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15:57:26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D 2.C 3.C
D 5.C
5.①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
②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③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
7.C
8.①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如自行车、穿着、语言等描写;
②热爱家乡、热爱乡村。如:每年回家乡,喜欢麦地;
③关心群众、工作深入。如:他把老百姓的梦想当作自己的梦想,愿意为乡村幸福生活而努力;挨家挨户询问,了解群众需求就抓紧实现。
9.①现实生活中的麦海是像绿色海洋的麦田,是老张刚到来福村时看到的景色;
②记忆中的麦海是老张家乡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景色变化、充满诗意;
③麦海象征着出身农村的老张不忘本、反哺农村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④麦海象征着丰收与希望,象征着扶贫工作下,新农村建设开创出的美好局面。
D 11.B 12.D
13.(1)如今君臣欣喜交手相贺,而军民都被贼庭拘囚,面向南方大声恸哭,臣等怎能忍心受到赏赐呢?
(2)“陛下如今不把宗庙社稷(国家)放到重要位置,而专注于放纵游乐,怎能长久保天下太平?”言语非常正直恳切。
14.D
15.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
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
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
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
16.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示
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示例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示例四: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示例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示例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①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
D
绞尽脑汁 敢为人先 晶莹剔透
从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及主创团队的解读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堪称完美。
①体现了独特创意。每朵“小雪花”寓意各代表团,“小雪花”组成“大雪花”,体现世界团结,一起向未来。
②体现了传统文化。雪花的“花瓣”融入了“中国结”的设计元素,寓意团结吉祥。
③借助了科技力量。利用高科技力量提供光源,保证引导牌点亮发光。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中测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扶“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
B.《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C.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
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实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
C.文章以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尤其对林黛玉的故事为依据,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
D.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支撑着这个世界,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
B.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超越了有情世界。
C.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
D.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 年 3 月 8 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 19.18 亿亩耕地,但位于 6 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 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 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 2.2 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 6.2 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 年 3 月 2 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材料三: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
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 年 8 月 9 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
4.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C.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
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
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
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
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6.2022 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各题。
麦海
徐广慧
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
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老张走路一晃一晃的。见人就说,吃了呗? 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瞪着眼睛看着他,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
那个自称老张的人是谁呢?慢慢地,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老张是市委办公室派下来的驻村干部。来福村的扶贫工作队一共三个人,老张是队长,在来福村任第一书记。
您的梦想是什么?老张挨家挨户,问遍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
呃,梦想,这个……梦想嘛……
被问的人看看天,陷入了沉思。也有的人装作挠痒痒,一把捂住了自己的鼻子,担心自己笑出声来。
老张还是问。老张像个小学生一样,把老百姓说的话都记到了他的小本本上。他像是追风筝一样,追着村子里的人,非要弄清他们的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
老李是个有梦想的人。谈起梦想来,老李眼睛湿乎乎的。老李说,专员啊,俺从小的梦想就是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修。真的,这也是俺爹小时候的梦想,现在俺爹没啦,俺也到了半百的年纪啦,这梦想还没实现。老李媳妇的嘴快,老李的话还没说完,老李媳妇就说,哎哟,专员,今儿个我把这话儿撂这儿,您要是真能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了,我马素芬就在来福村大街上倒着走。
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这个月我找人规划一下,下个月就动工。老张一拍大腿,整个人像弹簧一样,从杌子上跳了起来。
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老张在跟领导道别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大还有点儿发颤,但很清楚。
红房子、黄土地、白杨树、绿麦子,是老张梦境的依靠。老张在工作前,每年的春夏之交,都会回到家乡,穿着布底鞋,到麦海里走一走。他喜欢麦子。麦子幼年时是绿色的,等到结了穗,灌满浆,就变为了黄绿色。阳光一照,一照,再一照,就又变成了金黄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了整个田野。路过的人,没走几步,浑身上下,就都变成了香的。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包括进村的那一段,要是从东到西都修通,差不多有三公里。沙子、石子、水泥、沥青这些材料咱们自个儿买,机械和人工费都算进去,水稳一平八十五,油面一吨二百九,一吨可以铺五公分油面八平左右,我估计两百万应该够了。支书的脑袋垂了下去,两个委员趴下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皮。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修路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是清理路面的障碍物。最东边,是一个三四亩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毛白杨。坑东边,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猪圈、老南瓜家的两棵梨树、麻花家的牛棚。坑西边是一个坍塌的断桥,断桥西边是刘金钟家的鸡窝、老李家的药铺、二黑家的老枣树、王又年家的榆树、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厕所、甄挺香家的车库……光障碍物,老张就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哪一个障碍物是谁家的,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占了公共的地点,那一家有几口人,都多少岁,都是干什么的,有了事儿家里谁做主,谁好说话,谁不好说话,老张都记得清清楚楚。要想修路,首先得把路面上的障碍物清走。这个好办呀?不好办。老张琢磨了半天,把这事交给了马素芬。
