死神说:“做我的使者吧,向北走,一路向北走,听我的话,也许还会有一丝生机。
说心里话,我知道上帝在看着我,可我的内心还是有一点恐惧。死神披着黑色的斗篷,戴着一副温和的面具,他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和蔼,甚至他的手半伸半屈,好像托举着一件足以改变命运的礼物。
“做我的孩子,向北。抛开你愚蠢的想法,别人都要死,我可以让你活。”死神蹲下身来。
此时,我的耳畔没有上帝的指引,只有我自己的心跳怦然。
“答应我!”死神的声音显得有些焦躁。
“不!”我本能地回答。
“好,我有耐心,我会给你时间,但也会给你惩罚,记住,是你杀死了这些村民。”他站起身,说,“你的良心会不安的。”
我想起半个月前,布商乔又一次路过村子,他去了裁缝的家里。乔走之后,裁缝一家四口就开始发烧昏迷,皮肤溃烂,相继死去。然后是蔓延至全村……又不久,从南方传来消息,伦敦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整个英国南部被“黑死病”控制了。
我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牧羊的孩子告诉我,他们准备搬家了,搬到北部,趁着瘟神还没进他家的门,他们要避难去,向北走,北部没有鼠疫,那里很安全。
我跑到村子里去,看到不少村民都在收拾东西,包括那些正在发烧的老人,他们被亲人安置在马车上。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恐怖的画面:原来还安宁的北部地区,因为亚姆村村民的汇入,很快变成了人间地狱。枯槁的高高举向天空的手指,生满烂疮的脸绝望地贴向大地,孩子的哭声充斥着旷野,一具具黑色的尸体横卧道边……在亚姆村村民的身后,是大批从疫区来的灾民,他们像一股黑色的巨流,跨过亚姆村,又以支流的方式漫延到北部的各个地区……
我闭上了眼睛,不敢继续想下去。
“上帝啊,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仰头看天。
可是,上帝没有回答我。
脑海里的画面翻卷着,由巨幅的可以俯瞰的图景,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变成了一段段难以辨认、无法拼接的肢体,变成了蝇虫的狂欢,变成了黑暗最深处的死寂。
“医生!医生!”我猛醒过来,在人群中寻找着医生,很快,我看到了他。他正茫然地站在人群中——他的妻子回娘家了,他决定不了是否去接她。我奔向医生,一把抓住他,急切地问他:
“你想过吗?想一想,你想过吗?”医生把目光转向北方,茫然的目光中慢慢地凝聚了坚定。
“是的,”他说,“牧师先生,我想过。”
我知道,我们脑海中的图景被无限真实地扩大了。
“不能走,我们不能走!”我抓住他,紧紧地抓住他。
“对,不能走。”他说。我们又找到在铅矿做工的莱德,他听了我们的话,沉默了半晌,说:“是的。”他开始从车上往下卸东西,并未多言,只是还给我们一个苦涩的微笑。
请记住,不是我一个人,是所有心存良知的人集合了。所有心存良知的村民召开了一次会议,无需过多的解释,也不用强硬的阻止和劝慰,我只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就都默默地回家了。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忘了是谁提醒我,也许是莫伯桑,对不起,太紧张,我记不住了。他说应该在村子通往北部的必经之路上筑一道墙,轮流派人看守,劝阻那些来自南部的人就此停下脚步,为英国留下未来和希望……
我们坚守了,我们也做到了,真的感谢“就此止步”的每一个善良的人,他们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我又闻到那甜丝丝的气息了,也许我的内脏已经开始腐烂,我看到了我手臂上的暗色斑点,也感觉到了身体像火一样在燃烧。死神又来了,我听见他说:“走吧,离开这里!一切都来得及!我可以救你,只要你带着村民走,毁掉那堵墙,一路向北!”
我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我终于听到了上帝的指引,而是看到了墙南的村民和止步的人群,他们坚定地站在那里,面色沉静,不再有一丝的不舍和绝望。他们目光深邃而辽远,一直凝视着更为遥远的未来,那里充满了人类的美丽的希望。
我拿起笔,写下最后的话——善良需要传递下去。
死神在亚姆村又一次遭受绝望,他叹息一声,颓然离去。
——我叫威廉,死于英国1664年至1666年间那场鼠疫。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师,这是我写给上帝的报告,希望他可以收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故布疑云,叙写“我”与死神的对话,让“我”做他的使者。这种开头让故事染上神秘、魔幻的色彩,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小说没有着力刻画“我”的外在特征,而是重点描写“我”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迷茫到觉醒到最后的坚定,主要是为了展现“我”善良、正义的品格。
C.小说提到“我”知道上帝存在,但上帝却没有回应“我”,是为了表现更深刻的主题:上帝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人类要自我拯救才能战胜病魔。
D.小说借助一件真实的疫病事件,虚构出一个“我”不怕牺牲、与死神对抗的故事,在生死矛盾的冲突中,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让虛幻的死神拥有了生动的形象特征,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小说虚构却真实的特点。
B.作者为了凸显小说叙事张力,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刻画“我”亲身经历的疫病肆虐的场景,以小见大,揭示主题,震撼人心。
C.小说的结尾部分交代“我”的牧师身份,既点明了标题的来源,又呼应前文多处细节,如“我”期待上帝指引和救助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D.文章开头采用虚写,中间详细交代“我”为了战胜疫病而全力以赴的情节,展示了疫病在英国蔓延的过程,结尾又回到现实,呼应开头。
8.有人认为引领大家阻击疫病的威廉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也有认为牺牲自我、坚守村落的普通民众才是主人公。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借助哪些手法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D.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2)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14.王恭谋划诛杀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
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
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
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2)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什么时候,我早已不再注意,有一片小草正在悄悄地冒芽,有一树花朵正绽放清香。“情怀”二字已成风花雪月的矫情。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一枝花、一场雨、一次远行,都是诗意的生活。可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认为它们无用,而这些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恰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是这些,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
物质的富足可以让你的脚步抵达想去的地方,精神的追求更能让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偶尔停下脚步,将一些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小欢喜上,其实是毫不可惜的。赏花、读书、喝茶、听曲,是夹缝里的阳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
翻身下床,打开书柜,抽出一本旧书,弹去微尘,认真地翻阅起来。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的时间,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毕竟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C.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20.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留给文学、音乐、茶艺、舞蹈、手工、梦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 ① ,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在素质教育者看来,真正好的教育,是不辜负孩子的天赋。大自然赋予了不同孩子不同的喜好和禀赋。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当张大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做杨振宁。 ② ,根据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提供恰好的教育,让他们享受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就像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的:“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心灵力量,并强化它们。
