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上《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文学常识】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简历
韩愈(768~824)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辞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2.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
3.古文运动
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当时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4.韩愈的文章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举隅
例1:《讳辩》是为李贺鸣不平的文字。针对当时社会舆论认为李贺必须避父名之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一事,韩愈以极大的义愤尖锐指出: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如果说,《讳辩》重在讥俗,那么《论佛骨表》便重在刺上,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充溢着强烈的情感力量,相异处则在于后者有被杀头的危险,因而蕴含着常人绝难达到的勇力和胆魄。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当满朝上下如醉如狂,奉佛骨如神明之际,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
5.诗词举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6.梁衡对韩愈的评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二、写作背景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指责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师说》的问世也是韩愈被贬阳山的原因之一。
三、内容分析
“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一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之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三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文言知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2)师者, 。
(3)是故无贵无贱, , , 。
1.D 2.B 3.B 4.C 5.C 6.略
(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āng) 聃(dān)
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pān)
D.或否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犹且从师而问焉( )
6.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学习)4.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6.C(判断句)
(三)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4.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C.传:zhuá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贻:yí,赠送;谀:yú,阿谀,奉承。
2、A.
3、B.
4、B.
5、C.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7.A 8.D 9.C 10.D 11.B 12.D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参考答案: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5分)(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7.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5分)(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9.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2分)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3分)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5分)
6、C.
7、A.同为判断句。
8、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9、略。
【同步阅读】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14.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
11.B
12.C
13.(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4.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顿,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说“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先后生于吾”是说“比我出生早还是晚”,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乐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个“圣”指圣人,形容词做名词;“愚益愚”,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第一个“愚”,愚蠢的人,形容词做名词;“为”,成为;“其”,大概。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
第三句中,“否”,没被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知,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习。
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
20.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
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
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
21.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
2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3.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
答案:
18. 通“否”,不。 并列、排列。
19.B
20.C
21.(1)推测性感叹语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2)肯定语气,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3)感叹语气,强化了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22.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23.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2)“齿”,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同列。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成为学者”错,文中的“学者”指的是求学的人。
C.“比我早”错,原文的意思是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
D.“没有贵贱长少之分”错,原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是“无论、不分”之意,不是“没有”。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C. 都是从士大夫的角度分析的,都是不从师的表现,没有对比。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自于这里吧!以推测的方式强化了感叹的语气,结合前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可知,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结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可知,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以否定的句式强化了肯定的语气。
“其可怪也欤”意思是,这真是奇怪啊!结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知,以感叹语气表达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闻道,听到的道理;术业,学问技艺;专攻,专长。
师说(节选)
韩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____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B.乃C.则D.却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群聚而笑之
B.①其出人也远矣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①小学而大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3.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中作者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4.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25.第①段中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请结合文本及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探究“师道不传”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某个阶层,还是出现在全社会?
答案:
21.C
22.D
23.D
24.事实论证,以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的事实,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选材典型,使论证更加具体,富有说服力。
25.出现在士大夫阶层。
(1)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2)文本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也证明士大夫们不从师求学。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原文“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_____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意思是: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由此可知,要填的虚词的意思是“就”,四个选项中只有“则”是这个意思。
故选C。
2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他们。
B项,第一个“其”,代词,指代古之圣人;第二个“其”,代词,那。
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是;第二个“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D项,两个“所以”,都是“……的原因”。
故选D。
23.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项,“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错误,目的在于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故选D。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惑:疑感
B. 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爱其子,择师面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4. C 5. B 6. D 7. B
8. (1)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涂啊!
(2)(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徒”,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译为同一类的人。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他的,人称代词;那个,表远指,指示代词。B项,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竟然,副词;于是,副词。D项,比,介词;在,介词。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从而”,古义: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C项,“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7.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分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于”译为对于,“耻”译为以……为耻(意动用法),“惑”译为糊涂。(2)“于”译为被,“不拘于时”(被动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对比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17-2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17.D 惑:糊涂
18.A 句末语气词
19.B 选段未提到注重积累
20.(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关键字:假、利足、水、绝)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关键字:圣、愚,所以、其)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材料三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7.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此皆进学之道也
B.蟹六跪而二螯 道而弗牵则和
C.君子生非异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所以尊师也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A.其曲中规B.不耻相师C.西望夏口D.孔子师郯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B.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D.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为在堂下举足慢走;“趋”常用来表示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走”表示奔跑。
B.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D.“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从师的道理”。
C.《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D.《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答案:
7.A
8.D
9.C
10.B
11.D
12.(1)不明句读,不能解决困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是明智的。
(2)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均为结构助词。
B.而: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C.也:前者为句末语气词;后者句中表停顿。
D.所以:前者表原因,“……的原因”;后者译为“用来……的”。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臣:把……看做臣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A.曲,弯曲程度,形容词作名词。
B.耻,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C.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D.师,把……当做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攻坚木”为完整的动宾结构,“坚木”为“攻”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不善问者反此”为主谓结构,“不善问者”与前文“善问者”为两类不同的人,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句子含义: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句’是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错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理解错误,原文中强调的是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不”:通“否”;“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所由”,表示原因;“兴”:成功;“废”:失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0.关于下列文言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心一也”中“用”的释义为“因为”。
B.“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后一个用作名词。
C.“下饮黄泉”中“黄泉”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地下的泉水”。
D.“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
11.关于下列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疑问句)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
12.关于下列文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跬”解释为“一举足也”,义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B. 爪牙:古代本指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也指精干的护卫,古今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C.句读:阅读文言文的方式,俗称“断句”,文言文句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D.师说:“说”是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来说明道理的文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师说》本段中韩愈运用对比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B,“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名词,后一个用作动词。
11.C,状语后置句,“耻于师学”。
12.A,“步”古义为“脚跨一次”。
13.(1)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寄居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得分点,而、寄托、用,句意各1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呀!(得分点,不齿、及、乃,句意各1分)
14.要点:(1)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2)把“择师而教之”与“则耻师焉”做对比;(3)“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