哎哟喂,马素芬,叫她给别人家做工作,她自己哩,她家的那个药铺子别看只有一间屋,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他们一大家子,全凭着卖农药挣钱哩!她舍得把自己的药铺子拆了吗?她要是舍得,我立马把我们家的车库推平。这话是谁说的,街南的甄挺香说的。这话很快传到了马素芬的耳朵里。人们想,好啦,这下事儿闹大了,炮捻儿点着了,光等着看烟火,听响声了。大家屏住呼吸,捂好了耳朵,却没有见到一点儿火星,更是没有听到一点儿动静。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俩女人是不说话的。现在俩人隔空对话,可把村里的人稀罕坏了。甄挺香说,她的药铺子拆了,我的车库立马拆,我不叫公家动手,我自己就把这活儿干了。马素芬说,好,沙地里拔萝卜,来他个干净利索的。人们睡了一晚,醒来后发现马素芬家药辅子的房顶不知哪儿去了,光剩下个屋茬子。那些红红绿绿的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
儿子开着挖掘机拆车库时,甄挺香也出来了,脖子里系着一条丝巾。丝巾是彩色的,紫、蓝、黄、绿、红……你所能想到的颜色,在她的丝巾上几乎都能找到。真是美呢,听说那条丝巾是老张的媳妇来看老张时送给她的,那丝巾像是一只彩色的蝴蝶,把甄挺香的脸衬托得好看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太阳干净得像是婴儿的脸。没有风,空气暖洋洋的。
转眼间,一条明晃晃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麦田里。麦到小满日夜黄。金黄的麦穗,像是一条条自带发光体的小鱼,在麦海里自由自在游着。那个下午,老张嗅着麦香,向麦海深处走去,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会行走的麦子。
一阵风吹过,麦浪翻滚。
(选自《人民文学》2021 年 09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老张初到来福村时对村里情况的不熟悉。
B.老张在跟领导道别时的声音特点,既表明了他对理想的坚定,也表明了他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没有把握。
C.修路是老李家两代人的梦想,老李媳妇激将老张的话,既含有怀疑也含有期盼,同时为下文拆药铺做铺垫。
D.甄挺香之所以会痛快地将自家车库拆掉,是因为与马素芬的“隔空对话”刺激了她,她不肯比别人落后。
8.老张是中国众多扶贫干部的缩影,他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 分)
9.小说标题“麦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汪元锡,字天启,婺源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三迁都给事中。陕西镇守中官廖鸾族子铠,冒功为锦衣千户,随鸾于陕。元锡争之,言铠父鹏已乱中州,勿使铠复乱陕右。乞征还鸾,置铠父子于理。偏头关之捷,录功太滥,偕同官言太监张忠、总兵官刘晖等不宜赏。湖广镇守太监杜甫请巡历所部,帝许之,元锡等据祖制力争。帝幸昌平、宣府、大同,元锡偕同官邢寰累疏谏;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安远侯柳文镇湖广,奏携参随七十余人,元锡乞寝所奏。车驾还京,以应州之捷大赉文武群臣。元锡等言:“是役杀边民无算,六军多伤。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
帝欲南幸,舒芬、黄巩切谏得罪,给事御史遂不敢争。及帝将亲征宸濠,元锡复谏沮。宸濠就执,元锡、寰偕六科驰疏请回銮。十五年,帝在南京,元锡等复屡申前请,且言:“供亿繁费,使牒旁午。奸宄冒官校,少女充离宫。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中旨以内官晁进、杨保分守兰州、肃州,元锡等言:“二州逼强寇,不可增官守,累居民。”群小不悦,矫旨责之。诏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江彬、许泰等提督之,别择地为团营教场。元锡言:
“拓地则扰居民,兴工则费财力。以朝廷自将之军而彬等概加提督,则僣名分。”不从。会帝崩,事已。
嘉靖六年,帝以李福达狱下三法司于理。元锡不能平,有后言,闻于张璁,并下狱夺职。后用荐起故官。历户部左、右侍郎,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汪元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B.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C.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D.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锦衣:在明朝指锦衣卫。锦衣千户是指锦衣卫中的官员职阶。与李白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中“锦衣”意思相同。
C.六军:《周礼》,“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六军代指天子军队。《长恨歌》中的“六军”也代指此意。
D.致仕: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退官之意,“出仕”则恰恰相反。通常“乞骸骨”指的是自己请退离职,而“致仕”指的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退休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汪元锡有嫉恶如仇的品质。对廖铠假冒军功,到陕西就职之事,他能据理力争,并说出廖铠的父亲祸乱中州之事,请求将廖鸾征召回京,并将廖铠父子按法律处理。
B.汪元锡敢于直言劝谏,多次阻止皇帝巡幸。湖广的镇守太监杜甫请求皇帝巡视,汪元锡等人依据祖制进行劝阻。后来皇帝西巡,汪元锡偕同僚邢寰多次上疏劝谏。
C.汪元锡同情百姓,怜悯士卒。在应州大捷皇帝赏赐群臣时,他想到边境军民受难不愿接受赏赐。在选择教场时他劝谏皇帝勿扰百姓、勿耗财力民力。
D.汪元锡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在李福达案件中,汪元锡知道其受到冤屈后,为其鸣不平,敢于当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此事被张璁知道,结果他就被下狱罢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
(2)“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小题。
西江月①
向子湮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
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
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
【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
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
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
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
1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小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
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 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 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 分)
18.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与文中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B.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五四运动”在一代代中国青年心目中,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他们的斗志。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何以惊艳了世界?从社会各界的解读以及主创团队的反馈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可以堪称完美。
每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会①_______________在开幕式上做文章,因此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奥运会开幕式。本次开幕式最具创意的一处当推点火仪式。一方面,主火炬是一个巨型“雪花”,由参赛各国的“小雪花”组成,寓意全世界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微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火虽微生生不息,火炬虽小格局够大。这样的点火仪式,需要②_______________的勇气。
开幕式以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作为倒计时开场,第 24 届冬奥会,二十四个节气,又恰逢第一个节气“立春”,以此倒计时,正是中国人的浪漫所在。
科技赋能,点亮奥运梦想。二十四套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不断雕刻,历届冬奥会标志逐一被刻出来,最终定格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而后,一个③_______________的冰雪五环伴随着冰屑凋落破冰而出。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 分)
21.下图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能发光的雪花引导牌,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设计特点。(5 分)
四、写作(60 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