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3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C.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 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2.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民主推选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3.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C.曲辕犁的推广
D.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5.“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由此可见,与夏朝相比,商朝在政治上实行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服制度
6.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孔子学院在全球迅速发展。孔子学院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这一宗旨秉承了孔子的下列哪一思想主张
“仁政”
B.“和为贵”“和而不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兼爱”“非攻”
7.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始皇能够开创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他
A.统一了文字
B.建立皇帝制度
C.推行郡县制
D.设置三公九卿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废除分封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统治者的暴政
D.秦末农民起义
9.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含嘉仓的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冀州(河北衡水市冀州区)、魏州(河北大名)等,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这表明唐朝前期()
A. 大运河经济功能凸显
B.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 南方农业生产较先进
D. 国家开始兴建含嘉仓
10.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11.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A.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B. 焚书坑儒推恩令
C. 统一文字推恩令
D 统一文字独尊儒术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与谱学盛行相关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 武帝光复东汉初年,刘秀“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以“柔道”治天下,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历史上将该统治时期称为( )
A. 武帝光复
B. 文景之治
C. 大汉盛世
D. 光武中兴
14.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5.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A. 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B. 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C. 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 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16.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这句话指的是
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
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
17.《旧唐书》记载,唐朝中后期,地方的节度使可以自行设置文武官员,并且将属地的赋税据为己有,在许多方面都不听中央政府管辖。这反映了当时
A.唐朝郡县制已遭到废除
B.已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激化
18.《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材料描述的是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19.在唐朝,中国沿海的各港口中挤满了各种船舶,唐朝人将这些远涉重洋而来的船舶称作“波斯舶”“师子舶”或者是“婆罗门舶”等。由此可知唐朝
A. 帝国统治疆域辽阔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崇外社会风气盛行 D. 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
20.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21.北宋为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A.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
C.废行省,设三司
D.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22.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
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 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
C. 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 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23.辽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据此可知,该制度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导致民族关系的对立
C.不利于国家统一
D.导致了民族分化现象
24.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后,管理台湾的行省是
A.辽阳行省
B.福建行省
C.澎湖设置巡检司
D.湖广行省
25.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中央政府官员中汉人、南人占59.6%,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中汉人、南人占71.5%。该数据说明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元朝政府已经完全汉化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评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宋朝的“商业革命”是指出现了
A.地域性“商帮”
B.统一货币“半两钱”
C.纸币“交子”
D.“工官”和“匠户”
27.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2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推动宋元词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29.宋代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记录的宋代科技发明成果是
A.司南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30.2012年,清华大学专家在一组战国竹简(清华简)发现了关于周幽王灭亡的古文字记载,其中并无《史记》所载“烽火戏诸侯”之事,从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史学长期以来对该典故的质疑。这表明
文献史料的研究价值高于实物史料
技术进步是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
后人的史学研究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D.新史料的发掘可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本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至开元中,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节度使即统此数州……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
——清:赵翼《廿二只劄记》
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意义 6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地方体制又有什么变化,影响是什么。6分
32.(本题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什么政治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6分)
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写出三省的各自职权。(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央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
涟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 —5: D B C A D 6—10: B C C A B
11—15: A C D A D 16—20: B C C B B
21—25: C B A C C 26—30: C D A 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1)制度:郡县制。3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3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3目的:强化中央集权。3
(3)设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安史之乱。6
32.(1)制度:三公九卿制(3分);秦朝(3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3分) 职权: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9分)
(3)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