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乘法结合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乘法结合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0: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验证的科学方法。
3、培养自觉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综合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当堂测试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引入新知
1.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
2.复习上节课,巩固交换律
上节课学了什么?你能用算式或符号、文字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3.引发相关旧知,提出新问题:加法有个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加法还有一个规律?怎么说的?(根据生答板书:结合律 (a+b)+c=a+(b+c) )
师:谁能从这里马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猜想?
生:是不是乘法也具有这个规律?
师:用公式表达(板书)(a×b)×c=a×(b×c)
师:那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二.猜测验证,学习新知
1.探讨验证方法:乘法是否具有我们猜测的规律呢 怎样确认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一下。或提示:如果乘法结合律存在,会怎样表示?举例说: 7×6×5=7×(6×5) 这个等式成立吗?如果换成其他数还成立吗? 2.验证规律:
(1)小组合作,举大量例子证明,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师板书其中几道典型的例子。
(3)肯定规律,概括: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那你有什么完全之策?用字母或符号或语言表示。语言概括有困难可以先同桌商量一下再说。——看书质疑,规范表述——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学生自由说
如:把加法结合律中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不变。
3、初步运用: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见课本37页2题。
第4小题如果要计算它们的积,你会选哪种算法?为什么?
三.运用规律,应用拓展
1、你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下面计算简便吗?出示:
42×125×8 25×13×4 4×7×25×3 8×5×125×40
学生独立做,指名几人板演——集体交流,展示不同方法、评价,说依据。
课件继续出示第5道:125×(17×5)
这道题可以简算吗?为什么不行?怎样的题目才能用乘法定律进行简算?
小结:能简算的题目数字间有特殊的联系,必须有能乘出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数。简算时把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数先乘起来。
2、(课件出示)25×4×38 42×125×4 2×48×5
拓展:那如果有重新出题的机会,你能稍作改动,把125×(17×5)这道题也变得能简算吗?你想改哪个最容易?为什么?(因为125×8=1000) 125×(17×□)还可以填几(4) □×(17×5)还可以怎么填?(找和5乘积是整百、整千的)
3、自主练习:自编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给同桌做,相互批。
反馈,师巡回,注意典型的例子或错例展示出来。
4、课本35页做一做第2题。强调列出算式后,计算时要注意怎样简便怎样算。
备用题:12×25 16×125 32×125×25
四、自我评价,当堂测试
重新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
当堂测试题:
50×26×4 8×125×9 5×2×68
23×5×6 4×(25×15) 25×15×4×6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或引:加法、乘法都有结合律了,那……除法、减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课后可以研究一下。怎么研究?尽量多的举例证明。
5×14 25×4 8×25 5×80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