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2013-2014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课件+练习+素材)2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2013-2014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课件+练习+素材)2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12-03 06:04:1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风声————空气的振动
山洞中的轰鸣声———空气的振动雨声———水的振动
读书声————声带的振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生器在腹部
像蒙上了一层骨膜的大鼓鼓膜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猜想和假设: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实验一:
把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
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
桌子上.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结论: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另一个同学听不到声音。实验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
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注意声音的变化.实验二: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传声。(推理法)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现象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演示结论:
----声音也可以在液体中(如水)传播。
知识应用:
1:我们在钓鱼时,能不能大声说话?为什么?
2:渔民用电子音乐网怎样捕鱼?(看图片)。声音的传播条件: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声速15o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最快,在固体中更快。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率:固体>液体>气体说说下列声音的声源各是什么?1:演奏二胡的声音。
答案:胡弦
2:敲击锣鼓的声音。
答案:锣面、鼓面
3:蚊子、蜜蜂发出的“嗡嗡”的声音。
答案:翅膀
课外查询:
1:春天,田野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声源是什么?
2:夏天,树枝上蝉“吱吱”的叫声,声源又是什么?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风声————空气的振动
山洞中的轰鸣声———空气的振动雨声———水的振动
读书声————声带的振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课堂练习1:填空题
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_______.振动介质★你能解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发声体振动→空气振动→耳壳收音→耳膜振动→听觉神经传至大脑★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称月亮为【寂靜的
月球】了吗? 答:因为月球上沒有空气, 所以不能传播 声音, 但仍能传播无线电波。 太空人说话时因太空帽內有空气, 所以太空帽內仍能传播声音,这声音由无线电发话机改为无线电波发射,对方的无线电收话机接收无线电波,再转换为声波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动动脑:你知道为什么从录音机中听自己
的声音会觉得不像吗?答:这是因为介质不同。用录音机录声音时,声音是经由空气传送的,但平时自己听自己的声音时,声音除了由空气传送外,还有部分由脸部的骨头传送到耳膜,所以两者之间听起來会有一点点差异。小结一、声音的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值目标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 (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6。
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 这就是声音。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
二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二) 声音的传播
我们现在学习讨论声音是进入我们的耳朵的。
??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如果我们的周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
??演示:真空不能传声。(将音乐芯片放入一广口瓶,用抽气机抽气)观察到声音越来越小。
??讲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那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呢?(无线电)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水之类的液体、钢管之类的固体能不能传声?并设计实验验证。
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表、小收音机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传声。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通常我们能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传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
??(三)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参看课本36页表格
??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答: 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m。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光速比声速快
三 巩固练习 ?
??1、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一次是从铁管中传来的,一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2、你听过录音机里放出自己的声音吗?那像你的声音吗?
当你说话时,你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你的颅骨、颚骨传过来的,而录音机里的声音则是直接通过空气传来的。骨头传导声音的性能比空气好,所以,你会觉得录音机里的声音跟你的声音不太一样。试比较铅笔咬在牙齿上和不咬而用手拿着时弹击铅笔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声音在钢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4、讨论课后练习
四 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课堂内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其他有关声音的知识:如声波、人体的结构等。
设计好练习,物理套餐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
2、知道骨传声。
3、了解双耳效应。
二、教材分析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二、引入新课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指导书第7页。
五、课后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三、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课件12张PPT。1.2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人教版新教材同步教学课件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2 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知识回顾三.声音传播的条件
1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有介质(用来作为媒介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传播效果:固体>液体>气体
(物质粒子越紧密靠拢,传音效果越好)
2 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 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2 不同物质,声速一般不同.
3 同种物质,声速跟温度有关五.回声
1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慢0.1秒以上
2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使原声加强
3 应用:测海底的深度 1、耳的结构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外耳鼓膜听小骨鼓室中耳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位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探究新知2、听觉的形成:骨传声用牙齿听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双


应科


界练习(3)15 o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作业:
下雷雨的时候,我们经常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假如我们看到闪电后2秒听到雷声,那么你能不能算出刚刚的雷电距离你多远?课件13张PPT。小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
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得较快,在_____中传播的较慢,在______中不能传播.3.在一根正在输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是从_____中传来,最后听到的声音是从_______中传来.4、声音靠______传播。声音在钢铁中比水中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_________米/ 秒。 5、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______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_______发出的振动。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靠____________交谈,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彼此交谈的语声,是靠________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一、人耳的构造是怎样? 二、通过耳朵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让我们看一看学物理P8空气振动 鼓膜 耳蜗 听觉神经三、骨传导 如果人的耳膜坏了,我们可以怎样听到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一、 声音通过空气传导进入人耳的流程为:空气 外耳 中耳 内耳 听觉神经小知识:二、平时说耳聋了,其实是什么原因?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耳朵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看录像AVSEQ04.DAT科学世界: 1、 请你通过阅读,知道什么叫双耳效应?2、什么叫双声道立体声 立体声收音机的两个开关:stereo mono 表示什么?Stereo:立体声 Mono:单声道堂上练习:学物理:P10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助听器的有关资料
网址:http//www.chinazt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