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名师教学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 多天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走和平发展道
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惨绝人寰 肝肠寸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合
B.惨无人道 痛彻心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聚
C.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聚
D.惨无人道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教学策略:通过练习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讲授巩固提高。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跟本课相关的练习。适时检验教学效果,体现“以学定教”的策略。评价学生宏观把握信息和微观分析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用词”角度深入探究语言特色,并引导学生分析写法。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八路军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善良博爱的体现,更是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性质的体现。正因为这种性质,人民军队才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爱戴,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教师只有对文本作深入阐发,学生才能对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和反思,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怀。不断调整和改进,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整个课堂教学既充满了挑战性,又有无限趣味。
答案提示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第二组,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用“痛彻心扉”更合适。第三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四组,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爱国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应用“汇聚”。答案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两项。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项。答案B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