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苦当然要吃,但人上人却并不必要。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 ③ ,让他们绽放自我。它就像大自然为莲花提供水塘,为仙人掌提供沙漠一样。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好,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他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根据第一段的内容概括素质教育的优点。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核心竞争力通常被看作是参与竞争的一方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与生俱来,如雪莲的耐寒、骆驼的耐渴;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要靠后天努力,并以龟兔赛跑、“驽马十驾”为例;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弯道超车,不仅需要有超越对手的实力,更必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根本不存在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
1.B
2.C
3.A
4.①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论证“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②通过古今对比,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B
7.A
8.示例一:我认为牧师威廉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威廉而展开的。小说以威廉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威廉与死神对抗最终死去的故事,展现小说的矛盾冲突。②威廉的形象鲜明而典型。威廉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与死神的对比等,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坚持正义、心怀美好的牧师形象。③威廉的人生经历更好地揭示了主题。威廉开始十分依赖上帝,但是在没有得到指引的时候变得迷茫而弱小,最终因为想要保护更多的人而变得坚定、强大。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更好地揭示的文章人类只有自救才有未来的主题。示例二:我认为那些坚守村落的民众是小说的主人公。①民众才是阻击疫病的主人公。牧师威廉是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但是真正阻止疫病蔓延的是这些普通的民众,战疫的胜利是他们共同的功劳,威廉只是一个引领者。②民众身上体现出了高贵的品格。民众刚遇到疫病时慌忙无助,但是在威廉等人的劝说下,选择了牺牲,默默坚守防止疫病扩散,这些普通民众体现了人性的美好。③民众凸显了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主题。这篇小说架设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又有现实的参照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赞扬普通大众在人类历史对抗灾难时贡献的巨大力量。
9.①小说想象出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死神,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绘。②文章多处运用了夸张、强烈的对比等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疫病后景象的夸张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死神和善的外表和黑暗内心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的死神象征着邪恶的诱惑:威廉拒绝了死神,象征着人们克服私心、自我牺牲以保全他人的精神品质。
10.C
11.D
12.D
13.(1)王恭尝尝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司马道子非常忌惮、愤恨王恭。
(2)(王国宝)和他的堂弟王绪结党营私,凶狠狡诈,一起煽动扰乱朝廷。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已经昭然若揭(很清楚)了。
14.①王国宝身居要职,邀宠逞威,独断专行,将危及国家社稷。②先帝升天之日,王国宝连夜私自进宫,准备篡改遗诏谋逆。③和堂弟王绪结党营私,凶狠狡诈,一起煽动扰乱朝廷。
15.D
16.①“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冷寂。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8.D
19.把心灵比作水泽,把精神享受比作花香,生动形象地写出受到精神滋润后的美好体验(或:更形象的表达出人的心灵需要精神力量去支撑与滋养)
20.①六个“留给”重复使用,是反复的手法。②作者畅想了各种诗意的活动,呈现出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必要性(或:强调了生活中不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滋养,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③使文字富有节奏,韵律。
21.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好;②尊重孩子们(或“学生”)的喜好;③给孩子(或“受教育者”)提供适宜的环境。
22.示例一:素质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天赋,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指引学生发展自我的指路明灯。示例二:素质教育是一场春雨,滋养孩子兴趣的幼苗;是一盏明灯,指引孩子发展自我;是一缕暖风,吹放孩子学习的幸福之花。
23.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和怎样才能获得、保持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思想品质和辩证思考的思维习惯。试题材料围绕当前热点话题“核心竞争力”展开,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材料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不严格定义形式明确了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要素;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其中有的观点对立,如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与生俱来,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要靠后天努力;有的思考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实力、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有的质疑根本不存在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写作时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谈自己的看法。如可以认为“核心竞争力”既有先天因素,更有赖于后天培养,从而告诫青年,清楚自己的先天优势,在后天的学习中强化优势,补足短板,让自己更具“核心竞争力”;还可以谈“核心竞争力”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实力就无法与别人竞争,因而青年应注重提升自身实力,同时竞争中还应具备良好的竞争品质,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否则即使具备实力,也依然不会赢得口碑,最后无法获得成功;还可以谈“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即使具备了某种“核心竞争力”,但世界永远在不断前行,如果不努力更新,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立意:1.哪有什么“与生俱来”,后天努力才是根本。2.持续努力+科学方法+遵守规则≈核心竞争力。3.没有永久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永远的竞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