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 2.分析散文的线索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4.新闻材料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第3课 别了,“大不列颠亚”/周婷 杨兴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 冯健 周原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点明事件,作者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回忆救起日本小姑娘的过程;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回访作者。
点明事件的意义: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这篇回忆录主要写聂荣臻回忆在抗日战胜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还日方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荣臻的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中的插曲”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二、总体写作特色
本文记叙的顺序上的特点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顺叙、倒叙、插叙。从整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是顺叙;在第九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学情整体分析】
《大战中的插曲》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以聂荣臻为第一视角,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环的事情。故事以百团大战为大的历史背景,以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学习这篇文章要厘清行文的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在初步鉴赏课文的特色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这个“小插曲”是如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大战中的插曲》
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两篇回忆录所记述的时代背景,学习回忆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体会表达效果。
2.透过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文字,感受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三、教学策略设计
《大战中的插曲》:本篇需要学生能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建议
展示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课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整合与语理 概括段意和文意;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交流与语境 参与课堂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比照阅读同类作品,发现异同
实证与推理 学习课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文章线索,厘清行文脉络,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
批判与发现 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欣赏与评价 体悟战争中的人性美
表现与创新 学习课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并尝试赞美身边的英雄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包容与借鉴 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关注与参与 传承革命文化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导入语二: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复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9月回国,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起,先后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国家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著作编为《聂荣臻军事文选》。
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提供背景,自然导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的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营造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的具体时间、地点来进行,这对理解文章很重要。
教学精讲
步骤一、整体感知
1.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2.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挖人物形象,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了解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提升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批判赏析的能力。
步骤二、学写一种文体
《长征胜利万岁》与《大战中的插曲》都属于回忆录。回忆录,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体说,回忆录可以指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也可以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如《聂荣臻回忆录》。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结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在《长征胜利万岁》中作者一方面能够围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比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到达吴起镇这一事件,虽然也能很好地表现红军长征胜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先于主力部队到达,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情形或许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笔带过。同样,对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盘踞在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作者因为没有亲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文章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而将两个小女孩在指挥所生活的几天里的许多事情省略掉,从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细节,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烦琐,节省了篇幅,也为文中的议论留下了空间。
2.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所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炮轰鸣、刀光剑影”的背景百团大战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宏大主题。
教学策略:以《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回忆录的特点,让学生尝试写作回忆录,提升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应用交际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在板书设计上,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板书设计要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1 / 8